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3|回复: 0

    [摆龙门阵] 宜宾楠木撑起故宫 筠连桢楠功不可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7 15: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
    北京故宫
    宜宾楠木撑起了故宫
    北京故宫于1987年就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24位皇帝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规模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
    其实,中国的故宫,还有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台湾故宫,是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之后的不舍怀念;南京故宫,则是北京故宫的长辈,可惜只存遗址了。
    现在,人们游览北京故宫,会对它的历史产生兴趣,会对建筑的宏大辉煌叹为观止。可是,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撑起故宫的栋梁之材,竟然会出自偏远的四川宜宾——这里,不仅有历史的故事,也有真实的证据。

    4d7c54025fae4dea394abb404cf79120.jpg 深山楠木至今犹在张兴明 文/图一、木中之王楠木生长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混交林中,喜爱险峻之处,长速极慢,数量稀少。但是,其黄色恰巧皇室喜爱,加之,楠木纹理细腻漂亮,散发阵阵幽香,可致千年不腐,质地非常坚硬,于是成为皇宫专用品,并冠以“木中之王”、“皇木”、“贡木”、“国之栋梁”、“神木”等美名。特别是上好的金丝楠木,在日光下闪烁丝丝金光,更是金贵,惹人喜爱。
    一般说来,一株成材楠木需要百年以上,能做栋梁者需要四五百年,高仅三四十米,直径一两米而已。而建造一座宫殿所用楠木要攒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楠木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内藏豺狼虎豹和害虫毒蛇,寻找、砍伐、运输、保管等,、耗费巨大。即使找到砍倒,也难运出大山深壑。当时境况,可想而知!
    二、文字如山故宫的梁柱,产于宜宾,可是铁证如山。《明史·宋礼传》记载:“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夷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原在南京的都城迁往北京。然而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北京周围已经难以解决,于是,只得再向四川安排落实。反正,四川贡献楠木已成习惯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等的楠木棺木是否宜宾之物无法考证,宜宾的楠木“僰人悬棺”肯定是宜宾自产。而且,秦始皇修“阿房宫赋”时,已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唐代修建“大明宫”也砍了多少蜀山楠木……
    修建南京那个“六朝圣地,十代古都”,宜宾的楠木已经贡献不小了。
    明代嘉靖乙卯年(1555)版《马湖府志·第三卷·提封下·形胜·山》记载有“神木山”在“西二十里,有记”。记为“国朝翰林院侍读学士胡广奉敕撰”,其文写到“永乐四年(1406)秋,询谋于群臣……必营宫殿”,皇帝“乃用命入山,以伐材焉”,故“集工部尚书臣宋礼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围以寻尺……逾寻丈……计用万夫力乃可以运……一夕,忽自行达于坦途……”,而且还“闻山呼声者三,振动天地,神显其灵”,于是记事刻石。后面还有 “蛮夷荒服,蚁附而至”、“皇帝有诏,取材于蜀,神木之山,岷峨是属” 铭文等呢。
    关于这事,《马湖府志·第五卷·秩祀》说:“神木山祠,在沐川(即今屏山县中都镇境内)东南现山,永乐四年建。”《大明一统志》记载:“神木山,在沐川长官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葛溪山,本朝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山……”。由此可见,朱棣移都北京时,修建宫廷的楠木就取自于神木山。而且,《马湖府志·第五卷·秩祀》还记有一个“能静江湖,止风雨,运神木”的“显应祠”呢!这可真如《马湖府志》中郎中杨抚和所写:“天尽东南第一州,真材偏为栋梁留。”
    其实,真相并非如粉饰者所说那样美好,据《四川通志》记载了四川巡抚宪德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南下采木之所见:“产木之处,十室九空,人民无几,即尽其州县之老壮男妇,俱充木夫,进山一千,出山五百,白骨暴于木莽,谈及采木,莫不硬咽……”
    寥寥数语,可以看出,砍伐楠木是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冤魂甚多。
    其实,在宜宾境内,不仅是属于屏山县的马湖府产楠木,宜宾县的大塔、双龙、横江、李场、安边,筠连县的塘坝,以及江安县,也是同时采伐后“移至水次,顺流而下”,水抵运河,折流而递。沿金沙江、长江,经宜宾、重庆、武汉、南京,至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暂泊,再沿运河北上进京,抵达京东张家湾,上岸搬运至崇文门神木加工厂。那种“漂大木,蔽塞水面”的壮观场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三、四通石刻除了文字的,还有实物作证。目前,在与宜宾市辖地隔河相望的云南盐津县滩头乡,有两处石刻摩崖。
    其一是:“大明国洪武八年乙卯十一月戊子上旬三日,宜宾县官部领夷人夫一百八十名,砍剁宫阙香楠木一百四十根,费银九百三十万两”。
    其二是:“大明国永乐五年丁亥四月丙午日,叙州府宜宾县官主薄陈典吏可等部领人夫八百名,拖运宫殿楠木四百根”。
    其三是:有人曾经在屏山县中都镇宏安村神木山下的“皇城”遗址附近的夏吉荣家,见到了已被切割为四块的《神木山碑》。
    这些,都再次说明,宜宾的楠木撑起了故宫。这是宜宾物产的骄傲!这是宜宾历史的自豪!来源:宜宾日报
               
    a21ea6699c8ab71c0e6357e85df3448d.jpg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