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筠连马秀才的故事 居然这样都可以当秀才!
作者:曹取吴 筠连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提起马秀才,清末民初的高县安静乡(后来的沐爱场、新场、平寨、大地嘴、鲤鱼槽、乐义场、高石坎、治
在沐爱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从懂事起,就听到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因为他从考取科举一直到离开人世,都
生活在安静乡上四甲的(沐英河)河东“岩头上”(即原沐义乡百花村南邻近镇州“洗马氹”附近
)、他的后半生就在沐爱 (沐英河)河东、及镇舟一代设馆收徒,或是给世家做“西宾”,和沐爱 (沐英河)河
东、以及镇舟民众有亲密往来和感情。
因为家贫他经常和乡民们换工到石头沟背煤炭,据说他和乡民背煤炭,在“歇稍”时,总把“提手”枕在屁股
上(正确的做法是把装煤炭 的“锅底”放到“提手 ”上),虽然“歇”着,实际上“锅底”的荷量仍然在他的肩
膀上,所以他告诉乡民:“我们还是走吧,这歇着好像还要难受得多”......
马秀才名马绍骧,他对《四书》、《五经》的理解、训诂很有造诣,“策论”写得好,能诗词会文,而且对
“姓名之学”也有研究。除此以外,可以说“五谷不分”,没有养身技艺。马绍骧生于一个耕读世家,刻苦而 智
力和情商稍差,他是怎样考取“秀才”的呢?
据说在他参加县里科举考试前几个月,有一天晚上突然得到一梦,梦见门口的大树被风吹倒在自己家大门口,
醒来后突然猛省:今年莫非要在《四书·邦君竖塞门》这章出题?他于是熟读这邻近几章,反复写“策论”和“八
股”,到他考试时发现,他这一“锭子”打对了,考题果然出在“邦君竖塞门”这一章。最后,马绍骧中了秀才。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马绍骧的考取“秀才”是“打对了锭子”,按照科举的要求,他虽然考取了,但是,
按照旧知识分子学识、技巧的要求,他的确还差那么一点点,无论智商、情商的要求,的确差那么一点点。但他考
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