本帖最后由 南广河边人 于 2016-4-6 09:57 编辑
中国第一个邪教首领 张角的及其所领导的黄巾军 东汉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乱不堪,农民生活困苦。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的首领。太平道为道教一支,奉黄帝、老子为教祖。张角以传道用法术、咒语到处为人医病,许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后,都不药而愈,张角被百姓奉为活神仙,张角又派出八使到外传教。因此,追取的信徒愈来愈多,甚至高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三。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争先恐後,沿徒挤得水洩不通,据说半途被踩死就有万多人。 [img=551,344]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禁止外链[/img] 张角在民间活动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反抗汉室之声日盛,不过信众中不乏豪犟、官员、宦官等,所以汉室并未多加理会 光和七年(184,甲子年)初,张角命令马元义调动荆、扬等地徒众数万人向邺集中,约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张角弟子唐周上书告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裂。洛阳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杀的达千余人。灵帝随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张角等起义领袖。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于是三十六方“一时俱起”。灵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进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营镇守洛阳,在洛阳附近增置八关都尉。又派遣皇甫嵩、朱儁、卢植等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并解除党锢,赦免党人,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统治阶级因而诬称之为“蚁贼”。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扫荡豪强地主坞堡,取得了很大胜利。张曼成率领的南阳黄巾攻克郡城,杀太守褚贡。波才率领的颍川黄巾打败右中郎将朱儁,并将左中郎将皇甫嵩围困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汝南黄巾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巨鹿附近的农民俘虏了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张角率领冀州黄巾攻下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中郎将卢植引兵反扑,未能得逞。灵帝改派东中郎将董卓进攻张角,同样遭到失败。与此同时,在黄巾军的鼓舞下,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他们有的打着黄巾军的旗帜,有的自立名号。如汉中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张修领导的起义,被统治阶级诬称为“米贼”。在冀州一带,分散的农民军更是不可胜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武陵蛮、板蛮等少数族也纷纷起义,同汉族人民共同汇合成反抗封建统治的洪流。 黄巾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弱点,如起义军各自为战,未能协调配合;人数虽多,却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使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各地豪强地主利用宗族关系,组织地主武装与起义农民为敌,也增加了黄巾军的许多困难。东汉王朝为了确保京城洛阳的安全,首先进攻颍川黄巾。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因缺乏作战经验,依草结营,被皇甫嵩乘夜纵火偷袭,曹操、朱儁又协同进攻,使数万起义农民惨遭屠杀。陈国、汝南和东郡的黄巾军也相继失败。之后朱儁领兵进攻南阳黄巾军。双方争夺宛城,战斗十分激烈,黄巾军三次失而复得,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但由于未能主动出击,丧失许多有利战机,加以首领韩忠动摇,使宛城终于失守。突围的黄巾军向精山(今河南南阳北)转移,被官军追击,大部牺牲。冀州黄巾在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广宗。当年十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张梁阵亡。三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五万多人壮烈投河而死,张角被剖棺戮尸。张宝也随即兵败于下曲阳而阵亡,十余万黄巾军被杀害。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青州黄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后来因作战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曹操平定冀州时,张燕领导的黑山军也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