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私家车逐步成为农村“先富起来”群体的必备“家当”。
当部分都市人还在为买车、买房苦苦拼搏的时候,筠连县筠连镇百花村4组百余户村民,已经拥有80余台轿车,且数据还在不断刷新中。这个村民小组为何如此“牛”?1月26日,记者采访发现,这和他们敢于“走出去”有很大的关系。 杨富是筠连上海商会的副会长,也是百花村较早一批私家车主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期,杨富跟着早已创业的弟弟到上海打拼。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也小有所成。“当时有很多朋友都在劝我回乡买房或修房,但是都被我否定了。”杨富说,他挣到钱后,首先买的是车,而不是房子。他认为,农村人都需要示范带头作用,才会相信跟着你干会致富。 2001年,杨富带着这样的想法,从上海开车回到了筠连,村里的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大家都来问我这几年在外面做什么,刚开始只有一小部分人相信我做的是正行,能挣钱。”他说,渐渐地村里的人都跟着他到上海创业。 “到上海之初,大家都是在我的厂里上班,随后再出去开厂。”杨富说,由于村民都是刚到上海,对做生意还不是很熟悉,基本上都是从基层干起。在上海,杨富主要从事艺术玻璃的生产,对于工人而言,这是一项熟练活,多做就会。由于那几年行情看涨,杨富的生意火爆,工人的待遇也比较可观。
另一方面,对于想独立开厂的村民,杨富又将如何帮助大家进行培训。“我觉得好东西要分享。”杨富说,他带大家出去的目的是挣钱,自立门户自然能挣更多的钱,由于艺术玻璃行业起步低,10几万都可以开厂,一些村民将积攒下来、在亲友处借来的钱,在上海开起了很多艺术玻璃厂。据杨富回忆,2001年到2006年间,很多当地的村民都跟着他到了上海,部分人还留在他厂里做骨干,也有部分人独自当了老板。“其实,我是将我成功的过程复制给了他们。”杨富说,我将成功的过程告诉了村民们,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在行情稳定的时候,基本都获得了成功,只有少部分人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未能实现愿望。杨富说,他公司的一般员工,工资待遇从3到6千不等,中层年薪至少在20万元以上,销售方面的管理人员甚至还有年薪上百万的。“对于他们来说,买车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杨富说,今年他刚刚买了一辆奥迪A8,算下来接近200万元。付兴雄是和杨富同组的村民,2001年随杨富到上海创业,2003年存了6万多元,当时是准备回家修房子。“后来我劝他,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杨富说,他现在在做软包方面的生产,目前厂里都有几十个工人。“2008年的时候,我还听他提起过将公司上市的计划,不知道现在如何了。”他说,这10来年的时间,百花村出去打工的村民中50%的人生活都过得不错,其中30个人有了自己或大或小的企业。“就怕不走出去,想要创业,就要胆子大。”杨富总结自己这十几年的创业经历。他说,如果当时没有走出去,可能就在筠连做个小买卖,最多将农村的房子新修一下,哪里还敢奢望买车。“趁年轻,勇敢创。”这是杨富对家乡年轻人的新年寄语。宜宾新闻网1月26日讯(记者 龙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