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5|回复: 3

    [摆龙门阵] 名将杜聿明——抗日时期杀敌无数的著名将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5 21: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
    30b2_65d09d9f_3fd6_8c81_8f50_48cf4589fe92_1.jpg

        他是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抗日战争期间杀敌无数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杜聿明简介: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出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第二百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

    成长经历

    从打野鸡到战场杀敌杜聿明自幼爱枪 终成黄埔军校第一届英才
    2.jpg

        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生母叫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杜聿德。

      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常偷偷到野外去打野鸡,并偶有猎获。十二岁时,在李鼎铭(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过)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李是杜的表哥。杜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师的指点。

      不久,祖父母相继去世,当家的伯父杜良辅也病故了。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了。杜虽是少年当家,由于聪颖过人,居然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

      少年时期

      杜十六岁时,他的父亲由榆林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杜便随父到榆林中学继续读书。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是杜聿明的堂哥。杜在读书期间,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他立下这样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个爱国军人。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了婚。曹也是米脂县人,父亲是该县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她原先在家中学习诗文绘画,婚后才到榆林女子师范读书,曾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来“清党”被清了出来。

      正当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后急于寻求出路的时候,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与此同时,他也在报刊上看到了吴佩孚办洛阳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


    少年时期毅然投考黄埔军校




    [img]禁止外链[/img] 276

    原文配图:杜聿明穿军装肖像。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生母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杜有4个姐姐、1个妹妹,还有1个弟弟杜聿德。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11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因为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曾在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向蒋介石的推荐,杜等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令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2中队中校队长;次年初,杜回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4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又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主任。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2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2旅第5团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上校团长。
      1930年冬,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师,杜为第12旅第24团团长。他认为团长这个职务很关键,搞得好就能爬上去,搞不好就会一蹶不振,因此格外奋发努力。师长徐庭瑶要求邯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2师奉命开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被红军旷继勋部击败。在关键时刻,徐令第24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这年冬,徐升任第17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北伐战争期间投靠国民党


    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誓师北伐。杜聿明获悉这一消息,决心南下归队。他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京,不幸被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获,关进老虎桥监狱。一天深夜,他约同牢囚犯数人,越狱逃出,乘船到达武汉。
      杜聿明逃到武汉,就去见邓演达(时任国民党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邓向他了解北方一些情况后,问:“你现在准备到那里去?”他说:“我准备到南昌找校长。”邓只叫他到武昌南湖学兵团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张治中。
      当时,武汉正发生“血花剧社”事件。张治中会见杜聿明时,问杜对此事件有何看法。他说:“我反对血花剧社有人提出反蒋的口号,我认为反对校长就是反革命。此中定有人捣鬼。不过我们国民党的处理也有不当之处,这种小事不必弄成惨案,搞得舆论哗然,不利于革命。”张连连点头赞许,并提醒他,现在外面思想情况很复杂,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张还劝他,在南昌方面战局未定以前,不必去找蒋介石,可以留武汉工作。因此,杜聿明打消了去南昌的念头,在张治中学生兵团任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宁汉彻底分裂后,武汉方面的倒蒋运动达到了鼎沸的程度。有一天,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昌阅马场召开大会,将枪决洪君器。洪是张治中的内弟,在学生兵团任职。洪的传令兵告密说:“张治中、洪君器等企图将学生兵团带到南京。”于是,武汉当局逮捕了洪。会上,当众人高呼“打倒蒋介石、枪毙洪君器”的口号时,杜既不举手,也不呼喊。当天晚上,三连召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大会,对杜聿明提出质问,杜始终不回答一句话。最后,全连以党员大会的名义,决定将杜先行禁闭,待请上级彻底查办。有一天,他听到正在闲谈的一个守卫说:“这些都是反动分子,很快就要枪毙掉。”当晚,杜冒死逃了出来,扮成商人模样,乘船前往南京。
      杜聿明到南京后,找到了张治中,此时张任总司令部训练处校阅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又带杜去见蒋介石。蒋很高兴,给了杜一些钱,并叫他到总司令部黄埔同学会登记处登记。张遂委任杜为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同年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张治中出国考察,杜聿明跟着也失了业。他只好靠南京黄埔同学会每月十二元津贴维持生活。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令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次年初,杜回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又任新编第一师第二旅参谋主任。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1930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他认为团长这个职务很关键,搞得好就能爬上去,搞不好就会一蹶不振,因此格外奋发努力。师长徐庭瑶要求部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四师奉命开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被红军邝继勋部击败。在关键时刻,徐令第二十四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这年冬,徐升任第十七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到达石匣镇后,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联系。王要第二十五师接替第一一二师的长城阵地,在第一线担任防守,关不同意接防长城阵地,坚持在古北口南城占领第二线阵地。双方相持不下。杜乃向关建议说,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地势高,高屋建瓴,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来犯之敌,可是关不同意。结果,第二十五师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线。而第一一二师主力却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仅留一个团守备长城第一线。
      第二天,日军西义第一军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迅速突破左翼第一一二师阵地,进占古北口关口,并乘胜向第二十五师阵地发起攻击。关麟征指挥所部张耀明第七十五旅反攻,在争夺高地时负伤。这时,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继续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二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
      这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进修。学习期间,经同乡、黄埔一期同时毕业的马志超介绍,参加了复兴社。
      1936年春,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应返第二十五师供职,但由于和师长关麟征相处不甚和谐,不太愿回去。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杜率领装甲兵团第一营的二、四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名将率抗日御敌战场上的大将杜聿明 奋勇杀敌堪比猛狮浴血奋战古北口关口 3.jpg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第25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25师到达石匣镇后,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联系。王要第25师接替第112师的长城阵地,在第一线担任防守,关不同意接防长城阵地,坚持在古北口南城占领第二线阵地。双方相持不下。杜向关建议说,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地势高,高屋建瓴,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来犯之敌,可是关不同意。结果,第25师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线。而第112师主力却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仅留一个团守备长城第一线。
      第2天,日军西义第1军第8师团及骑兵第3旅团迅速突破左翼第112师阵地,进占古北口关口,并乘胜向第25师阵地发起攻击。关鳞征指挥所部张耀明第75旅反攻,在争夺高地时负伤。这时,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继续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2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
      这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进修。学习期间,经同乡、黄埔一期同时毕业的马志超介绍,参加了夏兴社。
      1936年春,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应返第25师供职,但由于和师长关麟征相处不甚和谐,不太愿回去。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2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州,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杜率领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反攻日军第5师团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团扩编为第200师,以杜聿明为师长。杜认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拥有优良装备只是条件之一,最重要的还须有能够使用这些装备的官兵,否则,优良的装备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集中全副精力大举练兵,决心在短期内将第200师练成一支能够驰骋疆场与日军打硬仗的劲旅。
      1938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杜聿明委为副军长(军长徐庭瑶)。不久,番号又改为第5军,杜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5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
      为截断我西南国际交通线,从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准备开辟华南战场。11月17日,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19日,又突破小董防线,向南宁进击。杜聿明的第5军奉命从全州向南宁附近集中,准备攻击由钦州、防城登陆的北进之敌。
      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是中村正雄)进占了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了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面对日寇气势汹汹的进攻,杜聿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战局,估计了敌人的弱点,向重庆最高统帅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济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反攻,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
      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担任对邕宾路的正面攻击(参见昆仑关战役),意在先行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杜召集团长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以郑洞国荣誉第1师从正面进攻;戴安澜第200师为总预备队;邱清泉新编第22师迂回敌后进出南宁以北;向六塘守敌攻击,以截断南宁、昆仑关交通联络,孤立昆仑关之敌。第二天,白崇禧和陈诚到谭蓬村第5军司令部视察。陈严令杜要如期攻克昆仑关,直下南宁。杜连声称“是”,毫无难色。


    同古诸战
    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获得重大胜利,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的《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
      “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自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
      部队经过休整以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第5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亲笔写了400多字的悼念碑文。他对记者说:“这次抗战胜利,各位在战场上都亲眼看到了,请如实宣传,用不着格外夸大,但有一点是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要强调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记载这一次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
      1942年初,日军第15军饭田样二郎率4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中国派出远征军,杜聿明为第1路副司令长官。中国和英国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杜聿明第5军为中路军,于3月9日接替英缅军在同古的防务(参见滇湎路战役)。
      杜根据所获敌人文件,了解到当面敌情及作战意图后,认为当面之敌,最多不超过两个师团,决心集中兵力,利用同古有利地形,击破当面之敌,进而协同英缅军收复仰光。杜的方案,得到了罗卓英(第一路司令长官)、美国史迪威(参谋长)的同意。
      3月20日,同古诸战开始,一连数日,敌陆、空配合并与炮兵、战车协同进攻。至26日,正面敌人以其3个联队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200师第六团阵地被突破;27日,新编第22师到达同古以北,与敌遭遇,双方彻夜对峙。28日,日军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筑工事,企图阻止新编第22师前进,而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200师官兵伤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挥新22师对当面之敌施行猛攻,进占南阳车站,以解第200师之围,但日军凭借附近建筑物固守。两军反复争夺,激战至30日。
      这时,远征军东路第6军,西路英缅军,均正与日军展开激战,不能如期按原协定进入前线,而日军从仰光派出的后续部队将很快加入攻击,对第200师实行强行包抄。第200师已连续战斗12天,补给中断,粮弹两缺,有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杜聿明遂决心令第200师突围撤退,以图集结兵力,俟机再与敌决战。
      就在杜聿明下令第200师突围的时候?吏迪威坚决反对,坚持以不足兵力向敌攻击,并派参谋窦尔登监督杜实施。杜以“保全战力,这是任何一个指挥官的常识和义务”为由拒绝,不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开始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撤退。经过缜密部署,杜令郑庭笈指挥第200师城内部队向敌佯攻,主力迅速撤退,于30日退出同古;安全渡过色当河。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事后深有感触地说:“下令冲锋,原本是步兵打仗的口头禅:紧要关头人敢于下命令撤退,才是指挥官的真功夫啊!”

    杜聿明用战争磨炼军队刷领机械化部队歼敌 造就辉煌岁月

    4.jpg

    昆仑关大捷
     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炮火掩护下,杜聿明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进行了猛烈的攻击。郑洞国师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进行夜袭,相继占领了老毛岭、万福村、441高地,最后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进行反攻,昆仑关又被夺去了。此后,双方反复争夺,官兵伤亡甚重。
      杜聿明在此期间,集中全副精力掌握战机。虽然敌人的炮弹纷纷落在指挥所附近,在杜的身边爆炸,但他极为镇定。从容指挥战斗。他随时传令嘉奖并用物质鼓励作战英勇的部队,以鼓舞士气。他每天随身携带一部电话机,一架望远镜,冒着敌军炮火的轰击和敌机的轮番轰炸,不计个人安危,来到便于了望的前沿阵地,观测敌情战况,因而对昆仑关周围地形和敌阵兵力火力,能够作出合于实际的判断,并据以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经过缜密的研究比较,并同各师长研究后,他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
      杜聿明命令第200师副师长鼓璧生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右翼攻势,再度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战斗整整打了18天,于31日以中国军队获重大胜利而告结束。
      昆仑关一战,日军损失空前巨大。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统计,这次战役,第12旅团班长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在九塘被郑洞国的第3团击毙。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
      “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

    斯瓦逐次阻击战
     第200师撤退后,杜聿明鉴于同古被围的教训,制定了“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攻击”的战术,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斯瓦逐次阻击战。
      30日晚,杜命令新22师在斯瓦河南北两岸构筑数个梯形阵地,两侧埋伏阻击兵,阵地正面埋设地雷。新22师采用这种战术,运用灵活,虚虚实实,使日军捉摸不透。远征军先攻继守,用逐次抵抗战术与日军5个联队激战达12次之多,迟滞达半月之久,敌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员装备极大消耗的代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劣制优的目的,成为抗战史上一罕见的战例。
      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接替英缅军西路防区,企图浑战撤走,史迪威、罗卓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准备在曼德勒会战,命令第5军、第66军分布在长达300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会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前方门户;要么就在平满纳打下去,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到史、罗的采纳,杜只得从命,放弃了棠吉。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在曼的第5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
      此间,史、罗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并电令部队全部向温藻撤退,而蒋介石又命令部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
      第5军各部回国经过之处,都是些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给养困难,而又蚊蚋成群、蚂蟥吸血。翻越野人山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暴野,惨绝人寰。杜本人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同敌激战中负重伤,不治去世。
      杜率第5军残部回国后,一再向蒋介石检讨说:“这次作战失败是学生指挥无能,未能完成任务,为国争光,请校长处分。蒋不仅没有给杜处分,反而擢升杜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之职。




    分享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
    一朝梦醒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后半生

    5.jpg
    淮海战役杜聿明被俘记 香烟暴露秘密
    原标题 [淮海战役杜聿明被俘记 香烟暴露秘密]
      《亲历八十年辉煌——为您讲述80幕经典军史背后的故事》(文汇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精选建军80年历程中的80个标志性、开创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瞬间,通过对历史见证人的采访,全景式地展示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采访对象:陈茂辉,1912年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杭县赤卫队排长,红一军团二师连指导员,福建军区独立营教导员,中共永埔县委副书记,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曰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军部警卫营政委,新四军2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在皖南事变中被俘。1941年4月从上饶集中营越狱成功,回到新四军后任泰安警卫团副团长。解放战争开始后担任华东野战军4纵1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三野23军68师政委,1955午被授予少将军衔。
      撞上门来的杜聿明“活捉杜聿明是非常偶然的,我们没有特意去抓他,当时也没有抓捕他的命令。”对于当时的情况,陈茂辉还记得非常清楚。
      那是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的最后一天,在华东野战军4纵11师卫生所附近的山芋田中,出现了十几个人影,鬼鬼祟祟。见到一个老百姓过来,其中一人便走上前问:“老乡,附近有解放军么?”“这方圆百里之内都是解放军。”那人一听连忙从口袋中掏出一枚金戒指,往老乡手中一塞,说:“你拿着吧,不要告诉别人。”这位老乡又惊又疑,便报告给卫生所。
      卫生所派出2名通信员问话,因为他们自称11师押送俘虏但是答不出师长的姓名,便将他们全部扣押。通过询问,这十几个人中,一个自称是中央日报社记者,一个说是汽车司机,一个穿着普通士兵服装的高个儿,自称是军需处长。其余都是当兵的,穿着与普通士兵不同的美式军装,拿着美式军械。
      时任师政治部主任的陈茂辉听说了这个情况,便命令把军需处长、中央日报社记者和汽车司机带到他这边来。
      骆驼牌香烟暴露秘密
      “捉住杜聿明不费一枪一弹,但是识别他的身份,我们却颇费了一番周折。”陈茂辉笑呵呵地说,“特别是他的那件像补给站一样的大衣,我至今都难以忘记。”陈茂辉回忆,当这3个人被带到他办公的屋子时,就命他们坐下,并递给“军需处长”一支解放区的“飞马”牌香烟。没想到那个“军需处长”没有吸,反而从大衣里掏出美国的“骆驼”牌香烟吸了起来。这个细节引起陈茂辉的注意,联想到有记者还有那么多随员跟着,而且这些随员都穿着美式军装,拿着冲锋枪、卡宾枪,他当时就估计,“抓到一条大鱼了,至少是军一级以上的官,决不会是什么军需处长。”询问中,“军需处长”自称叫高文明,在13兵团,于是陈茂辉就让他把13兵团所有处长的名字写下来。但当“高军需”从大衣口袋里掏钢笔时,一伸手,就露出了洁白的手臂,手腕上还戴着一个高级游泳表;掏了半天,掏出的是一包美国香烟;再掏,又一包香烟;再掏,掏出的是一包牛肉干;再掏,又一包牛肉干。最后,才掏出一支派克金笔,可是只写了“高文明”三个字后就写不下去了。“这衣服简直就像个军队的补给站嘛!”陈茂辉坦言当时的心情。
      就在“高军需”把“高文明”三个字在纸上描来描去的时候,那个自称“中央日报社的记者”有点坐不住了,就上前要替他写。陈茂辉见状,大喝一声:“你下去,这里没你的事!”陈茂辉说,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他已经肯定那个高文明决不是什么军需处处长,应该是个大官,但也没想到会是杜聿明。
      高文明至此之后就不说话了,但他的嘴巴一个上午就没有停过,不是抽烟就是吃牛肉干。中午时分,草草地吃了几口午饭后,他提出要休息一下,陈茂辉便将他安排在了村口一间四周无墙的磨坊中。
      “砸破的脑袋”蒙不过关
      当日黄昏时分,在村子广场的俘虏中,传递着一个惊人的消息:总司令死了!陈茂辉说,他当时觉得奇怪,这个总司令是谁呢?然后马上联想到那个关在磨房中的高文明,于是立即派人去检查。原来那位高文明趁哨位离开时,用一块小碎砖砸破自己的脑袋,弄得满脸是血,躺在地上装死。
      “要自杀,大的砖块、石块有的是,他却用一块小碎砖,只把额头上敲破一块皮,把血涂得满脸都是,显然他是想让我们把他送到医院,以便蒙混过关。”陈茂辉说起当时的想法。
      弄清了这个情况,陈茂辉一面命人把“高文明”送往卫生所,一面把那个“中央日报社记者”带来。
      “高文明是什么人?你自己是什么人?你立即交代,如果你坚决反动,不肯坦白,马上就枪毙了你!”陈茂辉有些声色俱厉。
      “记者”马上跪下说:“我交代!我交代!他是杜聿明……杜长官,小的是他的随从副官!长官饶命啊……”听到这个消息,陈茂辉一阵狂喜,马上从4纵联络部拿来了杜聿明的照片,并到卫生所再去看这位所谓的“高文明”。
      “你叫什么名字?”陈茂辉笑嘻嘻地问。
      “你已经知道了,何必再问呢?”“高文明”有些垂头丧气。
      陈茂辉对比了一下照片,除了八字胡剃掉了和头上的纱布外,这位“高军需”和照片上的人一模一样。而在照片的背后,清清楚楚地写着:“国民党中央委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战争罪犯杜聿明。”


    战俘期间受到感召

     杜聿明被俘后,邓文仪1983年在《黄埔学生六十年》中,讲述在淮海战役(台湾称徐蚌会战)中被俘后的杜聿明,用了如下文字:
      “杜聿明在被俘之后誓不屈服,脚镣手铐,囚首垢面,种种非人的折磨,在炼狱度过数十年的悲惨生活,终至于死节,至于各级被俘的十数万军官与三万政工人员,其中十分之八均为黄埔学生,大部分均遭共匪集体屠杀,或监禁在集中营里做劳工,受尽非人的折磨迫害。”
      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优待。原来他健康状况不佳,患有多种疾病。多年来,在战犯管理所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杜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等长年痼疾,终于逐渐好转、康复直至痊愈。特别是对他的脊椎炎的治疗,人民政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医务人员除投以药石外,还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够舒适地安眠入睡。就这样,杜的脊椎炎也获得痊愈。
      抗美援朝的胜利,对杜聿明有巨大的影响。开始,他对共产党能否打败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国侵略军,是持怀疑态度的。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扫国内一部分人中存在的崇美、恐美思想,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也震荡着他的心灵。他深情地说:“我对于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建国之后为统一祖国竭尽努力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销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5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后,离开昆明回到重庆。同一天,就发表了任命杜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参与国共内战,后被解放军战士所俘。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他声泪俱下地说:“党和毛主席对我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给予特赦,我无限感慨。誓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成为新人,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无论遭受狂风暴雨的阻碍,生死以之,决不返顾!”
      1964年11月,杜被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写信给周总理,表达自己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戴心情,决心以有生之年,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竭尽努力。
      1978年他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悼词中这样评价他:“他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怀念他!”


    发表于 2013-8-17 11: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原来国军都有这样的悍将   
    发表于 2013-8-17 23: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正视历史人物的正反面,反面也要看,正面更要看,毛主席也是三七开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