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2|回复: 0

    [殷殷关怀] 【两基迎检】四川日报:万千之力奠定教育基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09: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1-11-7 09:09 编辑

    万千之力奠定教育基业

          从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18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普九”验收——
          跟在牛羊身后衣裳破旧的孩子穿起校服跨进学校的大门,学校里漏雨的土坯房变成钢筋混凝土的楼房,一辈子未走出深山的村小教师迎来进城培训的机会……
         从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18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普九”验收,经过25年艰辛努力,我省目前全面完成“两基”工作,实现了教育发展史上又一历史性跨越,筑起了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
         将“两基”工作摆在战略地位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工作,坚持将其作为民生之本、强省之基,摆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切实增加教育投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0年12月,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教育和民族工作的3位常委和副省长任副组长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协调领导小组。
          2004年4月,增设四川省“两基”攻坚领导小组,两个领导小组合署领导推进“两基”工作至今,从未间断。坚持每年召开全省“两基”攻坚(或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明确年度攻坚目标,部署年度工作任务。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基础教育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得以实施,一大批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按照经费投入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原则,我省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2007至2010年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总计达1427亿元。截至2009年底,我省全部偿清2005年底辖区内的“普九”债务90亿元。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在迅速组织做好灾区师生的疏散安置,全面实现复学复课后,明确提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优先重建学校、加快学校重建、又好又快重建学校,确保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截至2011年9月30日,全省142个受灾县规划需恢复重建学校8323所,竣工8283所,竣工率99.52%,教育灾后重建任务胜利完成。
          一手抓“普九”巩固提高,一手抓扫除文盲。截至2010年底,全省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8.13%,脱盲人口巩固率为96.29%。
          2010年,《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到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提高。
          针对教育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我省从2011年起实施“‘八九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即“八大教育提升计划”、“九项重点建设工程”和“十大方面的改革试点”,全面提高全省“两基”工作水平。
          在全国率先打响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战
          “校舍破破烂烂,学生三三两两”。这是十年前甘孜州色达县学校境况的真实写照。
    面对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2000年底,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打响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战。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和省投入资金70多亿元,为民族地区新建、扩建学校项目3826个,校舍总建筑面积比2000年增加400万平方米。
          河谷沟坝、高山村寨的“干打垒”校舍被一栋栋崭新、规范的教学楼、宿舍楼代替。目前,我省民族地区共有寄宿制学校1854所,寄宿制学生达48万余名。与2000年相比,寄宿制学校增加778所,寄宿制学生增加36万名。
          今年,我省启动第二轮《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计划每年投入7亿元,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从2009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让藏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到内地中职学校免费接受三年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秋季学期又启动实施彝区免费中职教育计划。今年,这一惠民政策延伸到秦巴山区。截至目前,中央和省投入专项资金共4.55亿元。
         “9+3”免费教育计划点燃了藏区孩子成才的梦想,也点燃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省21名藏区“9+3”学生参赛,有19人获奖。2009级“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中,团员已占到85.2%,党员数从入学时的24人增加到近千人。
          如今,第一批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正顶岗实习,即将走向社会。今年夏天,藏族女孩志玛用顶岗实习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给省委书记刘奇葆买了一个水杯作为礼物,感谢他对藏家儿女的关怀。收到礼物后,刘奇葆亲笔给志玛回信,并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赠送给志玛,鼓励她用智慧和双手创造辉煌的明天。
          巩固“两基”成果,步入内涵发展
         25年的艰辛付出,收获全面完成“两基”工作的硕果。从“能上学”到“上好学”,我省的“两基”巩固步入教育的更深层面——内涵发展。
         全省最早实现“普九”的广汉市,通过改革妥善解决好教师分配问题和住房问题;成都市近十年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领跑者,“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一系列举措赢得国内教育专家的普遍赞誉。
         我省始终把办学条件改善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不少学校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突出办学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年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均衡发展、落实课改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等内容渐渐成为局长、校长们思考和实践的重头工作。阆中农村学校个性化办学吸引了数万省内外参观者,古蔺的教师引进力度有了突破性发展,仪陇近年来致力于“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
          这些年来,各地各校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课,广泛开展卫生防病、营养与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活,增强体质体能,全面提高素质。
          这些年来,我省积极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烛光计划”,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部兑现到位,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这些年来,灾区学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不仅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建设的八项措施、地震灾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由全面完成“两基”出发,我省将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更加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