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9|回复: 0

    [摆龙门阵] 腾达、宋家、中都等地隐藏的秘密:塔藏仓劼 只言片语里的大化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5 12: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塔藏仓劼 只言片语里的大化文章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子,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云:“形声表意谓之字,自有字,天地之奇,阴阳之秘,罔不毕泄,字顾可或忽哉?唐时万岁玉匣以金囊者,然非敬惜字纸之谓。自各府、州、县建立焚字护纸,我残膏剩馥,有所收贮,近年各乡人丁增毕,凡所建立,皆不下百……”


    禁止外链
    长宁梅白乡会贤村字库塔

    可见,至迟唐时便有敬惜字纸,并收贮焚烧之俗,用以焚烧字纸的器物或建筑便林立于各府、州、县。无论是传说,还是典籍记载,造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传说上古仓颉造字之时,夜有鬼哭。其原因是有了文字,宇宙造化的秘密因此泄尽,故神鬼为此而泣。这传说分明是诠释文字发明的神秘与高深,也让今人明白远古时代掌握文字知识的人是何等的稀少与荣耀,从而杜撰了因为有了文字,宇宙造化之秘密因此泄露的故事。今天如此众多的人都掌握了文字知识,为何宇宙造化的秘密还是让人秘而不知呢!


    无论怎样,文字是神秘的,其内在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常言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可这五千年是如何来的,那当然是乘着文字这一叶之舟搭载而来。我们也常说泱泱华夏,浩如烟海,可华夏文明的浩荡又是如何传承而至,这当然离不开文字的承载。


    因为文字产生得鬼魅,我们的先人对文字非常崇拜,从敬之、习之,到惜之,倡导人们不要乱弃文字,彰显了我国崇文敬字的文明传统,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的先人对知识崇拜的具象表现。正因如此,今天我们偶尔在古衙门、古书院、寺庙、街口、乡间地头以及道路桥梁旁,能见到一修筑精美、造型美观、含而不露,中间留有炉口的塔形建筑就不足为奇了。那就是字库塔,又称惜字宫、敬字亭、焚字炉,是古人遵循“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的观念而形成的习俗,源于对文字崇拜和文神信仰,进而演变为一种祈福的载体。



    据考,字库塔始于宋代,明清时达到普及的巅峰,形制已十分成熟,施工技法、艺术创作等都有了一定的程式。字库塔通常被建造在衙门、书院、寺庙、街口以及道路桥梁旁。塔龛中多供奉仓颉、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应的楹联、吉祥图案等。字库塔大多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简朴的四柱体。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拱形,字纸及残破书籍从这里投进焚烧。有资料表明,古人凡用过的字纸或废书,是不得随意丢弃的,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尤其是磨损残破的经史子集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集中焚化。可见古人对字纸所负载的文化顶礼膜拜到何种程度。



    字库塔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虽然该建筑在明清时十分普遍,但地处汉夷桥头堡地位的宜宾如今却遗存胜少。这要归“功”于文革破四旧年代的极端行为,因为文字与读书联姻,读书与知识嫁娶,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月,肯定是要让那承载知识的文字死无葬身之地的,所以,那年代字库塔的命运如何不言自明。



    当然,岁月无情,大地情深。这种纸质时代“回收站”式的建筑也还有躲过那不堪岁月的蹂躏而侥幸保存下来的。如今在筠连腾达镇和巡司镇、长宁县梅白会贤村、翠屏区宋家红石村、屏山中都镇和清平乡等地,我们还能一睹它们的遗存。

    在筠连县腾达镇,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古建筑——文峰塔。说到这座古塔,腾达镇的居民们都视它为吉祥之物,是腾达镇里出了名的壮风水、镇恶避邪的风水塔,不过,它从建造之初其功能并不是风水塔,而是字库塔。




    据考证,腾达字库塔建于清咸丰初年,古塔坐西北向东南,塔基0.8米,边长1.7米,六边形七级攒尖顶,塔高9米。每级都饰有仿木瓦檐,逐级内收,属于密檐式空心石质古塔。每级的石面上雕刻的浮雕图案和文字清晰可见,图案大都为当时的吉祥之物。文字内容是当地文人所撰的与之相配的诗词、楹联,也包括当地人的功德记载,意在教谕后人要重视文化,重视教育,懂得修德和上进。古塔通体呈青灰色,在塔基的正前方有一个约1米高的洞,古人就是在这个洞口焚烧字纸、残籍。



    长宁县唯一座遗存至今的字库塔位于梅白乡会贤村的普贤寺遗址。字库塔坐北向南,高5.5米,石质仿木结构,为重檐六边形五级攒尖式石塔,塔顶已损坏。塔的第一级六面均刻有吉祥花草树木浮雕图案,二级以上六面均开龛,龛内刻故事人物高浮雕图案,形象生动。第二级正面有一长圆拱形炉口,仿木质匾额上刻:字库,两侧楹联,上联:收□□□简,下联:贮古今残编。上联除“收”字清晰可辨,“简”字依稀可辨外,另外的三个字已风化,无法辨认。万幸的是,住在普贤寺遗址旁的胡师傅对这一带的人文历史很熟悉,他在记忆的内存里“翻腾”良久,终有所寻。笔者在回宜的车上接到胡师傅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他在记忆深处翻出的联句:收圣贤竹简。在此,对胡师傅在我拍照的过程中的一路讲解,以及靠记忆补全楹联的上联表示感谢。胡师傅还告诉笔者,从前这附近的几个山更上还矗立有另外四座字库塔,但都在文革期间毁掉了,唯有普贤寺遗址前这座字库保存了下来。一方水土,一带文脉,从普贤寺遗迹的规模和此地建造字库塔崇尚学识敬惜文字的氛围,我们便可断定这方水土人文积淀的厚重。


    禁止外链
    翠屏区宋家乡红石村字库塔

    老公山字库塔位于翠屏区宋家乡红石村,呈四方塔形,石质仿木结构,上、中、下三层。下层及檐和顶均为红砂石质,余为青砂石质。字库坐南朝北,高3.8米。上层方形烟口上镌刻“字库”二字,两侧刻有楹联:上联:聚化残编所,下联:□藏万象中。中层有一长圆拱形炉口,云形仿木质匾额上刻:翰墨林,其中“墨”字风化,两侧有联,上联:往迹珍于此,下联:斯文鉴在兹。可惜因风雨的侵蚀,塔体开始残败开裂,字迹也多有不清。当地村民告诉笔者,字库处在原老公山庙前,庙在大跃进年代被拆除。


    据考,宜宾境内字库塔遗存不多,除以上三处,只在屏山、筠连有遗存。屏山是一个人文历史厚重的地方,现存两处字库塔,分别是建于清同治二年的中都镇回头山字库塔和建于清嘉庆十六年的清平彝族乡的大石村字库塔。筠连另两处字库塔分别是,蒿坝镇齐心村的新屋基字库塔和巡司镇黄坪村的干坳田字库塔。


    字库塔的兴起和普及除了古人对文字崇拜外,还与古代科举考试的盛行分不开。古代百姓要想升迁致仕,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崇拜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就顺理成章了。字库塔自然就逐渐成为了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因而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虽然字库塔在明清时期大量建造,但也无法抵挡历史前进的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字库塔所代表的含义和寄托的期望已不再是人们的主要信仰和追求。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时,铺天盖地的外界信息如惊天霹雳冲击国人的头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变化,使千百年温润缓慢控制社会的思想逻辑,似乎顷刻间坍塌。人们开始质疑字库塔的神秘力量,怀疑敬天惜字的意义,于是昔日青烟袅袅的字库塔逐渐被人们忽视,任其自生自灭。


    文革期间的“破四旧”运动使大量文物古建筑受损或被摧残,字库塔同样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空前繁荣,而我们的文物意识似乎还没有广泛觉醒使许多古代建筑被毫不怜惜地拆除。

    字库塔承载着深厚悠远的文化观念,曾遍布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而此时我们却难觅其芳踪。即使偶遇尚存的实体,也多处于保护失力、残缺破损或维护不当的状态。更内在的事实是,“惜字得福”的观念越来越少地为人所知。“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的传统也逐渐被国人遗忘,人们对字库塔的记忆几乎消失殆尽。


    通常,古人的人文遗迹留存不多之时,我们方领悟其无穷放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文价值。当我们在久远的记忆深处,淘来关于它们的模糊影像时,在我们宜宾这一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地上,实际上已经罕见它们矗立的身影。我们姑且不谈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但叩心自问,那些从前矗立于书院、寺庙、街口、乡间地头以及道路桥梁旁的字库塔,给我们留下的是何等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寄托,以及古人崇尚知识,敬惜文字的千古人文氛围。今天,在CCTV着力举办汉字听写大赛的驱动下,在多地倡导行“开笔礼”仪式之时,或许国人方恍然醒悟,华夏文字在悄然间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真不知,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华夏文字的哀歌!


    如今,人们对汉字早已没有敬畏之情,“敬天惜字”成过眼云烟,字库塔多已消失殆尽,但字库塔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仍顽强地残存于古风诗意之中。


    作者:一叶可舟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