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至巡司快速通道二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来源: 作者:筠连县交通运输管理局 点击数:228 日期::2013-12-19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53号)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要求,筠连县农村公路项目管理处委托西南交通大学承担筠连至巡司快速通道二期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的相关要求,该项目已于2013年9月10日进行了第一次公示。为了解社会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态度和建议,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现将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分析结论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情况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工程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筠连至巡司快速通道二期工程 建设业主:筠连县农村公路项目管理处 项目总投资:1.79323亿元 建设工期:2014年1月~2015年6月,工程期18个月。 巡司镇现有过境公路修建年代较早,技术等级偏低(四级公路),道路路面破坏严重,加之该公路由巡司场镇穿场而过,因此交通拥堵、秩序混乱、交通事故频发。为了改善和优化区域公路网交通条件,解决原有交通拥堵的现状,减少巡司场镇穿场交通隐患,带动巡司镇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筠连县综合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势产业发展,新建一条快速通道来改善巡司镇交通现状已迫在眉睫。 本项目主线起于筠连县巡司镇黄荆村瓦窑坪(K0+000)处,跨过巡司河沿铁路南侧延伸,经盐井村一社、巡司村五社、巡司村四社、红星村一社,于红星村六组石龙寺旁(K3+492.263)接“巡牛公路和筠民公路交叉路口”。 主线工程总长约3.492km,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km/h,行车道宽度3.5m×3;全线共设中桥72m/1座,占线路总长的2.05%,无小桥及大桥,涵洞343.5m/12道,平面交叉9处,路基宽度30.5m。 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如下: (一)项目的社会环境正效益。 本项目建成后,可以更好的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项目施工期18个月,期间需要大量水泥、钢材等建材,这给沿线群众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区域公路网交通条件;减少巡司镇交通隐患,加快巡司城镇建设和区域优势资源开发,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带动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将使得该区域路网结构得到完善和优化,增强主城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筠连县区域经济发展。 (二)项目主要不利环境影响。 1.噪声 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包括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重型吊机等;另外,施工中设备、材料运输将动用大量运输车辆,这些噪声对施工现场和既有道路周围声环境将产生较大干扰。 运营期往来车辆的交通噪声对道路两侧的居民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但通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后,对敏感点的影响较小。 2.施工扬尘和粉尘、汽车尾气 施工扬尘和粉尘的主要来源是基础开挖作业、材料堆放、施工车辆运行中的临时起尘及未铺装路面起尘等,对道路两侧敏感点会有一定的影响。 运营期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往来车辆产生的扬尘,对周围居民有一定影响。通过预测,运营期车辆所产生的尾气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较小。 3.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 项目的受纳水体为巡司河,属于III类水体,水体主要功能为行洪、灌溉等。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为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运营期主要是降雨冲刷路面径流污水。施工期不新建施工营地,施工人员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民工,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废水经旱厕收集后用作农肥;营运期路(桥)面径流对地表水体的污染主要表现在跨河路段桥面径流对跨越河流水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发生在降雨初期,在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下,可为环境所接纳。同时,对于日常道路维护人员,生活污水借用当地住户既有设施处理。 4.固体废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土石方、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道路清扫垃圾,产生量较小,垃圾统一收集后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清理,经合理处置后,对环境影响甚微。 5.生态环境 施工过程应注意保护相邻地带的树木绿地,施工结束时,对临时堆放地、施工便道应及时恢复植被,按规定进行绿化等措施后生态和城市景观影响较小。河道施工结束后恢复原有河床,同时对水生生物采取增殖补偿措施,促进水生生态恢复。项目敞口段和路基段均为城市生态系统,营运期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6.环境风险 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运载运输危险化学品、油类产品等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导致火灾、爆炸或引起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漏,进而污染沿线的水体和周围环境。拟通过严格限制各种无证、无标志车或泄漏、散装超载化学品车辆上路,减少事故发生几率。交管部门、道路管理部门接受报案后及时向筠连县政府办公室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等措施,将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影响分析。 1.噪声 项目通过合理布置高噪声设备的施工工点、设置围挡,避免在夜间施工等措施,使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运营期加强交通管理,禁止汽车鸣笛,限制车辆行驶速度等措施后声学环境影响较小。 2.施工扬尘和粉尘、汽车尾气 在施工场地通过洒水,对车辆加盖篷布等措施已降低了扬尘污染;且竣工后这一污染已经消失。 营运期,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采取措施减少尾气污染物排放量,严禁尾气超标的机动车上路运行,并且加强公路两侧绿化。经以上措施后,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3.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 由于施工机械及施工场地施工废水全部循环回用,不外排,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修建的临时旱厕收集后用作农肥;营运期路(桥)面径流对地表水体的污染主要表现在跨河路段桥面径流对跨越河流水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发生在降雨初期,在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下,可为环境所接纳。同时,对于日常道路维护人员,生活污水借用当地住户既有设施处理,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4.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拆迁建筑垃圾、施工过程开挖方,还有施工工地少量的生活垃圾。 拆除垃圾运至政府指定地点处理;河床开挖底在临时堆场堆放自然干化,施工结束后回填原有河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收集后交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运营期间产生的清扫废物等由筠连县环卫部门清运处理,因此固体废物均得到了合理处置,对环境影响甚微。 5.生态环境 施工过程应注意保护相邻地带的树木绿地,施工结束时,对临时堆放地、施工便道应及时恢复植被,按规定进行绿化等措施后生态和城市景观影响较小。河道施工结束后恢复原有河床,同时对水生生物采取增殖补偿措施,促进水生生态恢复。 同时,环评还制定了环境管理、监测及监理计划,以减缓工程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本项目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影响大部分均是暂时性的;运营期的不利影响甚微,且具有较大的正效益。 三、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及主要事项 本项目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本项目沿线居民、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其他关系本项目建设的公众。 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从环保角度出发,您对本项目的建设持何种态度,并简要说明原因; 2.从环保角度出发,您认为本项目所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是否可行,如有不足请补充。 四、公众索取环评简本的方式和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1.公众索取环评简本的方式 通过电子邮件、书信、电话等联系方式向环评单位或者建设单位索取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2.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从公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公示起始日以网站显示时间为准。 五、意见收集与投诉监督 本项目环评编制单位和建设单位联系方式见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