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5|回复: 2

    [摆龙门阵] 僰人铜鼓:一个消逝民族“奏出”的绝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2 15: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印度尼西亚
                                                                                                       


    僰人铜鼓:一个消逝民族“奏出”的绝响



          宜宾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王朝在今宜宾市境内设置了第一个县级政权机构“僰道”,进行直接辖理。而在宜宾市档案馆的“宜宾记忆”展陈厅内,“古史咏唱 岁月留痕”单元,则由僰道、僰文化作为开篇,其展出的古僰人遗址、古驿道、古建筑、古码头等人文古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千年沧桑巨变。

    2d67e12ab3f5402b4c564adee0895e3c.jpg


          在展厅中,参观者的目光总是容易被当中的明代“僰人铜鼓”(复制品)吸引。


          白居易曾有咏赞铜鼓的名篇,“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音为“存存”),牙樯迎海舶,铜鼓赛江神”。而在川南的僰人部落中,铜鼓可作炊器、乐器、礼器、祭祀器、陈列器,最重要、最神圣、最特别的功能,在于它还是祭祀神灵、象征财富和权力的乐器和重器。


          据介绍,制作技艺最优良的铜鼓,一面可值肥牛千头,次者也能交换到七八百头牛,而只要有二三面铜鼓,即可称王。这古僰铜鼓,可谓是“价值连城”了。

    383f179c78028d3c7fa4c066d3c3a3d3.jpg


          这面僰人铜鼓,于1951年,在僰人的曾经的大本营———珙县曹云出土。鼓高34厘米,鼓面直径52厘米,足径54厘米,重17.1公斤,可悬击发声。鼓面铸有“太阳芒”,还铸有铜蛙四只,相传蛙可唤雨抗旱,保证丰收,也是僰人原始崇拜之物。这面铜鼓现存于兴文县文物管理所内。


          “僰人”是宜宾的原著民,这个民族,也是一个有着距今2600多年历史,并存世2200多年的古老民族。在历史文献典籍里,他们先后被称作濮人、僰人、都掌人等,他们能歌善舞,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他们爱用铜鼓,擅长岩画,行悬棺葬之俗;他们淳朴仁道、也聪明勤劳,有“夷中最仁”之称,为开发西南蛮夷之地作了卓越的贡献。秦汉以来,僰人与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和谐共处,宜宾也成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之地。


          然而,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特权,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一直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改变以往“以夷治夷”办法,推行“改土归流”新政策,由中央派官吏来对这些地区进行统治,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叛明朝政府的战争。


          从明洪武到嘉靖不到两百年间,明王朝11次对僰人进行伐戮。万历元年(1573年),明朝廷第12次对僰人进剿,也是最后一次进剿。


          是年3月,14万官兵云集叙州宣誓完备,浩浩荡荡开进僰人聚居地,征剿总人口仅2万余的僰人;5月初,明军到达凌霄城外,四川总兵刘显拨兵数万将其团团围攻;7月,克下凌霄城后,策划攻打九丝城;9月,刘显令敢死队为前导,趁夜色雾雨为掩护攀援而上,乘其不备破九丝城而入。明军前锋引燃大火,九丝城城中一时火焰冲天,僰人拼死抵抗,其精锐部队全部战死。最终,僰民族以明军血洗九丝城而消亡。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僰人已经永远在历史上消逝了400余年,但“宜宾记忆”展陈厅内用图片结合文物复制品的形式,展出了他们的铜鼓、岩画、悬棺以及记载这段历史的“平蛮碑”,期待现代人去认识他们曾经的瑰丽多彩与桀骜不屈。



    来源:宜宾晚报   图片由宜宾档案馆提供   记者:张新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5-15 09: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北海
    :):):)
    发表于 2017-5-15 09: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北海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