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见一新闻:筠连县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
中广网6月18日消息(记者隆5通讯员 罗强)6月18日,笔者在筠连县了解到,为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减少现金使用,该县财政局、监察、审计部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的通知》,利用银行卡支付系统协助财政部门实现对公务小额支付的全程监控,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该县此次公务卡改革的范围主要涉及县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县城学校,承办公务卡的银行确定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信用联社。《通知》要求,公务卡承办银行尽快在县域内各商店、餐饮、住宿及汽车加油、维修服务场所安装刷卡机,增加公务卡消费刷卡场所。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项目包括公务车燃油费及维修保养费、机票费、住宿费、餐饮费。在具备刷卡条件的场所原则上必须使用公务卡(或转账)结算方式支付,因特殊情形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报经单位财务部门批准。2013年公务卡消费支出金额不低于其单位非转账支出金额的30%。
据悉,该县审计部门将公务卡改革作为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重要内容,重点审查现金的去向及原因,对违规使用现金的行为将严格审计处理处罚。
----------------------------------------------------
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是一种制度创新
不少网友认为,公务卡强制结算的意义,不仅在于有效反腐,也在于科学决策,关键是运用好,强制结算已经朝这两个方面都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有网友表示,公务卡强制结算,本质上只是在公务卡使用的规范方面多了一个“金箍”,多了一个约束条件。要让这个“金箍”起作用,就要念“紧箍咒”——依靠有效的执行。
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是用技术手段预防腐败
传统公务消费“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账”的程序不仅不利于管理和监督,甚至还会发生财务报销环节出现凑票报销,多开、虚开报销发票的现象,一些单位还通过各种方式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账外账,规避监管。公务卡强制结算将通过支付信息的电子化,有效保证每一笔财政支出都公开透明,从制度上封杀“小金库”。
有专家称,从管理上讲,公务卡是一种新技术的引进,通过公务卡可以监控资金的流量以及资金的种类,实际上是通过银行业务的引进,加入了一个技术上的细节监管。而且,公务消费强制结算,就是说不再是可刷不可刷,而是在结算目录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必须刷,这无疑是我国财政预算制度的一大突破,有助于防堵公款消费中的漏洞,预防腐败发生。
公务消费领域具有开展科技反腐的天然条件和优势,公务卡结算属于一种反腐技术创新,可以让每一笔公务消费都有迹可查,这无疑改进了传统的事后监督方式,提升了监督效力。单纯依靠科技手段是无法完全遏制腐败的。毕竟技术不具有强制力,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工作领域。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技术力量来代替制度力量,更不能期待新技术的应用就可以立竿见影地实现反腐飞跃。
应大力推行“制度十科技”模式防治腐败
公务消费腐败在本质上是公共财政腐败,其根源在于现行公共财政体制特别是公共预算方面存在不足。要从根本上治理公务消费腐败,必须采取宏观战略思维,从政治高度来建设一个“预算国家”,真正实现预算民主与预算公开,让社会公众通过公共预算来监督政府,减少公务消费腐败等滥用公共资源现象的发生。
有观点认为,公务卡中存放的是国家的资金,用老百姓的话说,打酱油的钱同样可以买盐,因此,要想遏制公务消费腐败,除了有公务强制结算这个技术手段的支持,还要靠制度来保证。正如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指出的,要积极推广“制度十科技”等预防腐败经验。
“制度+科技”模式就是指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科学的权力配置、阳光的运行程序、动态的监控网络来遏制和杜绝腐败发生的模式。针对公务消费,应大力推行“制度+科技”模式防治腐败,使公务消费“公开透明、网上留痕、全程监控”。具体而言,要大力推进公务消费改革,加强相关的审计与问责制度建设;解决公务人员或者领导干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增强公务财务支出预算的透明度;对公务消费腐败采取“零容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公务消费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治理公务消费腐败应跳出传统的反腐思路,除了关注权力制约与监督之外,还应侧重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角度来寻求治理腐败之道。针对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应该强化绩效问责机制。公务消费合理不合理,是否产生工作成效,都要进行绩效评估,对于违规公务消费或无明显绩效的,应采取必要的问责措施。
只有真正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预防公务消费腐败的制度和机制,并认真落实执行,再配合以公务卡的使用,才能使公务卡真正“卡住”公务消费腐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