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2|回复: 0

    [教育理论] 翠屏区均衡教育辩证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0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作者:郑强 张坤乐  钟晓晴  来源:宜宾日报

    王淑英正在指导青年教师上课.jpg
    王淑英正在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图据华西都市报。

       10月28日,宜宾市翠屏区首批“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不仅标志着该区“名师引领工程”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标志着翠屏区优质均衡教育又添了新举措。回望过去四年,地处三江要冲的翠屏区在追逐优质均衡教育上,以“均衡”促进“优质”,以“优质”带动“均衡”,互促共进,通过一次次创新实践、一次次成果检验铸造起了翠屏教育优质均衡辩证发展的典型样本。

    4年筹资2.8亿元结构性均衡保障教育均衡
        均衡,既是国家教育改革战略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问题,而结构性失衡又是导致教育失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007年,翠屏区即已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也就在这一年,翠屏区又决定用5年时间,筹资1亿元用于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力提升农村学校硬件水平。

        地处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翠屏区具有吸引人流、物流的洼地效应,近年来市区人口每年增加5万人以上。翠屏区政府及教育系统一班人敏锐地发现,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均衡面临着更加艰巨且十分紧迫的结构性问题。


        于是,翠屏区根据全区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实际,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均衡发展的原则,开始全面整合、优化中心校、村小、基点校。

        截至目前,仅仅4年的时间里翠屏区已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新 “改扩建”学校115所,消除危房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223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排除。新建了六中新校区、四中红坝路校区、人民路小学南广路校区,迁建大运小学,扩建方水中心学校,建成校舍面积69026㎡,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三江六岸延伸扩展,满足了城市新增人口的教育需求,优化了城乡学校的整体办学条件。
        创新举措变为长期制度逐步确立由内而外的主体路径

        如果说强有力的结构性调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路径的话,那么对教育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则是翠屏区追求教育均衡而采取的自内而外的主体路径。

        2007年,翠屏区建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把教育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资金、土地、编制等重大问题。

        在有力的组织领导下,教育内部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并逐渐固化为一项项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为促进“以强带弱”,2004年起,翠屏区创新推出城乡学校联动捆绑式发展思路。2007年捆绑结对实现全覆盖,全区所有学校共结成33组捆绑联动对子。结对学校实施资源共用、责任共担、管理共谋、绩效共享。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这一联动捆绑式方法被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 “双捆双带”制度。“双捆”即城区36所学校与38所乡镇、民办学校捆绑结对,1150名城区党员与1172名乡镇学校党员结对捆绑;“双带”即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实践证明,“双捆双带”制度已有力促进了翠屏区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整体提升,并在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为解决乡村学校结构性缺编难题,翠屏区2007年就在全省率先探索联片走教制度,一大批专业课教师走入村级小学课堂;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翠屏人构建起了“研训互动”的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双提高机制;为激发教师队伍的潜力,翠屏区全面构建机构灵活的教师竞争、激励机制。

        翠屏区依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后通过推广邱学华尝试教育理论,开展“课堂效益年”主题实践活动等措施,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教育质量持续领跑全市。

    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片面的均衡发展有可能导致学校陷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险境。真正优质的均衡教育则是呼唤每一所学校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比2007年,翠屏教育的发展显然已跃升到了基本均衡的发展平台上,但翠屏人却依然没有止步,而是直指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

        2008年,翠屏区政府启动了“特色学校建设工程”,拟用3至9年时间,创建一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品质高雅的特色学校。

        正是基于以上共识,目前翠屏区的学校教育呈现出姿态各异的局面,其中“一校一品”是其突出的特征。
        以李庄镇中心校为例,该校从2009年9月开始开设了“李庄古镇小导游兴趣班”的特色课程,老师们根据地方特色,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运用教学、踩点、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训练,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在上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李庄古镇小导游兴趣班’的同学们,不仅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更深了,同时对于他们口语能力的培养、形象仪态的打造、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李庄镇中心校教务主任徐德海说。

        在培育特色学校的道路上,翠屏区并不盲目求快求多,而是将特色学校的建设年限设定为九年一个周期,三年一个阶段,并按照“积极稳妥,保证成熟一个评估一个”的原则实施评估,合格后授牌,翠屏区创建特色学校第一个阶段的目标为:40%的学校有特色项目、30%的学校有办学特色、10%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为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翠屏区政府拟投入1000万元实施奖励。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