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0|回复: 0

    [筠州焦点] 文化|塘坝,丝路往南(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8 16: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南宁


          南丝绸之路(以下简称“南丝路”)是历史上由四川经云南到达缅甸和印度的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宜宾是南丝路上辐射川滇的重要节点。
          至清初,“南丝路”已拥塞不通。清廷在云南实行的“改土归流”,结束了酋长制下云南割据封闭的局面,清代滇川“铜盐互运”使通过叙府、昭通、东川和曲靖的古南丝路在沉寂多年后重新活跃起来。这一时期的宜宾是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是南丝路上丝和丝制品重要的采购加工和集散中心。

    1dc69de0eddbe80a903390b9a4d3e417.jpg

    塘坝猪市坝渡口(凌受勋2016年摄)塘坝,丝路往南(一)凌受勋 文/图




    A塘坝古道

          南丝路从叙府延伸,伸入云南的崇山峻岭。生丝、盐巴、布匹等从叙府经船载、人背、马驮到塘坝(丰乐村),就此出川,而云南的沱茶、山货也从这里入川。这条路,在清代、民国时期是南丝路东干道的一条主线,据民国昭通、宜宾地方志记载,宜宾经双和场、筠连塘坝至盐津陆路370华里,宜宾经横江、捧印、燕子坡至盐津陆路405里,后者多走35里。且云南大商帮茂恒和永昌祥分别在筠连建了丝厂,筠连生产的丝都要经过塘坝运往云南下关、腾冲出口。洪水时节,金沙江、关河、南广河停航,唯一的一可选择就是取道塘坝入滇。即使在枯水天,为了少走这35里路,也有不少选择旱路的商帮要从塘坝出川。大队骡马和背货的力夫拥进塘坝,使塘坝骤然热闹起来。


          从云南牛寨和盐津两个方向来的马帮、背帮,在牛寨两河口合成一路,人吼马嘶,从塘坝河上撘的木桥上跨过塘坝河,来到河的西岸,沿河边驿道下行,大约走两百米,就见到一个印子(碉堡)耸立于路边。从印子上下来的团丁,打开栅子门,商队鱼贯而入,骡马队沿纸坊侧面驿道下河,跨过塘坝河上的木桥就到了猪市坝。这时一个碉堡又出现在商队眼前,去路被一栅子挡住,将栅子门打开,商队才算走到了塘坝街上。往南的商队从塘坝下场下油坊栅子进场,依然是走这条路至两河口跨入云南。当时,沿着塘坝场,经过后来才修建的上场口“一街跨两省”牌坊,进入两河口的路道被普陀岩阻断,不能通过。


          塘坝场在塘坝河东岸,背倚普陀山,濒河建场镇,场市和塘坝河之间尚有一段空地,供场上的人取水通过,其间有绿树掩映,间杂菜园。场上共有4个碉堡,除北岸上油坊旁的一个外,其余三个皆在东岸街上:上场口、乡公所和下场口油坊旁各一个。对于塘坝人来说,要严防的便是土匪混进场镇作乱。商旅进了戒备森严的镇子,也长舒了口气,走过土匪出没的商道,可以在塘坝缓一口气了。


          而今这条古道在塘坝留下的痕迹已经不多了,确切地说,就只剩下了上油坊一段不足100米的路面。由坚硬厚实的石灰岩石砌成的路面,有的地段已经被从塘坝河中取来的鹅卵石代替,显然路面曾经多次修补;宽的地方达到2.5米,窄的地方只有1米多,宽处为1939年修马路时的标准宽度,窄处系岁月的磨损所致。上油坊栅子而今尚存栅子土墙和栅子门槽,栅子门构造如粮仓门,门板由槽上方梭入,加锁,开门时先开锁,再将门板退出。此外古道原貌便无所寻觅。这段路面和留存物便显得异常珍贵。民国时期的老路在何处?我曾问过92岁的塘坝鱼井住户陈义贵老人,陈义贵指着公路说:"就在公路水泥下面。"原来古道的路基成了公路的一个部分。塘坝老街就是古道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也是水泥砖铺地了,铺时退街1米,现为3.5米,实测塘坝老街实为2.5米,也是1939年的修路时的标准宽度。

    cc5bcf240501576a68668222be586771.jpg

    塘坝上油房川滇古驿道现存路面(凌受勋2016年摄)



    B道上过客 

     
          云南马帮驮着包得严严实实的生丝往云南,从云南驮回包得严严实实的沱茶,及火腿、花生、剥了壳的核桃米、瓜子、花椒。有段时间云南马帮从马门溪过河进宜宾城,塘坝的人些都晓得"永善的红泡花椒,过了马门溪喷香",是说的宜宾客商对永善花椒的喜爱。云南马锅头身上披件一口钟式的毛毡,晚上将"一口钟"解下盖在身上,权作铺盖。马帮都自己带了鼎锅儿,在马店的天井里自己做饭吃。云南人耿直,在塘坝买东西的时候只要前面一个讲成价,买了,后面的人就不会再讲价,跟着就买了。


          散客以挑担客、背帮和小商人为主。"栳朝王匾的",塘坝人戏称四川挑帮。从塘坝过的四川挑帮,肩上扛根两头翘的扁担,挑盐巴,挑布匹,挑白纸,挑起来,扁担颤巍巍的,不像当地人啥都过背。 背客,背个尖底敞口的锅底背篼,盐巴什物都搁在背篼里,手头还拿根镶了尖头铁钉的杵子,累了就垫在背篼下面打杵休息。本地落尾坝罗世兴、罗大兴、周继元、胡四海、罗世扬等就是老背帮,现在都已经过世了。做点小生意的商人,脚蹬一双“水爬虫”草鞋,背个“磬锤”包袱,迈开双腿在道上走。


          云南马帮身上都别得有防身武器,一般多是“手插子”“黄鳝刀”之类。龙三公子(龙云的三儿子)的马帮,马锅头身上都带了德国造20响,一般的土匪都不敢招惹他们。况且,运送贵重物资,马帮在四川境内还有横江肖席珍的保商大队,在云南境内有江瀛洲的江防大队武装押运。因此散客随着马帮走,较为安全。早上,马帮从塘坝动身时,散客集结,尾随其后,上百至数百人不等,煞是壮观。

    cd2e74b983f4818bcaa1de8f6de37863.jpg

    塘坝真武山川主庙遗址 万古维昭石碑(凌受勋2016年摄)



    C塘坝街上川主庙

          塘坝街上的庙子,会馆性质的有川主庙(四川)、萧公庙(江西)、禹王宫(湖北)、南华宫(广东),非会馆性质的是文昌宫。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外地人到了塘坝,就定居下来把塘坝看做自己的家。于是在乾隆年间修了川主庙。现在除川主庙外,其他庙子已经了无踪迹。川主庙在塘坝鱼井旁真武山半山腰,庙址现在是一片菜地,当初川主塑像的基台仍在。一通清同治六年重修川主庙“万古维昭”碑依然挺立在菜地中,且字迹仍很清晰。序为贡生尹孝慕所撰,碑文为廪生詹有美书。


          道光时的尹家,在塘坝已是第一大家族,好多生意都在做,尤其以开马店、糟坊、油坊出名。解放前塘坝街上第一大建筑就是乡长尹生银的,这房子至今仍很坚固。尹家积极推动了修复川主庙。尹家之外要数詹家,詹家也积极参与修庙的事。还有袁家,祖先也是外来开马店的,其余就是廖、高、游、陈、李等杂姓。在重修川主庙中有“倡修”贡生尹孝慕 ,“倡捐 ”尹荣薰。在“倡修”、“倡捐”的推动下地主袁兴全 ,捐出庙基及四围山地,庙子地基便有了着落。庙产也有了三处:尹姓公,捐出塘坝河对岸两处田产;罗明超、尹葵友,共捐河坝水田壹分;用捐来的钱买的田氏所当罗姓坟山地一片,“前后约计共捐外复独捐钱二百余千,而工乃竣”。川主庙修得富丽堂皇,“山门戏楼,头螭吻缭,垣坊壁,灿然并存”。


          于是塘坝人于农历6月23日,在真武山新修的川主庙举办川主会,延请道士在庙里设坛斋醮。塘坝闲人大多到场。到晚上请叙府来的戏班子唱川戏,塘坝闻人陆续到场。先来的到山门戏楼的后台上去看演员化妆,然后才捧着水烟袋,踱出来,仰着个脑壳端坐在戏楼下的第一排看戏,一边还磕着葵花籽。一般的人就只有站立在他们的身后看戏的份了。


    来源:宜宾晚报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