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8|回复: 1

    [筠州焦点] 探访筠连县高坎乡大地村:山里娃凌晨4:30走路去上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3 16: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img]禁止外链[/img]

    李从会和妻子准备去割牛草。

        大地村,位于距离筠连县县城60公里左右的东南方,偏僻、贫穷、落后、是这里的“代名词”。近年来,村里青壮年苦于找不到适合挣钱的工作而纷纷外出谋生,只剩下鳏寡孤独老人、家庭妇女以及年龄不一的孩子留守村庄,除了残破不堪的房屋,村里道路崎岖不平,易遇到山体滑坡等问题,是典型的贫困村。

        3月10日,记者深入筠连县高坎乡大地村,走访多户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只为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贫困村现状。

        大地村·印象

        ——易发生自然灾害、交通条件差、房屋简陋

        “这几天下雨,可能去村里的路有点‘老火’(困难)。”3月10日,当记者来到高坎乡的时候,连续的雨天使得高坎乡政府去往大地村的路变得十分不易,高坎乡副乡长杨鸿提醒记者,由于连续雨天造成的山体滑坡使得前往大地村的不同路段都被沙土碎石阻断,车辆不能通行。尽管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们穿着过膝雨靴,踩着这条距离乡政府不足5公里路程的泥巴路前往大地村时,还是吃足了苦头,越往村上走,道路越崎岖,脚下更重,这一切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这座村庄渴望被大众知晓,并且帮助它、改变它。
    穷不穷,在通行。

        从高坎乡政府到大地村是一条不足5公里长的泥巴路,坑坑洼洼十分狭窄,两车相遇时,需要大老远就停下来相互避让,在这里的交通工具几乎只有摩托车。村民之间的出行,更多的是靠步行往来。村上的孩子到镇上去上学,有时需要走上3个小时,“我平时早上4:30就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说这话的是正在高坎乡中心校读书的李黄宇,家住大地村二组的他,每天早早地便打着电筒和头一天约好的朋友一起出门,而上学路上则不断有同伴加入进来,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饶仁姗也是其中一位,“从家到学校,我走1个多小时。”而遇到年纪较小,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而言,父母不得不每天接送,“我们家娃娃读幼儿园,每天起得早,黑灯瞎火的,主要是路不好走,不接送不放心。”村民王秀鹅说起村上的道路也是一个劲儿地摇头,“我们村上到镇上的水泥路现在也没打通,娃儿读书不方便,连平时卖牲口也都不方便。”脱贫致富先修路,成为老百姓最大的愿望。
    富不富,看房屋。

        进入大地村村口,入眼处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甚至有的是泥砖墙,大地村的贫富从村民的房子就能看出眉目来。据了解,在这个村有70多座泥坯或木板瓦房,有的村民住房倒塌后,只能借住在亲戚家中,李珍同便是其中之一。自家的草房倒塌后,李珍同便携两个女儿住在侄儿李从敏的家中,住在这里的还有另外一家没有房屋的贫困户李从远。据李珍同介绍,侄儿李从敏安居到筠连县城后,便把这座房屋借给自己和李从远居住,房子并不大,小院落、青砖瓦、土砖墙,村里这样的老房子还有不少,有些年久失修,墙面、屋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甚至有些还透风漏雨。“有住处就不错了,比以前住的草房好。”李珍同说。

    [img]禁止外链[/img]

    李珍同正在喂鸡。

        贫困户·症结

        ——劳力、技能、知识等要素不足

        从大地村村一组到四组,一路上,遇到的不是老人、妇女,就是小孩,很少见到青壮年。村长刘兵说,这几年,大地村有差不多一半的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有不少家庭是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有的甚至举家外迁。

        “我20多年前就在外面读书,没在老家。”李从敏回忆道,20多年前,父母便有意识地将他带到县城读书,“村上因为内在发展力不足,父母可能觉得留在在村上不会有大出息。”如今,李从敏一家已经定居在筠连县城。

        因为贫穷,村里还有不少适龄青年娶不上媳妇,外村、外地的姑娘来到大地村呆不到几天便找借口离开的不在少数,如今40多岁的李珍同深有体会,其妻子生下第二个女儿后便离开了这个家庭,“主要是太穷了,没房没钱没技能,没人愿意和你过日子。”李珍同说。如今大女儿已经20岁,小女儿还在读初中,李珍同也尝试找个伴儿过日子,女方往往来到大地村之后,看到这个地理环境便找借口回绝亲事,“我们村超过40岁的光棍怕有20多个,60多岁没结婚的都有,该到结婚年龄没找到媳妇的更多。”

        在距离李同珍家500米左右,也有一座青砖石墙的瓦房,李从恩一家五口便住在这里。李从恩的大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儿子还在读书,夫妇俩并没有像其他壮年一样外出务工,而是呆在村上,靠天靠地吃饭。“主要是家里娃儿多,没人带,不敢走远。”妻子王秀鹅讲到,平时如果镇上哪里修建房屋,李从恩便去工地做小工,挣生活费和孩子的学费,“但是小工并不是经常都有,我们就种庄稼,喂牲口,勉强过日子。”农村妇女憨实的品质总能在王秀鹅身上看到影子,“说到底,我们就是没有文化,才那么穷,要让娃儿多学点。”

        和李从恩、王秀鹅夫妇一样,从未外出务工的李从会夫妇也一句话道出了自家的心酸,“我们也想脱贫,但我们根本没文化,除了守到家里的土地,什么都做不了,也没产业,不知道做什么。”

        大地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2户358人,其中贫困户23户78人。缺劳力、缺技能、缺知识、缺产业的“四缺”成为了不仅是贫困户,也是大地村村民共同的问题。在村干部和乡镇干部眼中,大地村的致贫原因表现为耕地少、危房多、单身人口多、重病大病患者多、以及贫困学生多的“一少四多”。

        无论是“四缺”,还是“一少四多”,都是是大地村民亟待解决的大事。

    [img]禁止外链[/img]

    王秀鹅回到家,正在看小儿子的作业。

       村民·期盼

        ——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

        在探访大地村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路上遇到接送小孩放学的罗义林、李从七,还是正在山坡上割草的李从会、挑牛粪种庄稼的王秀鹅......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产业发展,再到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他们对尽早脱贫致富充满期待与憧憬。

        据了解,2014年以来,大地村争取了整村推进80万元,省财政创新扶贫100万元,市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为核桃产业、黄牛养殖产业发展和公路、便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除了种植核桃,现在我们现在正在建设规范化的养牛场。”李从敏向记者指了指正在施工的牛场说到。为了改变家乡贫穷的现状,大地村外出经商多年的李从敏、李玲兄妹回乡参与创业。2013年,通过村两委组织群众成立了筠连县川林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先保障大地村以及顺河两村所有贫困户加入专合社,形成了由专合社带头人引领、技术支撑、群众热情参与的创业格局。如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合作社已引进优质核桃品种连片种植1835亩,并利用当地的天然林和人工中幼林,林下开发种植名贵中药材瓜蒌600亩。这2435亩的田间管理,解决了附近50余名有劳动能力人员的就业问题。“我帮忙锄草、打理这些核桃、瓜蒌,一天可以挣到70元钱。”王秀鹅说。

        “现在我们推出了贫困户‘带资入股’等‘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全新肉牛发展模式。”李从敏介绍道,合作社以股权入股保底分红,“可以是劳力入股、土地入股。”正在和妻子割牛草的李从会说:“我加入了合作社,准备入股,和他们(李从敏)养牛。”

        立足于穷则思变。高坎乡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更是狠抓落实,基础建设初步改善。大地村、顺河村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和一事一议项目维修整治村道共15公里、扶贫项目修建便民路共14公里、水利项目新建水池9口,农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我们最迟下半年将打通政府到大地村的水泥路,改善村民的出行。”杨鸿谈到下一步对大地村的扶贫工作计划时,基础设施建设类、产业发展、农户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工作重点。

        “我们要做的太多了。”杨鸿表示,也许未来大地村需要翻越更多的“山”、更多的“路”,可正如李从敏所言,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一切都会改变。

    宜宾日报记者 罗友莉 张择君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6-4 09:5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希望记者到巡司镇礼义乡,希望你们去看一看西泉二.三.四.五.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