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禁止外链[/img] 8月22日上午,禁止外链市270名知青齐聚一堂,共叙旧情。(图由参会者提供) 1964年9月8日,禁止外链市270名知青下乡到农村。时隔50年后,他们欢聚一堂,共叙旧情。8月22日上午,这200多名两鬓斑白的知青欢乐相逢,互相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举办知青下乡50周年聚会,是为了记住那段值得回忆的时光,同时希望后人能一直传承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负责筹办纪念大会的老知青曾康德说,他们是1964年9月8日到筠连县五区(现雪山镇)的知青,共270多人。当时,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24岁,他们分别在筠连县的5个乡镇安家落户。
忆知青岁月 苦中有甜
“苦中有甜”是67岁的曾康德对当知青日子的感受。 “我们下乡时,每年每人只有187斤口粮,当时大家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和年轻的姑娘,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不够吃啊!”曾康德说,当知青后,他几乎什么都干过,当过秋收员、保管员、生产队长、最后到茶场场长。他回忆说,刚到乡下时,面对的问题很多,但令大家最苦恼的还是口粮问题。为了改变生活,第二年,他们便开始采取科学种植的方法,通过改变土壤结构的方式,增加粮食产量。 “在冬天,知青们将煤炭烧成石灰洒在地里,中和土壤中的酸性,慢慢地庄稼收成好了,大家的口粮也逐渐增加。”曾康德说,有一年,粮食丰收了,他们的口粮由原来的每年每人187斤增加到了780斤。 为了发展经济,知青们还开荒山种植茶叶,后来还开办了集体茶厂。曾康德说,那段日子令他终身难忘,虽然苦,但他却觉得付出看到了回报。
[img]禁止外链[/img]
当年的小伙和姑娘如今白发爬上了双鬓。(图由参会者提供)
煤油灯换电灯 夜晚更亮
今年70岁的屠龙技对50年前下乡的经历刻骨铭心。当年20岁的他,刚刚高中毕业便从禁止外链市区来到筠连县联合乡联心村,这一待就是14年,他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到了那片令他终生难忘的土地上。
“我们联心村是第一个用上电灯的村。”屠龙技回忆起当年自己为村里所做的贡献时很自豪。屠龙技说,1964年,禁止外链地区只有县城晚上才有电灯,农村地区都是用煤油灯。看见此情况后,他就琢磨着怎样改变现状,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他决定在当地建设一个小型水电站,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
他号召村里的青壮年们测量水电站水位、架设电线……一年后水电站建成了!“因没有电,当时打米和磨面只能用手工。”屠龙技说,小型水电站输出的电主要用于打米磨面,经过慢慢改建,半年后每家每户才用上了电。
后来,小型水电站能输出5个千瓦的用电量,足够200个25瓦大的电灯使用,基本满足了当时该村的医院、学校和村民用电。 [img]禁止外链[/img] 相别几十年后一见如故。(图由参会者提供)
知青人生 难以忘怀
今年65岁的江述明,15岁便下乡当知青。下乡不久后,他被调到联合乡政府任干部,主要负责整个乡的茶叶、蚕桑、烤烟的生产发展。
江述明说,在当知青时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6月份带着村民们一起去开山种茶,背上晒得全是水泡,二是种植烤烟。“烤烟苗要从云南买回来,收了烟叶后,烤烟必须要烤成金黄色。我带领村民们烤烟叶,经过慢慢摸索我们烤出的烟叶质量很好。”在江述明的记忆中,那时开心的事情很简单,抓黄鳝、捉泥鳅都其乐无穷。 “下乡的16个春秋,我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做农活,学会了在苦难中坚强,现在想起来我都很怀念。我怀念那里的一草一木,所以每年我都要回去看看。”江述明感慨,“知青时光令我难忘,同时,它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来源:禁止外链新闻网 记者 喻熹 编辑 勾丽蓉 责任编辑 杨万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