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1|回复: 0

    范钦刚老师事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1 15: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1992年,范钦刚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蒿坝中心校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教。
      望着四周茫茫的青山,感受山村的生活不便,与范钦刚一同来到蒿坝的年轻人大多没有呆上几年便寻找机会离开了,而他却留了下来,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师,期间只有两年脱产学习才短暂地离开过这片山窝。
      范老师的课讲得好,这是蒿坝中心校教师和学生公认的。在他工作的20个年头中,有17年都在给学校最为重视的初三毕业班上课,学生的语文成绩在筠连县的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
      范钦刚说,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和学习语言,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学生能力的提升比知识更重要。他的语文课书面作业不多,会通过学生排练课本剧等实践方式来体现。他说,语文是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他想方设法把语文学习贯彻到生活中,实践活动、课本剧、模拟采访、办小报等多样的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很好。此前,筠连县教育部门进行过一次学生调查,让学生票选最喜欢的老师,结果范钦刚名列蒿坝中心校的第一名。
      前不久,范钦刚为一群没听过他的语文课的学生讲《出师表》。听说范老师要讲课了,学校里凡是没课的老师都搬了凳子前去听课。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带着抑扬顿挫的声调,范钦刚不用书,不要参考资料,结合着历史一气呵成。他将文章中涉及的故事细细说来,故事讲完,整篇文章的脉络都梳理清楚了。一节课很快过去,学生从教室走出来,大呼过瘾。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艳老师经常去范钦刚的课堂学艺。她说,听范老师的课像看电影、听电影一样,富有激情,生动形象。她所熟悉的范老师,一有空就埋头学习,天文地理等各种知识都涉及。
      范钦刚已成为蒿坝中心校教学的标杆,年轻教师都跟着他刻苦钻研,范老师也对年轻教师的请教毫无保留。
      范钦刚说,我首先是一位语文教师,上课是我喜欢的工作。2002年,身为学校教务主任的范钦刚作出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主动辞去教务主任的职务,专心在一线上好语文课。
      范钦刚深切感受到,山区老百姓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则成为若有若无的东西;同时,山区重男轻女的观念犹存,“三间瓦房一群猪,数亩烤烟一湾田”成为当地女孩的写照,班里的女生如果不能继续升学,很难有机会走出大山。
      为了能让山里的女孩走出大山,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范钦刚绞尽脑汁:“组建一支女子篮球队,不仅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能让孩子们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
      2005年,范钦刚向校长建议成立一支女子篮球队。但当时学校师资欠缺,还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这件事情自然就落到平时喜欢篮球的范钦刚身上。
      学校要成立女子篮球队的消息一传开,范钦刚就受到了多方的质疑。面对家长的不解,范钦刚通知初选队员的家长到学校开座谈会,给家长讲锻炼的好处。
      而面对老师的疑问,范钦刚只有默默地以带学生训练回应。
      经过一番周折,蒿坝中心校首支女子篮球队终于在2005年9月成立了。第一届坚持训练的队员有13名。
      球队成立后,对篮球训练一窍不通的范钦刚从网上下载了全套的“篮球课堂”和其他一些相关女篮训练的资料,通过自己先学习、理解、摸索,再根据队员的情况进行训练。多次训练实践后,范钦刚逐步摸索出一整套循序渐进、适合山区女孩的训练方法。
      球队成立之初,学校给球队提供的就是6个胶皮篮球和一间20平方米的保管室。蒿坝一年中雨雾天气多,狭窄的保管室在这种恶劣天气下成了学校坑坑洼洼训练场之外的补充训练场地。我们在蒿坝中心校采访时,球队的保管室已经增加了一倍,篮球变成了两筐,但仍然难掩条件的艰苦。
      “训练的第一年,球队的队员没有一个人穿过球衣和运动鞋。”范钦刚回忆,一位队员在街上的手工作坊买了一双8元钱的平底胶鞋,不曾想这种价廉的胶鞋受到女孩们的“热捧”,竟然成了“队鞋。因为平底胶鞋没有抓地力,同时也因为水泥地面滑,女孩们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关节处经常青一块、紫一块。活跃的队员一次和范钦刚开玩笑,“老师,你知道我们的队标是什么吗?”范钦刚有些茫然,女孩们哈哈大笑,“就是我们每个人膝盖上都有的黑色伤疤啊!”
      条件虽然艰苦,但范钦刚和他的队员们坚持了下来,每天下午都要训练一个半小时,节假日也不例外。范钦刚用学校每个月补贴的100元训练经费给孩子们买水,节假日请孩子们到家里聚会。课余他还上街捡矿泉水瓶卖换回训练时所需的治疗伤痛的药品。
      7年时间,参加蒿坝中心校女子篮球队的学生有近100位。
      “篮球给山村女孩开辟了一条梦想之路。”
      在球队成立最初的一年里,师生们只有自己和自己比,究竟训练水平如何,谁心里也没底。
      球队成立一年后,蒿坝镇所在的筠连县举行片区教职工篮球赛。范钦刚和蒿坝中心校经过争取,学生女子篮球队有机会第一次上场亮相。这一次,球队战胜片区其他几支教师女子篮球队,一鸣惊人地获得片区冠军。随后,又在全县的女篮比赛中再次以全胜的战绩在筠连县教育系统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冠。
      山里女孩们的耀眼表现引来各方注意。重点中学筠连中学决定与蒿坝中心校联合,把蒿坝中心校的女篮训练作为该校的特长生基地,队员初中毕业后可以作为特长生直接进入筠连中学学习,这在过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2007年4月,蒿坝中心校女子篮球队首次代表筠连县参加宜宾市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并一举夺得初中组的冠军。捧回奖杯的那天,蒿坝镇的群众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欢迎球队回来,还捐款给球队买训练服和运动鞋。此后,球队连年获得该项赛事的冠军,名震川南。去年,球队还代表宜宾市参加四川省的中学生运动会。
      因为篮球,范钦刚的队员已经有20多人先后免试进入了重点中学,首批队员中5人进入大学,有的则靠着一副“好身体”开始自谋生路,山里女孩的生存轨迹悄然改变了。队员谢倩说:“篮球给我们这些山村女孩开辟了一条梦想之路。”
      其实,范钦刚给蒿坝中心校带来的远不止这些。现在蒿坝中心校的体育课进入正轨,有了专职的体育教师,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成了风气,筠连县的多项田径纪录都由篮球队的队员保持。
      范钦刚出名了,筠连中学等知名学校都来“挖”他,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习惯了蒿坝的生活,舍不下这里的孩子们。
      平素里,范钦刚生活简单,住在学校,课余就是训练篮球队。妻子在镇卫生院上班,孩子无人照顾,夫妻俩只得从不多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请了个保姆。
      当记者在蒿坝中心校采访的时候,恰遇几位范钦刚以前的篮球队员相约来看望他。范钦刚说,每到节假日,孩子们都会发来祝福短信,这让他倍感欣慰,也是使他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在洒满晚霞的球场上,范钦刚又吹响了集结口哨。他和孩子们一起挥汗如雨,体验着篮球带来的快乐,也编织着山里女孩的未来梦想。(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