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3|回复: 0

    [殷殷关怀] 筠连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即将召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9 14: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1-11-16 11:44 编辑

          据消息人士透露,筠连县教育局定于11月10日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以此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现场会为期一天,除了在第三中学举行校园文化建设培训会之外,还将组织全县基点校以上校长和县教育局各股室负责人参观巡司镇礼义小学、第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据悉,10月20日出版的《宜宾日报》刊发了宜宾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春林题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署名文章。
          
          现将该文转载如下,以供学习。


          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宜宾市教育局副局长 李春林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人文主体。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也就是校园所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舆论导向、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才能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近三亿,这群体每时每刻都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将对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人文道德素养,拓宽视野,培养新世纪现代化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环境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为什么呢?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很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因为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它是学校建设的综合体,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学校间的差异,集中反映在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三个面向”的客观必然要求,担负着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重大历史使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学校要全员共建,更重要的是社会及多部门参与。
      二、物质精神制度三大要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体。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忽略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重物质轻精神和制度要素,结果是事倍功半。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保障。
      首先研究科学配置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这些硬件建设要充分体现“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要充分贴近教育教学和育人规律。要特别重视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之间的关联度,充分反映教育价值观。校园物质文化,体现的是文化打造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阵地,使学校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实、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在构建物质文化要素中,要科学、合理、有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题要突出,色彩要搭配要和谐。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要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核心应健全塑造主题。经过物质文化的打造,突显学校校园人的办学思想,物质要素的配置,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建筑设计要充分体现设计人的艺术、品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征。各学校个性特征非常重要,切忌千篇一律,那样就没有每个学校的主题。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治学的严谨性,治教的严密性,管理的科学性,主题塑造的时代性,要素配置的前瞻性,理念的创新性与思想的开放性。
      1.治学的严谨性。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设计和塑造,可反映出或折射出一个学校治学方略、目标、方向、导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治学的严谨性。
      2.治教的严密性。通过雕塑、景观、图案、名人名言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也可以反映出治教能力和水平,即治教的严密性。
      3.管理的科学性。校园物质文化要素,从硬件上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能力与水平,硬件要素的配置从规划设计上,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紧扣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尊重人的共性与个性特征。要充分体现管理理念,展示出管理的能力,充分体现管理的科学性。
      4.主题塑造的时代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表现出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具有时代性,也就是选择题材方面既要考虑教育文化的沉淀,更要考虑对时代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力。比如,选择中国国学文化题材,选择古代素材的目的是激发师生热爱伟大的祖国,对现代素材的选择的目的是建设伟大的祖国,担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力。所选主题塑具有时代性,就是指与时俱进。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体现,其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其各大中小建筑物都“活”起来,通过图、文表现其校园的“七种特征”,就能塑造一个学校的“魂”,从而体现其一园之教学思想,使师生心灵得到塑造,理想在校园里升华,文明在校园里诞生。
      其次,研究校园精神要素配置。
      上述研究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基本层级,只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在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策划本身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特别校园精神文化,更需要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研讨会,集中智慧,形成共识。校园精神文化不仅仅是校园内,而且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影响力。能够使这种影响力是持久的,具有生命力的,这种策划就是成功的,反之亦然。研究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就其着力点在于研究校风、教风、学风上,既研究普遍性,又要研究特殊性。
      1.校风。主要是指校园精神的塑造,是校园环境建设的独特因素,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校风要具较强的感召力、内动力、吸引力、影响力、激发师生奋发有为,积极作为,蓬勃向上,树立良好的、健康的心态,增强抵抗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一所好的学校,关键就在于好的校风。“名校”之所为名校,就是因为校风正,有影响力。
      2.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理论技能、自我修养等诸要素的综合表现。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抓好教风、当然也包括工作作风。因为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教为本,作为育人的场所,教师要担当起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过程中充当主力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实事求是、勤政廉洁、团结协作、高效管理、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教风。只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学风建设是学校师生长时间形成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学风建设,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师生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学风不同于一般的学习习惯,它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德。学风建设可以推动整个校园整个教师文化建设,建设好了将是校园里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师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对担当起中华人民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
      第三,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素配置。
      制度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它有别于一般性的规章制度,它必然能体现校园特有的规律,必然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研究校园制度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本”,核心在于紧扣“三风”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制度的构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障机制,而且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不仅具有政策性,而且应有激励性。制度文化是一种艺术文化,让全体校园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建设,应由制度建设、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三个要素组成,文字内容、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三部分。单独有制度,没有组织机构和队伍作保证,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落不到实处。因此,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主题文化,三者不偏废,就构成一个完备的统一体。
      三、校园文化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
      第二部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部分研究了学校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可以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是物质文化,难点是精神文化,关键是制度文化。归纳到一点,校园文化建设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塑造一种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
      1.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学校是人生远航的加油站,人生从这里起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关联。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会走进重形式、轻理念的误区。常常会对时代背景研究不深刻,对人的成长规律缺乏探索性的研究。在对深层次去研究文化建设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联度方面研究得不多。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理想、前途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存与发展观。
      2.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较大限度地提高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建设品味很重要,一所好学校,必然有好的文化品味。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周围环境非常重要。学校文化建设,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之源。在策划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始终把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立足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力。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造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从而提高师生素质。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提高文化品味,构筑健康向上的文化要素,提高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3.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校园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立足点应该是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要有浓厚的文化味。要使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要对学生(校园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一楼一式、一廊一品、立异标新、丰富多彩,一种建筑就能展示一种精神,一个景点体现一种心景,一条标语导引成功的未来。那么,这样的校园文化就可以体现学校的“精、气、神”,就会具有较深的人文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就有特有规律,又具有普遍规律。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成功的校园文化成果。一所名校,其校园文化建设必然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激励性,其结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大板块去研究,最终体现校园文化主题,塑造一种文化之魂。

          原文出处:禁止外链

    相关主题:
    筠连: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提升办学质量
    禁止外链
    筠连县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
    禁止外链
    您支持筠连县沐爱镇中心校更名为爱莲小学吗?
    禁止外链
    筠连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即将召开
    禁止外链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