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0,28]禁止外链[/img]
工作中的独臂教师李心芬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立志为山区教育奉献自己的人生,抒写20年不平凡的华章。她就是筠连县蒿坝镇合力民族小学独臂教师李心芬。
自强不息 圆梦教师
1977年8月,李心芬于出生在蒿坝镇合力村,可是命运偏偏与她作怪,刚出生的李心芬便没有左臂。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自强不息,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付出了比别的同学更多的努力,更有了超乎常人的毅力。
李心芬从小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当一名教师,她最大的梦想是能教好大山里的孩子们,让他们学到知识,走出大山,成为有用的人。
由于家里贫穷,家中三姊妹都在读书,初中毕业后,李心芬只好选择了去学费较低的筠连县城南职中读幼师专业。1996年毕业后,李心芬回到了母校蒿坝镇合力民族小学代课。由于表现优秀,一年后被聘为民办教师,圆了教师梦。
勇挑重担 全力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转眼之间,李心芬到合力民族小学已经任教20年个春秋,她以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在教育事业上。
合力小学是一所地处大山的民族小学。寒来暑往,从学校到家,山路崎岖,她每一趟都要走四十多分钟。由于地处偏僻,条件艰苦,教师一直缺编,学校教师都是包班上课,李心芬长期教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数学课程,每班学生至少在40人以上,每周上25节课,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由于学校偏僻,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语言不通(小学低年级一部分学生只懂苗语),所以尽管工作任务重,放学后,为了让学生们多学一点知识,李心芬经常饿着肚子,免费给学生辅导。寒来暑往,每天放学,她要下午四点才能回到家吃午饭。
回家还不能歇空。由于在学校要完成两门主科的教学,没时间批改作业,李心芬只得带回家,但家里既要忙农活,又要给孩子洗衣服做饭,直到夜深人静时,她才能在灯下继续加班。无数个夜晚,村民们都已进入梦乡,而李心芬窗前的灯还亮着。
如此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李心芬很快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她所教的班级教学成绩多次超出筠连县平均水平,近三年来,她教的小学生成绩高出县平均10多分,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李心芬为学生辅导作业知人育人 关爱学生
“老师,你就像我的妈妈,我会努力学习报答您的!”这是班上陈云同学在作文中对李心芬表达的一份深情。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不能让一个差生掉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李心芬心中,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山区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缺乏父爱、母爱。李心芬注重培养和建立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努力寻找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础上教书育人,学生格外亲近,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给她说,她的话也总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班里一位学生叫陈云,家中共三人,父亲是老实纯朴的农民,母亲有智力障碍。家里生活艰苦,他又经常被同学欺负,没有童年的欢乐,陈云总是沉默寡言,和别人说话也总是战战兢兢,使人看了心疼。
对陈云这样的学生,李心芬总是给以更多的关心,及时了解陈云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多次找欺负他的学生谈话,表扬帮助他的学生。渐渐地欺负他的同学少了,帮助他的同学多了,这让陈云感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李心芬情系大山
扎根乡村 情系大山
李心芬认为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她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教师,现在她的梦想是教好学生,让更多学生学到知识,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她甚至放弃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机会。
镇党委、政府和中心校领导考虑到山区小学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再加上李心芬身体不便,多次提议调她到稍好一点的环境工作,但李心芬每次都婉言谢绝。也曾有人劝她考调或考公务员之类的,李心芬态度坚决:“合力村是我的家乡,合力小学是我的母校,是我工作了20年的地方,我对这片热土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对这里的山里娃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我哪儿也不去!”
“我离不开那群质朴的孩子,孩子们也离不开我。”李心芬言语坚决,愿意为山区教育奉献一辈子。(记者 赵雪松)
作者:余丽来源:宜宾新闻网 摄影:赵雪松 责任编辑:Lis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