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第四届八次全体会提出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部署决定,为我县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筠连作为资源大县,曾“因煤而兴”带来了“辉煌”,但近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和煤炭产业政策的双重影响,我县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当前形势下,坚定推进转型创新对于筠连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战略重要性。 一、资源依赖导致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资源既是一种财富,同时也会成为一种“包袱”。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给予人类的“神赐天粮”,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正效应。但是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资源丰裕国家和地区经济陷入停滞或负增长,Auty甚至将这一现象总结为“资源诅咒”。筠连也是资源丰裕县,尽管县委、政府在2011年换届时就提出“转型发展”的发展思路,但长期形成的煤炭产业单一支撑的状况并未改变,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资源红利让政企产生“依赖”,造成惯性思维之困。筠连作为资源大县,经济因煤而兴,开一个矿就有钱赚,别的行业看不上眼。因为长期“吃资源饭”,在享受资源红利的同时,干部和企业形成了资源依赖的惯性思维和发展理念,潜移默化成为一种发展文化。时值今日,仍有不少干部和企业业主不愿意谈及经济、企业转型问题,仍然寄希望于煤炭行情好转,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目前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思维“难治之症”。 (二)煤炭采掘业对其他产业产生“排挤”,造成产业畸重之困。从2005年起,煤炭市场行情大幅好转,从原来的每吨300元涨到每吨500元,涨幅达到了66.67%。资本历来具有逐利天性。在此情形下,大量的银行资本和民间“热钱”涌入煤炭采掘业和相关的产业。资本的畸形流向,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严重冲击。尽管县委、县政府多次出台引导鼓励发展茶叶、肉牛、旅游、房地产等非煤产业,但企业家很难响应,非煤产业实际上被煤炭采掘业在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下所排挤。从2013年起,煤炭采掘业瞬间便风光不再,大量煤企关停,资本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陷入了“市场好时顾不上转型,市场差时顾不了转型”的困境。 (三)单一的采掘人力对创新人才产生“离散”,造成人才偏失之困。由于煤炭采掘业对人才进入的“门槛”低,除少数管理型和技术专业型人才外,大部分为采掘工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地方煤炭仅采掘工人就有两万余名,这些工人每月收入在8000—10000元,与其他产业人才相比,人力资本投资低、报酬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回报率不平衡,人们接受教育的意愿普遍降低,知识创新缺乏机会,大量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劳动力流出,同时由于其他人才难以进入,实际上人力资本的积累效应客观上被“挤出”。 (四)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损害”,造成生态环境之困。长期的煤炭开采,既造成了生态的破坏,也加大的社会环境的压力。煤炭开采过程中,劣质煤、煤矸石等煤炭副产物大量排放造成了空气和水质的污染,与此同时,对地质结构也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山地灾害、房屋垮塌、水源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煤炭采掘业不景气后,民间借贷纠纷日益突出,大量的民工失业,社会不稳定因素凸现。 二、坚定打造“四区”目标,在 “产业扬弃”中逐步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难题的困扰,从根源上讲是发展思路被“狭隘的资源观”所禁锢。在去年七月的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打造“四区”,即:综合能源深度开发的核心区、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展示区、美丽乡村特色旅游的先行区、宜宾南向开放的示范区。只有围绕“四区”发展目标,走一条多元发展、产业联动、城乡统筹、开放合作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才能逐步走出摆脱困境,开辟筠连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天地。 (一)坚持“转中固本”,打造综合能源深度开发的核心区。资源工业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决不能讲转型就简单放弃。要以能源资源就地转化、提升附加值为目标,加快推进工业经济主要由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延伸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要坚持以国有大矿为主导,加快推进船景、新维、武乐、青山四大国有煤矿;要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和技改扩能,推进地方煤矿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强化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力推进煤矸石、页岩气、矸石砖、瓦斯发电等项目建设。 (二)坚持“转中育新”,打造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展示区。培育发展多元产业,以产业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三产互动、统筹城乡”的发展格局。要坚持走高效集中集约的现代工业发展之路,着力壮大能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要按照“用工业化改造农业、服务业提升农业”的思路,致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要围绕“宜业宜居”取向,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文旅产业化发展和繁荣现代农村,着力将“海瀛—老城区—城南新区—巡司”25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区域打造成生态优美、产城融合的三产互动城乡统筹展示区。 (三)坚持“转中兴旅”,打造美丽乡村特色旅游的先行区。旅游业是我县近一两年兴起的产业,尽管还在起步阶段,但发展态势良好,可做为今后重点打造的富民产业。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落实,突出产村相融,着力构建“美丽乡村”的生态经济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在推进“美丽乡村”全域覆盖的基础上,注重文旅融合、经营乡村,引进一批旅游开发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型业态,着力打造春风、塘坝、古楼、大雪山四个核心旅游区、示范区,把筠连建成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胜地。 (四)坚持“转中开放”,打造宜宾南向开放的示范区。要按照“一网两心三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实施多方位、多领域、多节点开放战略,推动筠连成为宜宾面向云南开放的南向通道、合作平台、交流窗口和生态屏障。“一网”,即加快推进宜昭高速公路、筠高一级公路、筠巡一级公路、筠盐铁路、矿区铁路和县域各乡镇连接路建设。“两心”,即近期以县城新华路至筠中桥头旧商业中心的升级改造和城南新商业中心建设为主,大力发展餐饮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打造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核心商业区、专业消费品市场,建成筠连城市商贸中心。远期结合古楼峰丛还湖工程建设、岩溶风景建设和近3平方公里的旅游新城建设,形成筠连未来商务休闲旅游中心。“三区”,即打造集“山、湖、城、文”为一体的现代都市休闲旅游度假区、农产品物流区和“城南—林家湾”现代商务区。 三、突出发挥“五种力量”,加快推进筠连产业转型、创新发展 如何将目标转化为现实,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内在的“先天不足”,增强内生动力,建设良好的产业转型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当前,应发挥好“五种力量”。 (一)优化转型环境,发挥党委政府的“服务力”。一是屏弃错误观念。在当前资源优势减弱、经济下行的影响下,干部队伍容易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一种是仍保持“煤炭情结”,在“路径依赖”的思想中跳不出来;一种是完全淡化资源优势,放开传统产业倾力发展新兴产业。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双轮驱动”的新路子。二是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按照“产城一体、产村相融”的总体思路,合理布局产业空间,科学规划产业形态,防止盲目上项目增加产业之间相互衔结的运行成本,逐步形成产业间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良好格局。三是改善服务环境。应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能力,大力治理行政中的“慵、懒、散”现象,减少审批事项、时间和环节,把政府“不该管的、管不好的”转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二)打造投资高地,发挥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园区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关键看园区自身的“内功”强不强。一是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筠连工业园区要发挥资源丰富、川南滇东北结合部区位以及长江上游生态区域等优势,按照“错位发展、凸显特点”原则,坚决避免同质竞争,县内三个园区的功能要互为补充、相互联系。二是要实现“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着力打造相互互补的产业链条,不断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海瀛园区在引进茶叶、肉牛等生产性企业的同时,还应着力引进包装企业、宣传企业、产品检测企业,形成系统的产业链条。三是要有优质的服务水平。“拼服务”已经成为园区间竞争的共识。简单来讲,就是企业有什么诉求,有什么想法,园区服务部门第一时间掌握,需要政府解决的第一时间解决。比如,海瀛园区可探索建立一套服务企业的挂钩机制,对于重点企业实行“一人一企”或“多人一企”,这样可以保证企业的诉求在第一时间里做出反映。 (三)培育创业主体,发挥企业、企业家的“推动力”。一是千方百计引入优秀企业家。筠连县真正具有创新意识、战略眼光、精干能力的企业家不多,应多措施、多渠道引进外地优秀企业家来筠连投资发展。二是培育壮大县域企业。当前筠连企业规模小、适应市场能力差,要培育壮大县域企业,积极帮助从事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开发、房地产建筑、服务性企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增强对中小型企业政策扶植力度,逐步促使县域企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型。三是以企业和企业家的影响力引入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通过企业和企业家丰富的人脉资源,扩大筠连作为投资“热土”的影响力,引进更多企业和企业家。 (四)建设人才队伍,发挥人才技术的“支撑力”。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科技人才。要针对目前转型发展人才支撑上的薄弱环节,以引进高层次创新型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通过待遇引才和事业引才相结合的方式,从省内外高校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大学生服务转型发展,着力从外部获取产业转型支撑力。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本地人才。应以加大对人才教育培训力度为切入点,通过政府办校、企业联合办校、学校入园区等方式加大产业人才、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力度。 (五)创新商业模式,发挥网络模式的“影响力”。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销售模式。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使茶叶、粉条等特色产品挂网销售,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运用网络团购的思维,实现餐饮、娱乐、乡村旅游等产业效益提升。二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创新生产经营模式。要加快建设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发布预期市场变化信息,为加大对企业、特别是正在转型发展中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型企业市场信息服务,为他们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大力开展线上订单业务,实现线上线下两条线生产,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三是大力发展电子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工业园区要加快电子管控技术研发、引进和运用,通过局域网管控实现对园区企业的管理、协调和服务水平。引导企业运用局域网思维,大力建设企业局域网智能管理系统,对产品生产、包装、装卸等流程实施全过程电子管控,确保产品严格按标准生产。 (作者系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