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留名彩云之南的沐英 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曹取吴
沐爱这个叙南山区小镇,自从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开凿“南夷道”——起于宜宾南广、终于贵州毕节的国防通道(汉武帝用以控驭“夜郎”、利用“夜郎”十万甲兵控驭“南越”),在这里设立“落雁驿”,截至2017年,已经2142年。
“驿”相当于古代的邮传换乘(快马)站、兵站、或官府接待站、招待所。如今成都市“龙泉驿”,是重庆与成都之间的一个驿站;纳溪“大洲驿”(今护国镇,是“江阳郡”(泸州)到永宁(今叙永)的一个驿站。高县“沙河驿”,是叙州府到“巩州”(今珙县珙泉镇)的一个驿站一样。
“驿站”不但接待公差、邮传兵勇、过境官员食宿,还经常备有快马,供邮传讯息(普通快马、500里加急、800里加急)兵勇换乘之用。古时候的“落雁驿”在沐爱花线街原张彭年店铺处,百姓称为“官店子”。
宋、元以后,由于商旅及流动人口的增加,有人就在“官店子”斜对门(原徐云卿公馆处)修起了专门接待民间客商的“民店子”(旅馆)。
南宋时期,在叙南“庆符县”(疆域跨今高县文江镇以北,翠屏区南广镇以南地区)南有“46囤蛮夷千户所”,其中就有原来的“落雁驿”——南宋初年、这里不但已经形成了大约100米街道(花线街),周围地区还集居夷(主要是彝人和僚人)、汉先民大约千户之众,所以在这里设立管理这上千户民众的官府——“落雁囤蛮夷千户所”。从那时起、到2017年,沐爱已有行政建制890年了。
明太祖洪武14年,刚刚北征归来的沐英授征南右副将,偕征南将军傅友德、征南左副将蓝玉率兵征伐云南。他向傅友德建议“出奇兵致胜”。意思即傅友德和蓝玉按既定进军路线大张旗鼓直捣曲靖,沐英自己则率劲旅秘密从川、黔边界及川、滇边界经“落雁囤蛮夷千户所”休整后,偷越大雪山,直捣曲靖守将达里麻的后院,加速云南的平复。洪武16年(公元1383年)云南基本上平复后,傅友德和蓝玉奉命班师回朝、沐英奉命镇守云南。从这时其起,沐英及其后代,世世代代经营云南,是云南社会安定、生产和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吗安居乐业,巩固了祖国的西南边防,为国家、民族和各族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沐英忠孝两全,为建立大明帝国功勋卓著
沐英于元顺帝至正22年(1362年)正式步入仕途,到洪武25年(1392年)身赴黄泉,短短48年的人生旅途中,仕途驰聘就达三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不负养父母朱元璋、马秀英所望,“以一举而开闽关,大业辟也。再奋而运斗枢,大政立也。三历而西畧、自西徂南,大统一也”。尔后留镇云南,又再创佳绩。根据史藉记载,沐英一生没有犯过错误,忠孝两全、堪称表率。
沐英字文英,元顺帝至正4年(1344年)生于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元顺帝11年(1351年)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战事频繁、民众不堪其苦。沐英母子外出逃避战乱、途中母亲亡故。次年 (1352年)、八岁的沐英流浪到了濠州城,被农民军将领朱元璋收留、并给他改名“朱英”。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子嗣,他和马秀英夫妇视沐英如己出,十分慈爱,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带兵打仗。
元顺帝至正22年(1362年),年仅18岁的沐英就受命担任朱元璋的“帐前都尉”、开始为大明帝国出生入死,四出征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见他已能独档一面,便叫他恢复“沐”姓。
洪武9年,沐英受命被派往关中陕地,、全权代表朱元璋体察民情、布施恩德、开始练兵准备征战,是年冬月、担任征西副将,跟随邓愈出征吐蕃。
洪武10年(1377年)4月至洪武14年(1381年)9月这四年中,沐英的几次西征和北伐、功勋卓著:
洪武10年(1377年)4月,与邓愈领兵西征河西走廊和青藏,一直打到昆仑山下,大胜而归。回师途中邓愈去世,率军携带邓愈遗体返回朝廷,得以受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俸禄2500石,授世袭凭证。
洪武11年(1378年)农历8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领兵征讨西番,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并在东笼山筑城,擒获酋长三副使、平定了甘纳儿七站,拓展疆土数千里。俘男女二万人,杂畜二十余万头。
洪武13年(1380年),沐英总领陕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黄河、登贺兰山,跋涉流沙,急行军七日、分四路夤夜出击,沐英自以骁骑冲其中坚,生擒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获其全部以归。
洪武14年(1381年)沐英有领兵出古北口,岁大将军徐达北征。沐英独挡一面,异道出在,攻取公主山长寨,克全宁四部,渡胪朐河,执知院李宣尽俘其众,于中秋前班师回朝。
沐英随大将军徐达北征归来后,是年9月,又以“征南右副将”身份,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南左副将”蓝玉出征云南。在统一云南的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的军事行动,和设官立卫等活动,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等所部征讨云南的官兵不仅出色的完成了统一云南的使命,基本上建立起明朝在云南的军事与行政控制体系,而且有效的维护了大明帝国统一云南初步成果,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平定动乱拉开了序幕。为日后以沐氏家族为代表的、明朝封疆大吏加强度日云南的管理、对云南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平定云南的军事行动中,沐英功勋卓著。在设官立卫方面,其他将领均为奉命行事,但身为“征南右副将”的沐英,不乏筹划、部署和指挥之功。史藉记载:“沐英和蓝玉一起率师与洪武14年12月24日进抵金马山时,当地饱受故元欺压的父老乡亲纷纷焚香迎拜”。沐英和蓝玉整师进入昆明城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当地吏民大悦,表明沐英所部深受云南人民爱戴。
二,沐英镇守云南再创佳绩
沐英奉诏镇守云南期间,沐英继续设法平息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各种变乱,加强军事布防、健全军事管理体系——如在沐爱周围恢复几个“巡检司”、为沐爱修筑四座碉堡,是乃巩固云南东北边防、防止叙南各族动乱势力阻碍云南与“四川行中书省”的交通,保证云南与内地的通讯线和交通线畅通。沐英这些举措、对稳定云南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产和生活及生存环境,进一步开发和建设云南,稳固祖国西南边陲、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整体利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又如沐英经过与思伦法的几番较量之后,终于使思伦发心悦诚服:“终身不复反也”。沐英的功劳,在于使一方之土地和百姓得以安宁,史藉载:“沐英大败思伦发后,在还师昆明途中,‘所过城邑、百姓争持牛酒出郊迎劳,英慰谕而遣之’”。“所过城邑、(百姓)争持牛酒郊劳,威名纷纭‘蛮夷’中”。这不仅说明沐英在云南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突出,威望崇高。而且表明沐英平叛行动、符合痛恨战争肇事者和热爱和平与统一的云南人民的共同心愿。
沐英在与缅甸、泰国的接触中,通过对缅战争、扩大了新生的大明王朝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增强了明朝政府与泰国的友谊。在此期间,沐英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云南社会经济的政策措施,在客观上恢复和发展了云南的社会经济、缓和了云南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祖国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沐英推广军屯、移民垦殖、和招民垦种,开垦了大量土地。《今献备遗》载:“辟田至三十余万亩”,《皇明文衡》载:“恳田至五十七万亩”。《明名臣琬琰录》载:“分军垦田九十七万亩”。《皇明书》载:“垦田百万亩”。《三家世典》、《国朝献征录》、《明名臣言行录》、载其垦田1012000亩。《滇粹》载其“垦田九百余万亩”。沐英这些举措,不仅在没有增加云南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基本上解决了驻云南官兵的给养及转输等问题,大大的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云南内部激烈的社会矛盾的缓和。大批来自内地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居民从此定居云南,对增进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的融合。
沐英发展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客观上也为传播中华文明传统、提高云南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改便云南文化和习俗的落后面貌,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位高权重的沐英优礼文人墨客,特别是他屈尊向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儒生,请教并且真正按其所言行事,也为后人尊重只是、尊重人才做出了表率。
沐英及其后人在云南发展云南文化教育事业,主要是向云南人民宣扬儒家理论,普及儒家思想,使云南人民懂得并遵循中华传统礼教,在云南时时“礼治”,让社会和谐稳定。同事在云南人民中树立沐氏家族的良好形象。
沐英的这些举措,在云南时时一段时间后,云南的确出现了“民知尊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的现象。而且沐英实施的加强军事布防、和健全军事管理体系等措施,也加强了大明王朝对云南的控制。 三,时人心目中的沐英
史藉称:“沐英手定云南之经营,未十年,百务其举”。沐英之所以能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使云南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是与他超人的敬业精神密不可分。有让你做詩歌颂云:
“西平奉诏,稽首以拜;夙夜兢兢,罔敢或懈”。
沐英自洪武14年(1381年)秋季入云南,到洪武25年(1392年)身死云南为止,十多年来,沐英一直以政事为务,这期间、虽曾进京觐见过明太祖朱元璋,但前后不到十日。正因为沐英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是云南的政治局势、社会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所以他生前能同时从明朝皇家、云南各民族官吏士民之中获得一片赞美之声;他不仅获得明太祖朱元璋的信任和依托,而且备受云南各族人民的爱和拥护。
史藉载:“洪武22年(1389年)10月,沐英从云南抵京觐见明太祖时,明太祖曾慰劳沐英道:‘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并赐宴于奉天门,赏黄金200两,白金56000两,钞5000锭,文绮100疋。另外赐钞10000锭,以为沐英建第家乡凤阳之资。与此同时,云南各族官吏士民则‘无老友幼惟恐其不来也,咸戚然东向’。在听到沐英回云南的消息后,‘各相率远迓数百里之外’、‘蛮夷酋长越境款迎’,‘军民室家相庆’”。
洪武25年(1392年)6月17日沐英去世,年仅48岁。沐英英年早逝的消息传出后,云南“官僚、士庶、胥吏、卒伍、缁黄、髫白、莫不奔号其门,泣语于路”。当沐英长子沐春奉诏护送其父灵柩还葬京师,灵柩出金马山时,云南人“送者数万人”。其时尚在云南或者曾经到过云南的远游词客摘宦、墨卿等也“多以詩挽之者”。
如和州人潘仁当年所作挽沐英的《中原父老》诗云:
“ 大星一夜西南落,万里谁分圣主忧?
心到九泉昭明月,名垂千古重山丘。
中原父老思羊祜,绝寒羌夷思武侯。
薮泽书生怀德义,清铅满掬泪难收”。
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沐英的死讯后,“哭之恸、辍视朝,秦制文遣祭”,诏令沐英长子沐春护送其父灵柩还葬京师。又命“所过军、民、官致祭”。童年10月8日,沐英灵柩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再遣中使前往祭奠。二十二日,又诏令追封沐英为“黔灵王”、谥“昭靖”,赐葬江宁县长泰北乡观音山之原,仍命塑像祀于功臣庙、并追赠其三代,考皆王爵、妣皆王夫人;次日、沐英归山,得葬以王礼。出殡之日,明太祖复诏令百官送柩至京城郊外。
期间,皇太孙朱允炆和其他明朝亲王也曾派人往祭,史藉载:沐英去世后,云南有歌谣云:
“孰为我父?孰为我母?无母奚居,
无父奚附,天梦梦乎,莫恤我穷乎”。
沐春奉诏就镇云南后,又有歌谣曰:
“于畎于亩,足耕足籽,维黍维稔,
以*以*,,我有父母,先王之子”。
以上民歌不仅反映了沐英创建的沐氏家族已经在云南百姓心目中有了很高的威望,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说明云南人民之所以对沐英、沐春父子心怀感激、爱戴之情,主要是因为经过沐英的苦心经营,当时云南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云南百姓的生产和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沐英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下自普通百姓,上至王侯公卿、都对他有高度的评价,证明沐英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