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1|回复: 0

    [教育理论] 中教论坛:单一评价机制应坚决变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0: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作者:储朝晖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观点:评价学生不只是好、差那样单一的维度。在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代表着人类的多样性之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应该在立足点上平等。主张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各长其长;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以适当的多种方式依据事实加以激励,实行同伴们可以公认的激励。
      近来,“绿领巾”、测智商等事件引发教育界内外广泛关注,这些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做法已被教育主管部门叫停。然而,即便不给学生戴“绿领巾”,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非一视同仁的观念也不会随着叫停就立即消失。某地在回应社会质疑时就强调它仅属个案,也表明对这件事的认识还不到位。这种处理方式也仅是治表而未及里。因此,从切实做好教育工作的角度看,依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首先,评价学生不只是好、差那样单一的维度。在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代表着人类的多样性之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应该在立足点上平等。用单一的维度,或仅仅用考试分数对孩子加以评价,或仅仅用对教师是否迎合加以评价,或仅仅对标准答案是否认同加以评价,都是简单粗暴的,都会对孩子们造成深浅不一的伤害。
      其次,怎样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业和品行是一件复杂的事。早在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就警告教师莫轻易判定小孩子:“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或许你所以为的笨蛋,正是未来的发明家爱迪生。然而,至今不仅有大量的教师在对孩子的判定上犯轻妄的错误,而且在考试中以分数高低定优劣成为评价制度中坚不可摧的组成部分。对此,并非将“绿领巾”摘下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对现有评价制度加以更深层次的分析,对违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部分就应毫不犹豫地加以变革。
      再其次,要关注那些无形的“绿领巾”。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男孩子的考试分数总体相对较低,又比较调皮,不少班主任教师总期望班里的男孩少一点,或认为男孩脸皮比较厚,进行语言和表情上的刺激也没多大关系。这些做法常常会让受到此种对待的孩子因此失去自信、自尊,感觉低人一等;这种做法更容易误导学生,把分数或成绩视为成长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对孩子的伤害是“杀人不见血”。
      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叫停“绿领巾”容易,叫停学校和教师对“好生”的钟爱和对所谓“差生”的冷眼很难。这一判断在现有文化背景下是客观的现实。反对给学生分“等级”喊了多年,但一直未收到明显效果,因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鼓励争做人上人,平等意识和尊重别人人格的意识比较淡薄。现在需要确定的是,是否要对此加以改变,是否要以现在作为改变的起点?如果是这样,就要毫不犹豫地行动。
      消除“绿领巾”意识并非要消除差别,而是主张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各长其长;消除“绿领巾”意识也并非要取消激励,而是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以适当的多种方式依据事实加以激励,实行同伴们可以公认的激励。
      对客观存在的“绿领巾”意识,对已经嵌入教育评价制度之中的“绿领巾”意识,既不应掩饰,不能以为摘下了“绿领巾”就万事大吉;又不能停留于口诛笔伐,而是要有切实的行动,让对所有学生尊重、平等之风吹进每一个校园,让平常心逐渐驱散功利意识;让单一的、僵化的评价机制变得更加人性化,才能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作者储朝晖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7日第2版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