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听闻沐爱镇百步梯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位老人被摩托车撞倒,然后一名男子将倒在路面上的老人送进了医院,老人被送进医院不久便离世了,其家属便对该男子进行殴打,致其一只眼睛失明。
最近看论坛里有网友发帖说“送该老人进医院的男子并不是撞倒老人的肇事者,该男子是做好事被冤枉的”。如果这名男子确实是做好事的人,而非肇事者,但是老人已经离世了,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很难为该男子进行澄清,就要看相关部门的调查力度了。该帖链接:[禁止外链] 禁止外链
另外,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这名男子撞到的老人,家属的心情都是能理解的,但是其家属都不应当对该男子进行严重的人身殴打,以致该男子致残,这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我们的社会,我们人与人之间应当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冲动,特别是有的事情还没有查明之前一定不要因为意气用事,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或许会有人说,以后看到老人摔倒都不敢再去扶了,如长此以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整个道德体系就会扭曲,人们就会变得越自私,这是不好的一种现象。但是前不久在北方发生的一件类似的事情,却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一起来看看评论家“张天蔚”对这件事情的评论
别把“扶老人”渲染成无解的道德难题
作者:张天蔚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能让绝大多数凡人都能成为好人的社会。因此,设计一系列制度保障,使大多数人都能在放心地帮助他人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道德成就感,是促使一个社会走向正常、健康,进而实现道德的重要保障。
看到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几乎已经成为To be ,or not to be式的“哈姆莱特之问”。对于一个正常社会来说,这实在是一桩悲催而又奇怪的事情,然而,它就这么具体而又充满象征地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而且继续发生着。
直到今天,终于有一件充满“正能量”的温馨事件,让这个两难之问,有了一个令人比较宽慰的答案:遇到有医保的老人,还是可以放心扶一下的。
事情发生在雪花飘飞的沈阳街头,一位步行的老人,被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青年撞倒。青年急忙停车搀扶老人,并询问是否需要送医就诊。老人却宽慰青年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 一位网友目击了这感人一幕并发到微博,进而感动了更多网友。甚至有人充满诗意地感慨:老人的一句话,温暖了中国!
这样的感慨,无疑有些夸张。如果一个社会已经要靠这样的表达来提供温暖,那这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就真的冷若东北的雪夜了。然而,随着若干“扶老人遭讹”事件被反复报道、议论,面对跌倒的老人“扶还是不扶”,确实已经被渲染成一个两难的道德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轻松摆脱了两难困境的温馨场景,确实容易让人顿生感慨。
除了赞叹感慨之外,这桩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中,有两个细节值得重视。一个是舆论已经普遍关注到的:老人被撞之后,首先言明的是“我有医保”。有医保,意味着即使受到身体伤害,也无需老人自己承担经济后果,进而也就无需通过把这种后果转嫁给他人而减少自己的损失。医保作为一个制度化的保障,为双方摆脱道德困境提供了经济前提。
我们不能肯定以往多起“被老人讹”的事件,都因经济负担而起,但至少对于一部分被撞的老人而言,惧怕独立承担被撞之后产生的经济后果,可能是他们急于找到一位责任人的重要心理。而对于撞人者而言,面对可能产生的大额医疗费用,也可能促使他们急于逃脱本该负起的责任。
道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但如果践行道德伴随着过高的风险,甚至对人的自利本性构成太大的挑战,道德就变成了凡人难以企及的高蹈境界,最终只能让多数人望而生怯。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能让绝大多数凡人都能成为好人的社会。因此,设计一系列制度保障,使大多数人都能在放心地帮助他人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道德成就感,是促使一个社会走向正常、健康,进而实现道德的重要保障。
目前北京市正在推广的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可以视为构建这一制度的第一步。
这个事件中的另一个细节没有被太多提及却同样重要:在被撞老人说出“我有医保”之前,撞人的青年已经主动上前搀扶老人。这本该是一位肇事者最本能的反应,但按照“扶还是不扶”的两难逻辑,这位青年是冒着被“讹”的风险而主动上前的,于是也就成了一种主动的道德承当。而对于他的这种主动承当,老人也给予了他最宽厚的回应:孩子,我没事……
这个细节提示我们,即使在风险并不确定的情况下,相互的谅解、宽厚,依然可以让一个可能陷入困境的场景,闪现出感人的光辉。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不久前发生在北京街头的“老外撞大妈”的一幕:不管是“大妈讹老外”还是翻转过来的“老外撞大妈”,都不过是“讹”与“被讹”这枚龌龊硬币的两面。而参照沈阳那一幕的走向,这件事本来可以嘛事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