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临近,在外辛苦打拼人们,又将揣着迫切的心情,踏上返乡的旅程。
常年的漂泊,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许多陈旧的生活习惯。
在家乡人的意识里,这些外出打拼的人,都是开拓创新、大有希望的,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这些人为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仿佛是“回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许多返乡者又重新拾回多年前的老习惯:随地吐痰、乱闯红绿灯、随手乱扔垃圾、插队抢号、赌博骂街、与年老体弱者抢占座位、开车抢道、乱停乱放……
[img=540,0]禁止外链[/img]
昨日一网友“造物弄人"爆料道:过年了,路上的人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就在巡司附近因为堵车却发生了一不文明现象,两个浙江牌照的车主打起来了,本来一句和气的话就能解决问题,却偏偏却动武,看来语言是多么的重要!
种种行为,不禁让人感慨:难道这些人在外打拼,就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在大城市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就立马打回原形,陋习复发了?
诚然,相对于大城市的发达和繁华,许多人的家乡,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服务设施还是人居环境,都会显得有些落后、闭塞。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放纵自我,从而做出诸多不文明行为的借口和托词。
作为一个经过大城市历练的人,一个见过市面的人,就应该把利用新春佳节返乡时机,把大城市好的经验做法带回家,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带给亲朋好友、街坊近邻,自觉做到多讲文明话,多做文明事:出行遇到红灯时,等一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看到老弱孕病残时,让一让;扔垃圾时,多跑几步,丢到垃圾桶里……既然,在异地他乡我们能以文明形象展示于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就更加有必要将文明“进行到底”。
或许,有人会说:仅靠一个人、几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这些文明行为,也不可能使家乡的整体环境产生根本的变化。
的确,文明素质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文明社会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全体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请相信,你我的这些文明言行,就如同一粒粒种子,一旦被播入家乡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终究长成生机盎然的绿色草原。(郭玉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