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9|回复: 2

    [网友报料] 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和及时的信息公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1 13: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南充
        从中央到地方,领导干部上网已渐成风尚。是否上网,是否重视网络舆论,正在成为考量一个领导人、一个现代化企业具不具备现代气质的重要指标。这本来是好事,毕竟,民意与政府又多了一个沟通的渠道。
        喜好理解,忧从何而来呢?
        网络舆论在中国空前繁荣,这当然是无数网民的激情投入创造出来的。而能够吸引无数网民激情投入的奥妙,则在于互联网自由言说的特质。现实世界中表达空间和表达需求严重不对称的格局,使得互联网自由言说的特质独具魅力,令无数网民流连忘返。自由言说成了互联网的生命线。
        但是,随着领导干部上网力度的强化,互联网自由言说的特质似乎受到挑战。不能不承认,网络舆论主要是民间舆论场。各级政府在这个民间舆论场,往往显得比较弱势,比较被动。这使得习惯了强势地位的各级政府往往难以适应,以至于心怀戒惧。参照现实中的媒体管理体制,建构一个以严格的审批制为主要特色的网络管理体制,正在形成为一种惯例。更有甚者,如济南警方拘捕“红钻帝国”网友那样,对敢言的网友进行打击和威慑,此类极端事件也并非鲜见。
        网络舆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正在急剧提升,但现存体制并没有为之做好准备。网络舆论与现存体制的摩擦在所难免。于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自SARS事件以来,最高领导人对网络舆论一直予以正面评价。但另一方面,某些部门某些官员对网络舆论的抵触也越来越突出,相应地,网络舆论与现存体制的冲突此起彼伏,网民自由言说的空间逐步收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重视网络舆论而著称的洛阳市政府,近日发布文告,旗帜鲜明地承诺:保障公民言论自由,严禁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追查网民甚至打击报复。
        洛阳市政府的文告同时指令:电信运营商、洛阳境内各论坛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保护网民隐私权的各项政策、法律规定,严禁擅自向无关部门提供网民的一切真实资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受理和查处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追查网民真实资料进行打击报复的情况反映,对情况严重的,要迅速通知公安机关调查处理。
        筑起网上长城,但不是阻挡网民的自由言说,而恰恰是捍卫网民自由言说的权利。履行政府保护公民权利的天职,不是停留于空洞的口号,而是采取切实的措施。这在当下可说是首开先河。
        洛阳市政府何以能有如此举措?当然跟洛阳市领导人具有改革精神相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洛阳市领导人懂得网络。领导干部上网,通常无非浏览而已,没有参与,没有对话。如果把网络比成大海,他们往往不过是看海而已,并没有投身其中。他们不懂海的习性,也就很难热爱大海,亲近大海。一旦大海掀起狂涛巨浪,他们难免花容失色。而洛阳市政府不是这样。按照洛阳市的制度安排,领导干部不能只做网上看客,看帖必须回帖,也就是必须参与网上讨论,必须把自己变成网民中的一员。亲身参与的体验,使得洛阳市领导人知道网络的天性,知道自由言说这个网络的生命线,应该得到捍卫。
        参与和不参与,懂得网络和不懂得网络,不同的选择,导致对网络截然不同的立场。各级政府在网上的相对弱势和被动,其实是参与太少造成的。因为参与太少,政府和网民信息不对称,网民情绪就得不到有效疏导,而单向的强势压制只会令网民失望,使网民更加情绪化。绝大多数网民本来是通情达理的,他们要求并不高,各级政府在互联网上越多参与,表现越平易,越坦诚,那么沟通门槛就越低,越容易得到网民的理解和包容,各级政府执政的社会成本就越低。
        总之,参与互联网,善待互联网,最终必然使政府受益。参与愈深,政府愈易被互联网平等、自由和自治的内在气质所习染,走向现代政府的道路就愈是坦荡。而这一切,需要从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入手,只有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才能在互联网上重建政府信用。洛阳市政府开了这个头,值得叫好。

    网民发帖被抓事件表明,面对网络上的批评声音,我们的个别地方政府官员对网民的言论自由和公众知情权缺乏起码的尊重,对网民所反映的问题缺乏必要的调查和反馈。他们不是首先检讨具体问题上相关部门信息公开得够不够,自身职能管理上有无值得改进的缺点,而是习惯于动辄删帖、封网,甚至于跨省追捕、抓人判刑,借此来维护本部门的形象,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要让老百姓来批评和监督政府,先得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政府要做的是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和及时的信息公开以回应公众质疑,消解官民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政府形象。  


    分享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3: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南充
    有问题的联系我谈
    发表于 2014-6-11 1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大部份的领导干部都能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舆情,这是一种社会监督。但是依旧有个别心胸不宽阔的,大局意识不够的人,往往把小事酿成大错,得不偿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