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9000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去向不明
据《都市快报》报道9月1日,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的案件,短短5个月,对外出售了高达9000万粒。目前,11人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 据了解,犯罪嫌疑人潘某在生产空心胶囊过程中使用“工业明胶”。经过“打胶”、“排胶”、“切胶”、“次品挑拣、成品包装”四道程序,潘某将生产出来的空心胶囊卖给了王某甲(刑拘在逃)、官某(刑拘在逃)、章某(刑拘在逃)、王某乙(刑拘在逃)。 从今年2月至7月,潘某的这个生产窝点,除了被现场查获的,非法生产有毒空心胶囊达9000万粒左右,都已经全部进入了流通市场。目前,警方正在追查这些有毒胶囊的下落。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
-----------------------------------------------
“毒胶囊”又现,我们该反思什么?
作者:希杰
宁海县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潘某等11人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网易新闻,9月3日)
纵观这些林林总总的食品药品“毒”事件,我们真的需要反思一些什么呢?
监管不力,与现行的监管体制有关。监管部门过多过滥,存在“踢皮球”、大家都在管,而谁都管不好的现象。现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涉及药监、质监、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权责不清,管与不管,常常以利益驱动,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给质量管理控制埋下了隐患。这种多头管理,体制不顺、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利益至上、责任心淡薄,能不出问题吗?而生产厂商往往就利用了这些漏洞钻空子,加上利益的驱动,质量的保证靠“良心”和道德的范畴来实现就是一个神话。
面对“毒胶囊”事件,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个业内公开的“秘密”能为害如此之久?面对这样的“潜规则”,为何没有人站出来举报呢?我们的社会和个体面对这样的“潜规则”,为何出现“集体沉默”的病症?这值得深思。在我看来,除了归咎于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和法律制度的漏洞外,公众自身的意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到“毒胶囊”事件,如果生产“皮革明胶”和“有毒胶囊”的不法企业的员工们,能有一个人站出来揭发“潜规则”,让“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之下,那么这个所谓的“潜规则”能长久存在吗?可惜的是,众多的知情者选择了沉默。
在一个共生共荣的社会,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社会道德和义务的承担。面对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的行为“潜规则”,如果每个知情者都事不关心、高高挂起,那么“潜规则”的受害者,下一个或许就轮到你。面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潜规则”,每个人都有义务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