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0|回复: 0

    王家元:从筠商到春风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6 13: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王家元:从筠商到春风人

    □宜宾报记者 陈旭

            编者按: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需要一个好的带头人。在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有这样一个带头人,凭着敢闯善拼的韧劲,将一个原本既无便民路、又无产业优势的落后贫困村,带上了幸福美丽新村之路。王家元,一个原本普通的“筠商”,却为全市所有地区脱贫攻坚带头人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即日起,《宜宾日报》将陆续推出“时代楷模王家元”系列报道,通过人物通讯、产业报道、系列评论、图片专版等形式,全面展示王家元先进事迹及春风村脱贫道路。敬请读者关注。


         王家元有经营土地的智慧。

          从筠连出发,他走南闯北的十几年从商经验,为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春风村,迎来了真正十里春风。

           经营这块土地,需要智慧更需要深沉的爱。

           “当我们这一班子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们未必多么有钱,我们走在腾达镇春风村,来往人打一声招呼,这一辈子就够了。”黑黝黝的脸,王家元说起这话时声音宏亮、中气十足,他早已不是异乡的游子、漂泊的筠商,从春风村出发,如今落叶回乡到春风村,他成为了一个从里到外,真正在服务春风村的春风人。



    走出“猫咡湾”的第一批筠商

           王家元在担任筠连县腾达镇党委委员、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书记之前是一名筠商。

           筠商可能对于许多宜宾人来说有些陌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个人做生意合法了。次年春季,一批筠连个体户悄然走出县门来到宜宾市,从事早期经营。随后,这支队伍越来越大,并且越走越远,在1994年至1996年这3年的时间内,每年约有6—7万筠连人在全国各地从事以布匹为主的经营。

           春风村俗名“猫咡湾”,“猫咡湾”属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山区,土地贫瘠、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当地民谣唱道:“有女不嫁猫咡湾,那里只有乱石山,土地贫瘠路难走,一天只吃一两餐。”

           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大时代,王家元这个穷孩子一下子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原来还有人顿顿吃大米饭,经常有肉吃;原来还有电视机、录音机这样的高级东西。

          穷困的生活让人不得不破釜沉舟。1983年,刚刚成年的王家元和兄弟,带着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几千元钱,坐车到了火车站。他拿出钱对售票员说:“麻烦你卖张票给我,随便到哪里。”

           火车票是到山西太原的。从那以后的20多年,王家元以山西为据点,用商业脚步丈量土地,先后做过化纤、布匹等多种生意。从“倒爷”“练摊”,到租店铺、进商场,一步一步,学会了经营。

            “大的生意做过,小的也做过,有一年在北京亏了40万,在太行山附近用了4年时间又挣了回来。”王家元并没有讲20年的商场起伏,但是企业家精神已经融入了他的骨血,收获的是财富,开阔的是眼界,为人处事的道理明白了,发家致富的能力掌握了。

           如今王家元平时生活工作仍然一身正装、做事雷厉风行、不断勇于创新,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来源于早年的从商经历。



    “飞票”当选村主任

           1998年,王家元和哥哥分道扬镳。

            王家元的经商脚步仍然在天南海北的路上,而哥哥王中元选择了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在家乡建起小水电,担任了家乡的村主任并带领村民修起了公路……

            2000年9月16日,王家元对于这一天记忆深刻。哥哥作为派出所协警员,在追捕逃犯过程中不幸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8岁。

            “当时整个人都是震撼的。”得知噩耗,王家元从山西赶回老家料理哥哥后事。在他心中哥哥一直是顶梁柱,如今看着年事已高的父母,年幼丧父的两个侄子,他心情无比沉痛……

            处理完哥哥后事,王家元又回到山西做生意,但此时心境已然不同,父母、侄子,尤其哥哥的遗愿和那段未修完的公路,常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2003年,他毅然放弃了山西的生意,回到了筠连。

            离开的20年,“猫咡湾”仿佛没有太大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年,也仅仅是解决了大伙儿的温饱问题,王家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闲谈之中不断地和村民们交流起了外地所见所闻。


          生来热心肠,王家元眼观村民受苦无法置之不理。村民李吉友,父母哥嫂4人在三年内相继死亡,与侄子相依为命,30多岁了还没有娶老婆,家里危房不敢住人,于是带着几岁的侄子,在猪圈上搭几根木头,铺上包谷秆,睡在上面。王家元听闻后主动协调资金5000元,发动村民一起,为李吉友建起了一座四列三间的新瓦房。

           也许是因为他的暖热心肠,也许是春风人对哥哥的希望转移给了王家元,那条修了一半的道路承托着春风村发展的希望,他们希望王家元能够继承哥哥遗志,重新发展起来。2004年11月,王家元在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被村民“飞票”高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这是春风村村委选举上的一次高潮,连许多在外经商的商人都闭门谢户,回到家乡参与选举,500多选民,我得票率竟然高达95%。”现在想来,王家元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村民这样的热情王家元也反思:“大家为什么选我?”

            彼时的春风村,还没有一条能通车的公路,没有一项发展出来的产业,甚至也没有几家算得上小康的农户。村民一背太阳一背雨地劳作,在这遍布石灰石的岩石缝里出力流汗,一年到头无休无止,但这里的山依然是不长树的荒山,这里的土依然是不稳水的薄土,这里的人依然是没有完全脱贫的穷苦人。



    承兄遗志虽千万人吾往矣

             成事者,有时候要承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压力。

            王家元首先面对的大关就是父母。正是因为哥哥当选村主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让父母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什么还要回春风村?”父母带着悲恸的质问让他异常难受。

            妻子也是不能理解他的决定:“家元呀家元,你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当个什么村官哟。”不等他解释,就被妻子推出了家门。

            哥哥的坟墓在春风村老家,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独自来到哥哥王中元的墓前,一边揪着坟上的杂草,一边想着眼前的事情,冥思苦想半夜。

            他想起了哥哥亡故时,70多岁的老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哭倒在地,悲痛欲绝的场面。想到当年大哥带着他和二哥两个十几岁的毛孩子外出闯天下的经历。长兄如父,在陌生的环境中,冷暖饥渴,大哥处处让着他。再想到大哥回村带着大家修的通村路刚开了个头就停下来了,已经四年了还没有进展。“哥哥牺牲时38岁,我当上村主任也快38岁,也许冥冥之中,哥哥也希望我能完成他的愿望呢?”

            他咬了牙,回到家中给妻子承诺:“只干三年,修完公路,我就辞职继续经营买卖。”



    住工棚吃干粮 3月修成路

             3年,说起简单,担子挑上去就难以卸下来。3年又3年,3年又3年,转眼他就在这个春风村呆了11年。不仅把路子修通了,还在春风组种上了李树,在龙塘组种上了茶叶,在中沙组种上了花卉。

             “当年,我们要出去卖点包谷、海椒之类农产品,远的地方要翻20多里的山路。天一亮就出发,中午才能进城,摸爬滚打是常有的事。”村民说起曾经出村的痛苦仍然记忆犹新,迫切需要改变但是条件并不成熟。“那个时候村里修路,镇上只有精神支持,没有任何资金补助,修路的钱全得村民自己筹集。”曾经担任过春风村委会主任的蒋茂银说。但是对于十分穷困的春风人来说,要自己出钱修一条路谈何容易。怎么办?

            “修路需要的石料,只管到我的采石场拖。由我一个人全部负责。”望着穷困的村民,王家元许下如此承诺,还背着家人拿出了10多万元积蓄用于修路。

            钢钎撬,肩膀挑,不同于泥土上修路,坚硬的石头想要开道,依靠的主要是最原始人工。住工棚,吃干粮,喝山泉,3个月下来,王家元瘦了一圈,终于,陡峭的岩石上凿出了一条可以通车的碎石路。



    三产并进 如沐春风

            产业路修通了,发展什么产业是首先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方调查,王家元觉得可以用李树来先带动。农业专家告诉他,春风村的山岩石缝里有黄壤堆积,传统农业只能种包谷和薯类,产量低,连糊口都困难。但是,春风村气候条件好,发展林果业有优势,这里有不少李子树,结出的李子又甜又脆。

            王家元也算了账,乱石堆里种庄稼,一亩地最多收入三、四百元。而栽李子,每亩至少5000元,市场好还会更多。

            “十个爷子九条心。”在起初,村民们也不配合,“长久以来大家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从土地里刨吃的,种李树至少要3年才挂果,没挂果之前大家吃什么,村里人心里没底。”

           心里没底自然响应者寥寥,于是他召集村组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率先带头,种出示范效应,短短几年,春风村就种植了1000多亩李子树,还成立了李子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猫咡湾”商标,举办李花节、品果节,李子让村民快速脱贫致富了。

          在发展李子的同时,王家元还带着海拔更高、坡度更大、到处荒山的两个村民组,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引进了花卉、良繁茶产业,建起了2300亩茶园及1500亩花卉园,让村民们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就地帮工,办农家乐。到2015年,春风村人均收入已经实现192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7463元,人人如沐春风。

           看着人人富起来了,王家元虽领着村主任的微薄工资,却仍难掩喜气,“当我们这一班子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们未必多么有钱,我们走在腾达镇春风村,来往人打一声招呼,这一辈子就够了。”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