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7|回复: 0

    [教育理论] 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有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2 07: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教育导报■ 刘吉才
      在一次同题异构活动中,几位老师同时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几位老师都注意创设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但由于采用的方式不一样,取得的效果大相径庭。
      课文第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第一位老师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教者在引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后,话锋一转:“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然后播放一段介绍宋庆龄故居的视频,从故居的建筑说到故居的樟树、故居的主人,内容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宋庆龄故居的方方面面。第二位老师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边读课文边画简笔画。从粗壮的树干、伸向四面八方的树枝、稠密的树叶等方面,为学生形象展示了宋庆龄故居樟树的特点。第三位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刻体会语言的内涵,引入了表演的手段,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形象展示了“樟树不高”、“伸得远远的”等外形特点。三位老师都十分注意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出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一个好的情境能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情境的创设,要求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和抓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情境呢?
      首先,有效情境要指向明确。
      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带入一个指定情境,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品读、感悟,解读文本,升华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创设的情境要做到指向明确。学生在这个情境的引领下,很自然地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随着情境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成了情境的一部分了。因此,我们创设的情境不能追求内容大而全,实际上,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讲。大而全的情境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对学生解读文本帮助不大,当然也是低效的情境。
      第一位老师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视频的内容从故居的建筑说到故居的樟树、故居的主人,几乎涵盖了宋庆龄故居的方方面面,内容非常全面。应该说,这样的情境对全面了解故居的主人宋庆龄很有帮助。可是,我们在这儿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着重感知的是樟树,而不是故居的主人。显然,视频的内容太宽泛,对了解樟树的外形帮助不大,反而容易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偏离学习的重心,事与愿违。如果让视频的内容聚焦故居的樟树,从不同方面展示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指向性更明确,对学生解读文本帮助会更大,实效性也就更强。
      其次,有效情境要形象直观。
      我们创设的情境,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内容的形象再现,让抽象的文字形象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融通,实现有效衔接。要做到情境的形象直观,应该让情境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要做到情境的形象直观,还应该让情境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有效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多的形象认识,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教例中几位老师在创设情境时都能注意用形象化的手段,力求再现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第一位老师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介绍宋庆龄故居的视频,有效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位老师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边读课文边画简笔画。用简笔画形象再现粗壮的树干、伸向四面八方的树枝、稠密的树叶,简洁直观地表现了故居樟树的特点。第三位老师引入了表演的手段,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形象展示了“樟树不高”、“伸得远远的”等外形特点。学生参与度高,体验更加深刻。虽然几位老师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借助形象直观的具体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故居樟树的距离,丰富了对文本的认识,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三,有效情境要情感共鸣。
      我们知道,有效的情境教学,是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第一位老师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由于视频内容指向性不强,远离学生生活,没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二位老师边读课文边画简笔画,为学生形象展示了宋庆龄故居樟树的特点。画简笔画虽然形象直观,但教者实际上是从自身的特长等实际出发,展示个人能力,没有让学生参与进来,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也没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位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刻体会语言的内涵,引入了表演的手段,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学生借助自己的动作,通过自己的体验,充分感受“樟树不高”、“伸得远远的”等外形特点,体会用词的形象、准确。让学生全部参与到具体情境中来,调动了学生身心、情感,再加上有了真切的体验,学生对文本语言、樟树特点有了深切认识,学生与文本、人物实现了情感共鸣,也像宋庆龄一样“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
      综上所述,有效情境应该指向明确,形象直观,实现情感共鸣。只要我们能切实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和文本实际出发,紧贴文本,着眼学生,就一定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