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5|回复: 1

    [摆龙门阵] 筠连乡镇建置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9 16: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筠连乡镇建置的记忆

    作者:郑荣枢

    2012年1月25日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就是我爷爷去世,当时我刚好6岁半。时间是一九七O年农历七月十七日,那天早晨,我起床后正准备去割猪草,母亲就叫我说稀饭已经煮好喽,赶快端水去给爷爷洗脸,然后喂爷爷的稀饭。母亲盛了一碗稀饭来凉起后递给我一盆洗脸水,让我去给爷爷洗脸。我同往常一样,等毛巾不再烫手时才去揭爷爷的被子,我发觉爷爷一点都不动,就忙去叫母亲,母亲过来一看,说爷爷好象不行喽,母亲叫我快去把哥哥叫回来。为了给家里多挣点工分,年底好少补点钱,哥哥好几个晚上都没在家里睡觉了,而是与几位长辈们一起通夜为生产队看包谷。我到水井湾看包谷棚里,找到哥哥他们,他们看到笔者泪流满面的样子,上气不接下气的,我连话都没说,他们好象什么都知道了,因为他们知道我爷爷生病已经好久了。我哥哥二话没说,背上我就往家里跑,几个大人紧跟其后。他们在堂屋里安上大门门板,将爷爷放在上面,这时在岩背上看包谷的父亲已来到堂屋,父亲叫了几声爷爷,爷爷没有答话,只是睁开眼睛看了看父亲,几秒钟后就又闭上了。父亲握住的爷爷的手一下子松动了,父亲叫了一声“伯伯”,就泣不成声了。

    在那个时候,是不能为爷爷大办丧事的,一是当时的政策不允许,二是我们家里很穷。但是,就算家庭再穷,办不起像样的当大事,简单的程序还是要的。为了不至于被人逮到,也为了不被好事的人举报,所以,只好在晚上悄悄地给爷爷开个路。父亲说哥哥已经14岁,算是大人了,是大人就要做事,就给哥哥安排了很多事,四个弟弟很小,最大的是五弟,当时五弟才4岁,所以,孝叩的事就成了我的任务。父亲请来的道士老师轻轻地敲着锣,悄悄地念着一些什么什么的。尽管声音很小,我还是听到了一句:“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高县定边乡祥三甲蒿坝场生长人氏”,又有一句没听得很清楚,但是“新屋基”三个字我是听清楚了的。事后我问父亲,“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高县定边乡祥三甲蒿坝场”和“新屋基”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新屋基”就是我们家住的这个地方,“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高县定边乡祥三甲蒿坝场”就是巩固公社,父亲说为什么就是巩固公社,他也搞不清楚。我人比较小,找不到什么问的,但就是觉得不对,因为那个时候我父亲是生产队长,父亲召集队委会或队会时,我常常跟在他的身后,但就是从来没听说过我们这个地方以前是这个地名。

    从此以后至到高中毕业,团转四邻有老年人去世,我都爱去,就是想去听听道士老师做道场,结果每次我都听到有“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高县定边乡祥三甲蒿坝场”这句话。我就是搞不懂,我们住的地方明明是“四川省筠连县巩固公社高丰大队第五生产队”,怎么就成了“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高县定边乡祥三甲蒿坝场”?1981年我高中毕业,这一年7月,巩固公社改成了蒿坝公社,可是道士老师唱的还是“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高县定边乡祥三甲蒿坝场”。从那时起,我就在想,一定要弄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想到了,最好的办法是问道士老师。很久以后,有一家人办丧事,我去问一位老道士老师,他看着我,听我说完话后,根本就一句话也没回答我就走开了,我只好又硬着头皮去问另一位年轻一点的道士老师,他问我知不知道高县,我说我知道,他说我们巩固公社,就是现在的蒿坝公社,原来叫蒿坝乡,是高县管的,定边乡就是蒿坝乡,祥三甲是蒿坝乡管的一个地方,大概就是场镇这一带,我们做道场写文书都是用的老地名,是不用新地名的。我心里太高兴了,终于搞明白了是这么一回事,我还经常与朋友们吹牛,朋友们说我真的是不摆喽,太了不起喽,知道的事情还这么多,我也感到非常自豪。

    一年多以后,邻居家的一位亲戚去世了,他这位亲戚的家在当时的高坪公社,我帮他背东西去下祭。我也用心听那道士老师唱道场文书,他其中唱道:“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高县定边乡祥八甲吉祥场”,我纳闷了,定边乡不是蒿坝公社吗,怎么跑到高坪公社来了?好不容易等到道士老师休息时,我去问他,道士老师问我知不知道高县,我说我知道,他说我们和平公社,就是现在的高坪公社,原来叫吉祥乡,是高县管的,定边乡就是吉祥乡,祥八甲是吉祥乡管的一个地方,大概就是街场这一带,我们做道场写文书都是用的老地名,不会用新地名。我更纳闷了,这道士老师们是怎么搞的,不至于这样吧?到底是谁抄袭了谁的道场文书呢?回家的那天晚上,我想了好久好久,我终于搞清楚了,是两个地方的道士老师都没说完整,定边乡不是蒿坝公社的老地名,也不是高坪公社的老地名,肯定是两个地方都是定边乡的辖区。当时我想,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可是我去问谁呢?在我读过的书里面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天还没有亮,我醒来又在想这事,我脑子里一亮,有了,我去问公社干部,他们肯定知道。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笔者问了好几位公社干部和学校的老师,他们也搞不清楚,我对一位老师说历史书上一定有,那位老师说他读过和看过的书上根本就没有。这下我彻底无计了,我想这事呀,可能就权作一种遗憾吧。后来,时不时有人问我定边乡是怎么回事,我说我不清楚,他们说我是清楚的,说以前有人听我摆过这个龙门阵。有一次,又有人问我蒿坝公社以前是不是叫定边乡,我表示说不明白。当时在一起的几个人当中有个中年人,他说是啥子定边乡哟,不是定边乡,是复兴乡。我一听心里一惊!怎么又钻出来一个复兴乡?一个定边乡我就一直搞不清楚,现在又钻出来一个复兴乡,一个疙瘩都还没解开,这又绾起了另一个疙瘩儿。慢忙都,这个问题我一定要搞清楚,就算搞不清楚,我也要尽力。心里虽然这样想,可是怎么办嘛,我没有这个条件,只有做到一刻不忘可能就够了。

    1983年底,笔者参加了宜宾地区农业局在筠连县大梁子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当时参加培训的人很多,有好几十个,都是年青人。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结业考试时,农业局的领导说对考试成绩好的,要留两位学员在县农业局作合同制工作人员。培训结业后,我与礼义公社沙林大队的范才全一起,被通知到县农业局果树站工作,负责全县的梨苹资源普查。1984年,一年的时间,我们就跑遍了全县30个公社。1984年2月,撤公社建乡镇,设立了乡镇人民政府。我们在普查中,不管是家种的还是野生的,只要有梨子树、苹果树的地方,我们都去了。我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作了一些了解,收获很大,虽然没有完全搞清楚定边乡是怎么回事,但是,我知道了不但蒿坝公社、高坪公社是定边乡的辖区,就连民主公社,政治公社,团林公社,联合公社,解放公社,自由公社,高坎公社也是定边乡的辖区,至于复兴乡,大体上是后来的巩固乡、巩固公社、蒿坝公社。这些信息的得到,可谓收获真不小。还意外地知道,同我一样想了解自己居住地变迁、公社和大队名由来的人还真不少。

    我参加工作以后,又发生两次大的变化,一次是制度变革,一次是行政区划大调整。制度变革是在1984年2月,废除了政社合一的公社制度,在原各公社政区置乡镇,撤公社管理委员会,设乡镇人民政府,大队改置行政村,设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置村民组,生产队长改称组长,县人民政府的派驻机关区公所未变。同时,建立高坪、联合、团林3个苗族乡。废除公社前,全县置5个区1个镇30个公社23个居委会255个大队1634个生产队,废除公社置乡以后,全县置5个区1个镇30个乡23个居委会255个村1634个村民组。行政区划大调整是在1992年10月,筠连县撤区并乡建镇,撤销5个区。同时,撤景阳、海银、古楼、廉溪4乡入筠连镇;撤腾达、大地2乡置腾达镇;撤巡司、礼义2乡置巡司镇;撤蒿坝、平安2乡置蒿坝镇;撤双腾、云胜2乡置双腾镇;撤沐爱、金銮2乡置沐爱镇;撤维新、沐义2乡置维新镇;撤民主、自由2乡置落木柔镇;撤政治乡置镇舟镇。保留武德乡、大乐乡、塘坝乡、龙镇乡、孔雀乡、乐义乡、高坎乡、解放乡、团林苗族乡、联合苗族乡、高坪苗族乡11个乡,撤区并乡建镇后,全部乡镇均由行政股所级升格为行政乡科级,属县直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辖9个镇11个乡23个居委会255个村1634个村民组。后来的局部调整又有几次,比如,撤街道居委会置社区;镇舟镇行政村撤并调整;撤落木柔镇、解放乡置大雪山镇;撤大乐乡入武德乡等等。

    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村名更改,在近期内发生的,人们的记忆还比较清晰,但随着时间的渐渐远去,人们的记忆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管理的档案资料不是人们能随意翻阅的。乡镇历史沿革的演化,乡镇村名的变更,也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乡镇村名是地方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村名文化与地方姓氏文化的构成元素大体是一直的,但两者又有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乡镇村名文化和地方姓氏文化都需要有人去了解,去记录,去发掘,去研究,以促使其发展。笔者通过详细阅读《高县志》、《筠连县志》、《四川省筠连县地名录》及相关资料,系统地掌握了已经成为历史的乡镇有86个,虽然它们的名称已经被历史尘封,但它的地域还依然存在,它们的辖属地名大多还保留至今。正如笔者开篇所述,我的爷爷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血液还一直在我父亲的体内流淌,我父亲的血液也一直在我的体内流淌,所以,爷爷的血液也一直流淌在我的体内。现在,我爷爷、父亲和我的血液已经在我儿子的体内流淌多年了,这血液还将一代一代地、不断地流淌下去。热坝河的水,五道河的水,镇舟河的水不就是定边乡的血液吗,它们正流淌在蒿坝镇、大雪山镇、镇舟镇等乡镇的体内;平寨河的水,冷水河的水,柳家沟的水不就是安宁乡的血液吗,它们正流淌在腾达镇、维新镇、沐爱镇等乡镇的体内;定水河的水,鹿井沟的水,龙塘沟的水不就是定川乡的血液吗,它们正流淌在筠连镇、双腾镇、孔雀乡等乡镇的体内。定边乡、安宁乡、定川乡等86个乡镇的名字虽然已被历史所尘封,但它们的躯体却千年、万年不朽而健在,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新姿,汇聚成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四个字“筠山定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筠连人,让筠连儿女远走高飞、顶天立地,难道我们就没有理由记住他们、怀念他们、尊重他们?编著一本系统的小册子供人们阅读,就是最好的怀念和尊重。

    古人不知今乡域,今域曾经育古人。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古人。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10-30 01: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帮楼主补充一下郑老师的新作

    筠连县行政区划建置沿革
    郑荣枢
    2014年7月28日

    筠连远古时为巴蜀外蛮夷地。秦灭六国后,即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两汉、三国蜀汉至两晋终,均属南广县地。南北朝初期仍隶南广县。之后南广郡、南广县有名无民,土地荒芜。隋王朝统一全国的30多年间,县境先隶协州,后废协州入开边县,其后开边县又荒废。唐置羁縻筠、连、定三州,宋废定州仍置筠州、连州,元合筠、连二州为筠连州。明建筠连县,至今600多年,治所皆设今筠连镇。2013年,全县区域面积1256.13平方公里。
    远古时代(前221年以前)
    秦统一六国以前,《史记》载:“此皆巴蜀本南外蛮夷地”,县境为其一隅。
    秦朝(前221~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其势力已达县境。
    西汉(前206~25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记》载“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南广县,驻地在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县境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地。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益州刺史部为庸部,改犍为郡为西顺郡。县境属庸部西顺郡南广县地。
    东汉(25~220年)
    公元23年,淮阳王刘玄光复汉业。蜀地为公孙述割据,将庸部还名益州,西顺郡复名犍为郡,县境仍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地。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益州入东汉版图。
    献帝建安十九年(215),刘备进军成都。益州牧刘璋降,刘备自称益州牧。
    汉建安二十年(216),改犍为郡辖地为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郡领 “朱提、汉阳、南昌、堂螂、南广”五县,县境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地。
    三国蜀汉(221~263年)
    公元221年4月,刘备于成都建立汉国,史称蜀汉。分益州为二十一郡,朱提郡仍置,领县亦有南广,县境隶属与前无异。
    蜀汉延熙年间(238~258)于南广县立南广郡,县境便归益州南广郡南广县。不久废郡存县,县境仍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地。
    公元263年,魏灭蜀汉,县境隶属依旧。
    西晋(265~317年)
    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建立晋朝。
    晋武帝泰始七年(271),以益州地广,合南中四郡(建宁、云南、古兴、永昌)置宁州(今云南曲靖),并分朱提置南广,县境即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地。
    太康五年(284)撤销宁州,县境仍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地。
    惠帝太安二年(302),恢复宁州建制,县境又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地。
    公元304年,李雄于成都称帝,建立成汉政权,成汉于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置南广郡属宁州,县境又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地。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五月,废南广郡,县境又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地。
    东晋(317~420年)
    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复南广郡,县境仍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地。
    晋元帝永昌(322~323)年间,南广又为宁州朱提郡属县。
    晋成帝咸康(335~343)年间,李雄定宁州,建成汉,又置南广郡,县境仍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地。
    穆帝时(345~347)安西将军桓温平蜀,成汉灭亡,南广县地属东晋。
    南朝宋(420~479年)
    公元420年,刘宋代替东晋统一中国南方后,县境仍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地。
    南齐(479~502年)
    公元479年,萧齐王朝继刘宋王朝统治宁州,南广郡虽置,但有名无民,土地已荒芜。
    南梁(502~547年)
    萧梁王朝代替齐王朝后,公元514年北魏伐益州,宁州为北魏短期控制,后被彝族爨趱大姓占据。从西晋后,宁州长期陷于战乱的局面,南广、朱提均已荒芜。
    西魏(535~556年)
    西魏王朝共21年,据有益、宁二州不过5年,南广郡仍荒废。
    北周(557~581年)
    北周统治益州期间,曾遥授爨瓒为宁州刺史之职。由于爨瓒之子爨震不入贡赋,南广郡仍荒废。
    隋朝(581~618年)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全国逐渐归于统一。
    公元597年,隋讨平爨氏后,于南广郡旧地置协州(治今彝良县),今县境属协州。大业初废协州入开边县(治今云南省盐津县滩头),之后仍又荒废。
    唐朝(618~907年)唐初,县境属戎州僰道县,旋置筠州,领盐水、筠山、罗余、临居、澄澜、临昆、唐川、寻源8县;又置连州,领当为、都宁、逻游、罗龙、加平、清坎6县。筠、连、定均为羁縻州而归附唐王朝,属剑南道(今成都市)戎州都督府(治今宜宾市翠屏区)。
    唐天宝元年(742)改戎州为南溪郡。依旧都督领羁縻州三十六州,县境在内。
    天宝七年(748),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被南诏打败,羁縻筠州、连州等地被南诏占领。
    德宗贞元四年(788),南诏归附,县境各州县仍属戎州羁縻。
    贞元十年(794)后,南诏又反,县境一带与唐常有战争,所置州县兴废无常。
    五代(907~960年)
    前蜀王建(907~925)和后蜀孟知祥(934~965)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过国家政权,筠地各州县建制与唐无变化。
    北宋(960~1127年)
    宋咸平四年(1001)将蜀地分为益、利、夔、梓四路,县境各羁縻州属梓州路(治潼州府,今三台县)戎州。
    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为叙府。
    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至北宋末。羁縻筠州、连州均属潼川府路(原梓州路)叙州府(原戎州)所辖。
    北宋(1127~1279年)
    南宋政区建制与北宋无变化,仍置羁縻筠、连二州,治地、隶属无改。
    元朝(1206~1368年)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于1279年灭南宋。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于今县境内合原筠州、连州而置筠连州,并领腾川县(治今筠连镇),隶永宁路,不久省县入州。
    至元十六年(1279),筠连州直隶叙州府。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于成都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筠连州属永宁路(治今叙永县)辖。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1),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历时11年,期间筠连州治隶属依旧。
    明朝(1368~1644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明洪武四年(1371)灭大夏,同年改筠连州为筠连县,治今筠连镇,改设流官,隶叙州路。
    明洪武六年(1373)叙州路改为叙州府,筠连县隶属于叙州府。
    明洪武十年(1377)降高州为高县,将筠连县、珙县并入高县。
    明洪武十三年(1380)又复置筠连县、珙县,直隶叙州府。
    明正德十三年(1518)复置高州,仍领筠、珙二县。筠连县治所驻今筠连镇。
    清朝(1644~1911年)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并定都北京。
    清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筠连纳入清朝统治,筠连县入叙州府。后,筠连县置定川        、海银、禄南、木浪4个乡。县治所驻今筠连镇,辖4个乡35个牌。
    清雍正六年(1728),对川、滇、黔三省边界进行较大调整,将镇雄、乌蒙、东川三府划归云南省,将县属大、小楠木二园划归云南省镇雄州。县治所驻今筠连镇,辖4个乡35个牌。
    清嘉庆七年(1802),清朝在府、州、厅之上增设道,筠连县属四川省川南永宁道(治泸州)叙州府(治今宜宾市翠屏区)。县治所驻今筠连镇,辖4个乡35个牌。
    清同治年间(1861~1874),行政区划调整,定川乡析出龙塘沟、孔雀寺,禄南乡析出双河场、德胜坝、得用坝、屯乡坝置安乡;定川乡改名为川乡,海银乡改名为银乡,禄南乡改名为南乡,木浪乡改名为木乡。县治所驻今筠连镇,辖5个乡35个牌。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永宁道为下川南道筠连县即属四川省下川南道叙州府。县治所驻今筠连镇,辖5个乡35个牌。
    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五日,四川保路风潮兴起;十月十日,湖北武昌发生新军起义,史称辛亥革命。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县内人士改团练为国民军,宣布筠连县独立。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筠连直属四川省叙州府。筠连县辖川乡、银乡、南乡、木乡、安乡5个乡,乡辖35个牌,县治所驻今筠连镇。
    民国2年(1913),撤府立道,筠连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治泸州)。筠连县辖川乡、银乡、南乡、木乡、安乡5个乡,县治所驻今筠连镇。
    民国3年(1914),改下川南道为永宁道(治泸州),筠连县属四川省永宁道。筠连县辖川乡、银乡、南乡、木乡、安乡5个乡,乡辖35个牌,县治所驻今筠连镇。之后为军阀割据,防区制逐渐形成。
    民国8年(1919),改筠连市场(又称筠连场)为筠连城,始称筠连县城。筠连县辖川乡、银乡、南乡、木乡、安乡5个乡,乡辖35个牌,县治所驻今筠连镇。
    民国10年(1921),筠连县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建区,区下置团。撤川乡置城区,撤银乡置东区、北区,撤南乡置南一区、南二区;撤木乡置西一区,撤安乡置西二区。塘坝场改名为丰乐场,海银场改名为海瀛场,平安铺改名为平安堡,孔雀寺改名为孔雀场。原川乡古楼坝划入南一区,晏家坪划入南二区,木冲划入西二区。原安乡孔雀寺划入西一区。南二区新置卜好龙。筠连县治所驻筠连县城,辖城区、东区、南一区、南二区、西一区、西二区、北区共7个区33个团。
    民国16年(1927),筠连改城区为县行政区,县治所驻筠连县城,辖行政区、东区、南一区、南二区、西一区、西二区、北区共7个区33个团。
    民国18年(1929),撤道,筠连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21年(1932),筠连县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行政区置第一镇,撤东区、北区合置第二镇,撤南一区、南二区合置第三镇,撤西一区、西二区合置第四镇。撤团置闾(保)。筠连县隶属于四川省,治所驻筠连县城,辖第一镇、第二镇、第三镇、第四镇共4个镇33个闾(保)。
    民国24年(1935)冬,四川省行政区划调整设18个行政督察区,筠连县属四川省第六督察区(治今宜宾市翠屏区)。设区撤镇,区辖联保,联保下置保,保下置甲,10户为甲,10甲为保。“大落瓦”改名为“小落瓦”。县城置中城联保,下墩坝置下墩联保,海瀛场置海瀛联保,巡司场置巡司联保,小落瓦置大落联保,丰乐场置丰乐联保,双河场置双河联保。“闾、保”统一改称“保”。筠连县治所驻中城联保,辖一区(中城、下墩、海瀛3个联保)、二区(巡司、大落2个联保)、三区(丰乐、双河2个联保)3个区7个联保112个保1133个甲。
    民国28年(1939)11月,筠连县行政区划调整,撤区。筠连县治所驻中城镇,辖7个联保112个保1133个甲。
    民国29年(1940)上季,推行新县制,改联保置乡镇,乡镇下置保。撤中城联保置中城镇,撤海瀛联保置海瀛镇,撤巡司联保置巡司镇,撤双河联保置双河镇,撤丰乐联保置塘坝镇,撤下墩联保置下墩乡,撤大落联保置大乐乡。大落改名为大乐,小落瓦改名为小乐瓦。筠连县治所驻中城镇,辖5个镇2个乡132个保。
    民国29年(1940)下季,筠连县行政区划调整。改海瀛镇为海瀛乡,巡司镇为巡司乡,双河镇为双河乡,塘坝镇为塘坝乡。筠连县治所驻中城镇,辖中城镇和海瀛乡、巡司乡、双河乡、塘坝乡、下墩乡、大乐乡共1个镇6个乡132个保。
    民国31年(1942),行政区划调整,新增置2个乡。双河乡析出
    龙塘沟11个保置龙塘乡,塘坝乡析出一部辖区置廉溪乡。塘坝乡改名为丰乐乡。筠连县辖中城镇和海瀛乡、巡司乡、双河乡、丰乐乡、下墩乡、大乐乡、龙塘乡、廉溪乡共1个镇8个乡132个保。筠连县治所驻中城镇。
    民国34年(1945)初,高县辖3个区31个乡1个镇311个保。第三区治所驻沐爱场,辖沐爱、武德、腾达、大同、礼义、维新、乐义、民治、正州、复兴、棉堡、高石、吉祥、沙坝共14个乡。4月,经国民党行政院批准,高县分设沐爱设治局,辖14乡(高县志1990版称14乡,筠连县志2005版称1镇13乡)。6月,撤第三区置沐爱设治局,隶属于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同时划沐爱场街道置博爱镇。沐爱设治局治所驻沐爱场,辖博爱镇和沐爱、武德、腾达、大同、礼义、维新、乐义、民治、正州、复兴、棉堡、高石、吉祥、沙坝共14个乡。博爱镇治所驻沐爱场,辖沐爱场街道(沐爱场保非农村部分)。沐爱乡治所驻沐爱场,辖沐爱场等23个保。
    民国37年(1948)6月,撤沐爱设治局,成立沐爱县,设治局长改称县长。县政府驻沐爱场,辖博爱镇和沐爱、武德、腾达、大同、礼义、维新、乐义、民治、正州、复兴、棉堡、高石、吉祥、沙坝14个乡。博爱镇和14个乡隶属、治所驻地、辖区依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筠连临近解放。11月,县长钟家荣外逃,沐爱地方人士为求自保,成立沐爱县解放委员会,推举何著勋任“沐爱代理县长”,负责维持社会治安、保护仓库、档案,阻止国民党残军入境等工作。
    1950年1月8日,高县人民政府成立,接管民国沐爱县政府设置之乡保,保甲制度未变。博爱镇和沐爱、武德、腾达、大同、礼义、维新、乐义、民治、正州、复兴、棉堡、高石、吉祥、沙坝1镇14乡由高县人民政府暂管,乡镇公所驻地、辖区依旧。
    1950年1月10日,筠连县人民政府成立。13日,县人民政府接收城市工作,历时6天结束。24日接收各乡镇,28日结束。复置3个区,乡镇保甲依旧。海瀛乡改名为海银乡。筠连县辖第一区(中城镇、海银、下墩、廉溪1镇3乡)、第二区(巡司、大乐2乡)、第三区(双河、龙塘、丰乐3乡)共3个区1个镇8个乡132个保。筠连县人民政府驻今筠连县城。
    1950年2月3日,宜宾督察专员公署以宜秘字第23号令,高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沐爱县行政区,同时解散沐爱县解放委员会,原沐爱县所辖1镇14乡归高县管辖。
        1950年10月,筠连县实行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制度,建乡镇人
    民政府,设街道办和村。撤下墩乡分置莲花、白荆、水茨3个乡。析中城镇置古楼乡,析海银乡置顶阳乡,析双河乡置德胜乡。巡司乡改名为中心乡,析出一部辖区置温泉、七星2个乡。大乐乡改名为小乐乡,析出一部辖区置小寨、平安2个乡。丰乐乡改名为塘坝乡,析出蒋家坝、龙川溪、凤牌、帅家村、大水沟、孔雀场、小沟头等地和龙塘乡析出鹿井沟、昌水岩等地置孔雀乡,孔雀乡置7个村。小乐瓦与鱼池属同一地域,故统一使用“鱼池”地名。筠连县辖第一区(中城镇、海银、顶阳、莲花、白荆、水茨、古楼、廉溪1镇7乡)、第二区(中心、温泉、七星、小乐、小寨、平安6乡)、第三区(双河、德胜、龙塘、孔雀、塘坝5乡)共3个区1个镇18个乡15个街道办117个村。筠连县人民政府驻筠连县城。
    1950年12月,高县实行民主建政,高县人民政府废除保甲制度,建区、乡镇人民政府,改保置村。区人民政府改设区公所,区公所属县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同时,行政区划调整,高县辖6个区1个镇47个乡368个村。第一区区公所驻高县县城,辖1个镇7个乡64个村;第二区区公所驻罗场,辖6个乡53个村;第三区区公所驻嘉乐场,辖8个乡50个村;第四区区公所驻沐爱场,辖10个乡94个村;第五区区公所驻落木柔场,辖10个乡64个村;第六区区公所驻莫久沙场,辖6个乡43个村。第四区辖沐爱、新华、维新、腾达、大同、礼义、武德、乐义、金銮、沐义10个乡。第五区辖民主、政治、建设、平等、自由、解放、巩固、团结、联合、和平10个乡。
    1951年3月,国务院内务部以内民宗第36号批准沐爱县并入高县。
    1952年7月,高县行政区划调整,第四区、第五区分置第四区、第五区、第七区3个区,撤沐爱乡置沐爱镇、中心乡,撤腾达乡置腾达镇。第四区区公所驻沐爱场,辖沐爱镇、腾达镇2个镇和中心、新华、维新、大同、礼义、武德、乐义7个乡。第五区区公所驻落木柔场,辖民主、政治、金銮、沐义、建设、平等、自由、解放8个乡。第七区区公所驻蒿坝场,辖巩固、团结、联合、和平4个乡。高县第一、二、三、六4个区在今高县境域,本书从略。
    1953年1月,廉溪乡析出龙怀坝、白鹤寨(含普高)、顺河(含
    木冲)和古楼乡析出中和栈(含大梁子)置木冲乡;平安乡析出孽龙坝、滥泥坡、晏家坪、消水置民族乡;龙塘乡析出卜好龙、大溪(水头溪)、后溪置胜利乡。筠连县辖第一区(中城镇、海银、顶阳、莲花、白荆、水茨、古楼、廉溪、木冲1镇8乡)、第二区(中心、温泉、七星、小乐、小寨、平安、民族7乡)、第三区(双河、德胜、龙塘、孔雀、塘坝、胜利6乡)共3个区1个镇21个乡15个街道办117个村。筠连县人民政府驻筠连县城。
    1953年8月5日,行政区划调整,高县第四区(区公所驻沐爱场)、第五区(区公所驻落木柔场)、第七区(区公所驻蒿坝场)3个区1个镇20个乡6个街道办156个村1242个组88868人划入筠连县。高县第四区、第五区、第七区调整为筠连县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武德乡德面村划入七星乡,七星乡平安堡村划入武德乡。七星乡滥坝村划入武德乡并入冒鼓天村。筠连县辖第一区(中城镇、海银、顶阳、莲花、白荆、水茨、古楼、廉溪、木冲1镇8乡)、第二区(中心、温泉、七星、小乐、小寨、平安、民族7乡)、第三区(双河、德胜、龙塘、孔雀、塘坝、胜利6乡)、第四区(沐爱镇、中心、新华、维新、腾达、大同、礼义、武德、乐义1镇8乡)、第五区(民主、政治、金銮、沐义、建设、平等、自由、解放8乡)、第六区(巩固、团结、联合、和平4乡)共6个区2个镇41个乡17个街道办272个村。筠连县人民政府驻筠连县城。
    1954年6月,行政区划调整,新增置2个乡。第三区孔雀乡析出蒋家坝、龙川溪、小沟头、帅家村置帅龙乡。第四区维新乡析出菜子坪(堡安寺即蒲草堂)、安全(白鹤凼)、公坪(韦家山)和乐义乡析出双溪、宝圣、联合置共和乡。第二区平安、民族2乡划入第六区,第四区大同乡划入第一区,第四区武德乡划入第二区,第五区金銮、沐义2乡划入第四区,第六区团结、联合2乡划入第五区。第二区中心乡改名为巡司乡。中城镇改名为城关镇,将15个街道办调整为9个街道居委会。武德乡析冒鼓天村增置滥坝村。筠连县辖第一区(城关镇、海银、顶阳、莲花、白荆、水茨、古楼、廉溪、大同、木冲1镇9乡)、第二区(巡司、武德、温泉、七星、小乐、小寨6乡)、第三区(双河、德胜、龙塘、孔雀、帅龙、塘坝、胜利7乡)、第四区(沐爱镇、中心、新华、维新、腾达、礼义、共和、乐义、金銮、沐义1镇9乡)、第五区(民主、政治、团结、联合、建设、平等、自由、解放8乡)、第六区(巩固、平安、民族、和平4乡)共6个区2个镇43个乡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73个村。
    1955年3月,调整政区。撤第六区,将和平乡划入第五区;巩
    固、民族、平安3乡划入第二区。第四区撤新华乡和沐爱镇入中心乡。第五区撤平等乡入政治乡。筠连县辖5个区1个镇41个乡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73个村。第一区区公所驻胜利街,辖城关镇、海银乡、顶阳乡、莲花乡、白荆乡、水茨乡、古楼乡、廉溪乡、大同乡、木冲乡;第二区区公所驻巡司场,辖巡司乡、武德乡、温泉乡、七星乡、小乐乡、小寨乡、巩固乡、平安乡、民族乡;第三区区公所驻双河场,辖双河乡、德胜乡、龙塘乡、孔雀乡、帅龙乡、塘坝乡、胜利乡;第四区区公所驻沐爱场,辖中心乡、维新乡、腾达乡、礼义乡、共和乡、乐义乡、金銮乡、沐义乡;第五区区公所驻落木柔场,辖民主乡、政治乡、团结乡、联合乡、建设乡、自由乡、解放乡、和平乡。
    1956年2月,已建初级社的村改为高级社,未建初级社的村直接建立高级社。改小乐乡为大乐乡。撤第一、二区,将第一区所辖的海银乡、顶阳乡、莲花乡、白荆乡、水茨乡、古楼乡、廉溪乡、大同乡、木冲乡和第二区所辖的巡司乡、武德乡、温泉乡、七星乡、大乐乡、小寨乡、巩固乡、平安乡、民族乡共18个乡调整为海银乡、莲花乡、大地乡、古楼乡、廉溪乡、巡司乡、武德乡、大乐乡、巩固乡共9个乡,与城关镇直属县辖。撤顶阳乡入海银乡,撤白荆乡入莲花乡,撤木冲乡入廉溪乡,撤温泉乡、七星乡入巡司乡,撤小寨乡入武德、大乐乡,撤平安乡、民族乡入巩固乡,撤水茨乡、大同乡置大地乡,对全县部分村进行撤并分设调整。改第三区为双河区、第四区为沐爱区、第五区为落木柔区。将双河区所辖的双河乡、德胜乡、龙塘乡、孔雀乡、帅龙乡、塘坝乡、胜利乡共7个乡调整为双河乡、孔雀乡、塘坝乡、龙镇乡共4个乡,撤德胜乡入双河乡,撤帅龙乡入孔雀乡,撤胜利乡、龙塘乡置龙镇乡;沐爱区所辖的中心乡、维新乡、腾达乡、礼义乡、共和乡、乐义乡、金銮乡、沐义乡共8个乡调整为中心乡、维新乡、腾达乡、礼义乡、乐义乡、金銮乡、沐义乡共7个乡,撤共和乡入维新乡、乐义乡;落木柔区所辖的民主乡、政治乡、团结乡、联合乡、建设乡、自由乡、解放乡、和平乡共8个乡没有变动。全县置3个区1个镇28个乡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48个高级社。
    1958年10月1日,撤乡建立政社合一的公社,设立公社管理委员会。高级社改为大队,大队上设管理区下设作业组,管理区管辖数量不等的若干个大队,大队下设若干个作业组。形成公社管理管理区,管理区管理大队,大队管理作业组的管理体系。县直辖的9个乡撤海银、大地、莲花、古楼、廉溪5个乡置红旗公社,其余4个乡改为公社,名称未变,共5个公社仍直属县辖。区辖19个乡均改为公社。筠连县直辖城关镇、红旗公社、巡司公社、武德公社、大乐公社、巩固公社和双河区、沐爱区、落木柔区。双河区辖双河、龙镇、孔雀、塘坝4个公社。沐爱区辖中心、维新、腾达、礼义、乐义、金銮、沐义7个公社。落木柔区辖民主、政治、团结、联合、建设、自由、解放、和平8个公社。全县置3个区1个镇24个公社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48个大队。
    1960年4月,调整政区。撤红旗公社,复按原乡分置5个公社。改城关镇为景阳公社,并划出城边3个农业组归莲花公社置新生大队,即蔬菜大队。筠连县辖景阳公社、海银公社、大地公社、莲花公社、古楼公社、廉溪公社、巡司公社、武德公社、大乐公社、巩固公社和双河区、沐爱区、落木柔区。双河区辖双河、龙镇、孔雀、塘坝4个公社。沐爱区辖中心、维新、腾达、礼义、乐义、金銮、沐义7个公社。落木柔区辖民主、政治、团结、联合、建设、自由、解放、和平8个公社。全县置3个区29个公社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49个大队。
        196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恢复原第一区名景阳区、第二区
    名巡司区。巡司区复置平安公社,双河区复置德胜公社。消水大队改名为三科庄大队。武德公社撤民主大队入团结大队。龙镇公社大兴大队划入德胜公社。巩固公社三科庄大队析出一部入水龙大队。平安公社增置高原、金坷大队。德胜公社增置小河、新田、柏胜大队。撤管理区,改作业组为生产队。筠连县辖景阳区(景阳、海银、大地、莲花、古楼、廉溪6个公社)、巡司区(巡司、武德、大乐、巩固、平安5个公社)、双河区(双河、龙镇、孔雀、塘坝、德胜4个公社)、沐爱区(中心、维新、腾达、礼义、乐义、金銮、沐义7个公社)、落木柔区(民主、政治、团结、联合、建设、自由、解放、和平8个公社)5个区。全县置5个区31个公社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53个生产在队。
    1962年,改景阳公社为城关镇,隶属于景阳区。三科庄大队改名为中山大队。全县置5个区1个镇30个公社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53个大队。
    1963年,城关镇人民政府驻地由胜利街迁驻府后街。
    1965年,莲花公社撤新生大队入高农大队。全县置5个区1
    个镇30个公社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52个大队。
    1966年,大乐公社小寨大队划入武德公社。维新人民
    公社撤合理大队入菜坪大队。全县置5个区1个镇30个公社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51个大队。
    1968年,区公所、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革命委员会,农村大队、城镇街道办设革命领导组。刮地名红风,城关镇街道改名:府后街改名为红卫街,和平街改名为反修街,民主街改名为反帝街,自由街改名为团结街。莲花公社高农大队改名为红权大队,景阳大队合莲花大队置红卫大队。古楼公社太平大队改名为红旗大队。海银公社金鱼大队改名为金凤大队。腾达公社栗坪大队改名为胜利大队,陆泉大队改名为泉水大队,丝栗大队改名为政治大队,凤凰大队改名为红旗大队,王合大队改名为东风大队,潮水大队改名为建设大队。大乐公社鱼池区域置红旗大队,石泉大队改名为政治大队,新顺大队改名为联合大队,丝栗大队改名为胜利大队。全县辖5个区1个镇30个公社9个街道居委会2个街道办251个大队。
    1973年,沐爱区腾达公社划入景阳区。腾达公社泉水
    改名为陆泉,红旗改名为凤凰。
    1979年,新增置8个大队,撤1个大队。新增置1个街道居委会4个街道办。城关镇第八街道居委会析出建设街(即新街)置第十街道居委会,腾达公社街村大队改置街道办,巡司公社街村大队改置街道办,民主公社街村大队改置街道办,政治公社增设街道办。武德公社团结大队析出一部置民主大队;巩固公社水龙大队析出一部置水坪大队;双河公社两河大队析出一部置大山大队;中心公社沿河大队析出一部置骑龙大队;解放公社农会大队析出一部置迎风大队,中坪大队析出一部置槐树大队、五河大队;乐义公社黄金大队析出一部置白云大队,撤胜利大队入保圣大队。全县置5个区1个镇30个公社10个街道居委会6个街道办255个大队。
        1981年,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区公所,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
    管理委员会,大队、街道办革命领导组改称领导小组。同年7月开展地名普查,对宜宾地区内重名的区、公社、镇,县内重名的大队报省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及县人民政府批准,予以改名。双河区改名为双泉区;城关镇改名为筠连镇,莲花公社改名为景阳公社,巩固公社改名为蒿坝公社,双河公社改名为双腾公社,德胜公社改名为云胜公社,中心公社改名为沐爱公社,团结公社改名为团林公社,建设公社改名为高坎公社,和平公社改名为高坪公社;海银公社顶丰大队改名为顶峰大队,大地公社大地大队改名为冒水大队、红星大队改名为向阳大队、中心大队改名为小溪大队,古楼公社新田大队改名为石门大队、红旗大队改名为普高大队,廉溪公社金星大队改名为垫泥大队、白合大队改名为白鹤大队,腾达公社胜利大队改名为梨坪大队、红星大队改名为新合大队、团结大队改名为龙井大队、政治大队改名为丝栗大队、东风大队改名为王合大队、红旗大队改名为官井大队,巡司公社上游大队改名为上油大队、红旗大队改名为德面大队、犀牛大队改名为西牛大队,武德公社巩固大队改名为童家大队、九华大队改名为水潦大队、胜利大队改名为半坡大队、团结大队改名为冒鼓大队,大乐公社红旗大队改名为渔池大队、政治大队改名为石泉大队、联合大队改名为新顺大队,蒿坝公社高峰大队改名为蒿坝大队,双腾公社酸草大队改名为酸枣大队,龙镇公社五丰大队改名为龙塘大队,塘坝公社和平大队改名为柑子大队、兴隆大队改名为新农大队、坪阳大队改名为平阳大队,云胜公社小河大队改名为桐榜大队,沐爱公社新民大队改名为石林大队、窑坝大队改名为尧坝大队、南坪大队改名为兰坪大队、卷坪大队改名为棬坪大队,维新公社团结大队改名为落箭大队、民主大队改名为清泉大队、和平大队改名为自由大队,礼义公社胜利大队改名为荷花大队,乐义公社白花大队改名为花园大队、团结大队改名为河坝大队、民主大队改名为沙地大队、和平大队改名为陶坪大队,沐义公社新田大队改名为东荣大队、团结大队改名为山坝大队、光明大队改名为顺阳大队、民主大队改名为周坪大队、百花大队改名为西林大队,民主公社东升大队改名为两江大队、民主大队改名为寨子大队、六井大队改名为顺景大队,政治公社白果大队改名为金竹大队、天堂大队改名为石岗大队、尖峰大队改名为尖丰大队、金坪大队改名为金中大队、百花大队改名为水泉大队,团林公社杉心大队改名为杉新大队、胜利大队改名为大埂大队、兴隆大队改名为新阳大队,高坎公社骑龙大队改名为顺河大队,自由公社中心大队改名为春井大队,解放公社中坪大队改名为大榜大队、槐树大队改名为槐坪大队、上游大队改名为石龙大队、红旗大队改名为马蹄大队,高坪公社跃进大队改名为槐树大队、上游大队改名为麻园大队。筠连县编印《四川省筠连县地名录》,要求今后单位和个人在使用筠连县地名时,一律以该地名录为准。筠连县辖景阳区(筠连镇和海银、大地、景阳、古楼、廉溪、腾达6个公社)、巡司区(巡司、武德、大乐、蒿坝、平安5个公社)、双泉区(双腾、龙镇、孔雀、塘坝、云胜5个公社)、沐爱区(沐爱、维新、礼义、乐义、金銮、沐义6个公社)、落木柔区(民主、政治、团林、联合、高坎、自由、解放、高坪8个公社)5个区。全县置5个区1个镇30个公社10个街道居委会6个街道办255个大队。
    1984年2月,撤公社置乡镇,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同时成
    立团林、联合、高坪3个苗族乡。改大队为村,设立村民委员会,改生产队为村民组,生产队长改称组长。筠连镇10个街道居委会调整置13个居委会,改第一街道居委会为新华街居委会,分第二街道居委会为幸福街、自由街2个居委会,改第三街道居委会为和平街居委会,改第四街道居委会为小西街街居委会,改第五街道居委会为小南街居委会,改第六街道居委会为民主巷居委会,分第七街道居委会为中华街、小东街2个居委会,改第八街道居委会为人民街居委会,分第九街道居委会为胜利街、小北街2个居委会,改第十街道居委会为府后街居委会。巡司乡街道居委会分设第一、第二2个居委会。腾达乡街道办改置街道居委会。蒿坝乡增置街道居委会。双腾乡增置街道居委会。沐爱乡2个街道办改置2个街道居委会。民主乡街道办分置落木柔上街、落木柔下街2个居委会。政治乡街道办改置街道居委会。全县置5个区1个镇30个乡23个居委会255个村1634个村民组。
        1992年10月,撤区并乡建镇,保留团林、联合、高坪3个苗族
    乡。撤景阳、巡司、双泉、沐爱、落木柔5个区公所。撤景阳、海银、古楼、廉溪4个乡入筠连镇,设街道、景阳、海银、古楼、廉溪5个办事处;撤腾达、大地2个乡置腾达镇,设大地办事处;撤巡司、礼义2个乡置巡司镇,设礼义办事处;撤蒿坝、平安2个乡置蒿坝镇,设平安办事处;撤双腾、云胜2个乡置双腾镇,设云胜办事处;撤沐爱、金銮2个乡置沐爱镇,设金銮办事处;撤维新、沐义2个乡置维新镇,设沐义办事处;撤民主、自由2个乡置落木柔镇,设自由办事处;撤政治乡置镇舟镇。撤区并乡建镇后,全部乡镇均由股所级升格为乡科级。全县置筠连、巡司、腾达、蒿坝、双腾、沐爱、维新、镇舟、落木柔9个镇和武德、大乐、塘坝、龙镇、孔雀、乐义、高坎、解放、团林、联合、高坪11个乡。筠连镇增设龙潭、定水路、筠州南路3个居委会,巡司镇增设第三居委会,沐爱镇一街和二街居委会合置街道居委会。全县置11个乡9个镇12个办事处26个居委会255个村。
    1999年6月,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武德乡设龙池居委会。全县置11个乡9个镇12个办事处27个居委会255个村。
    2001年4月,撤办事处,街道、景阳、海银、古楼、廉溪、大地、礼义、平安、云胜、金銮、沐义、自由12个办事处消失。全县置11个乡9个镇27个居委会255个村。
    2001年11月19日,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筠连镇16个
    街道居委会,建5个城镇社区。筠连镇撤小西街居委会、定水路居委会置河西社区,撤小南街居委会、筠州南路居委会置城南社区,撤胜利街居委会、府后街居委会、小北街居委会置玉壶社区,撤幸福街居委会、和平街居委会、民主巷居委会、自由街居委会置中城社区,撤新华街居委会、中华街居委会、人民街居委会、小东街居委会置景阳社区。全县置11个乡9个镇5个城镇社区11个居委会255个村。
    2003年12月7日,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撤乡镇街道居委会建立城镇社区。巡司镇撤街道一、二、三居委会置光明、七星2个社区,腾达镇撤街道居委会置平寨社区,蒿坝镇撤街道居委会置蒿坝社区,双腾镇撤街道居委会置黄桷树社区,沐爱镇撤一街、二街居委会置荷花社区,镇舟镇撤街道居委会置兴徙社区,落木柔镇撤街道居委会置民主社区,武德乡撤龙池居委会置龙华社区。落木柔镇东红村均田组合余坪组置均余组。全县置11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255个村1634个村民组。
        2004年9月30日、10月12日,经筠连县人民政府两次批准,
    镇舟镇进行村组建置调整,原19个农业行政村调整为7个农业行政
    村、88个村民组调整为30个村民组。调整的情况分别为:云岭村辖
    原云岭村和金竹村所属自然区域,政兴村辖原政兴村、水洋村和金鸡
    村金鸡组、金前组所属自然区域,前进村辖原前进村、政权村、石笋
    村、石花村和金鸡村黄桷组所属自然区域,尖峰村辖原尖峰村、九龙
    村、兰坝村所属自然区域,景阳村辖原石岗村、水泉村、跃进村和景
    阳村长岭组、高田组、景阳组所属自然区域,金中村辖原金中村、金
    沙村和景阳村桂花组、龙井组、高兴组所属自然区域,马家村辖原马
    家村自然区域。全县置11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243个村。
    2006年7月,撤落木柔镇、解放乡置大雪山镇;撤大乐乡入武
    德乡。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筠连镇撤销白鹤村村民委员会,设立白鹤社区村民委员会。全县置9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1个农村社区242个村。9个乡是武德乡、塘坝乡、龙镇乡、孔雀乡、乐义乡、高坎乡、团林苗族乡、联合苗族乡、高坪苗族乡。9个镇是筠连镇、腾达镇、巡司镇、蒿坝镇、双腾镇、沐爱镇、维新镇、镇舟镇、大雪山镇。筠连县人民政府驻筠连县城。
    2009年,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3个村民委员会,设立3个社区村民委员会。腾达镇撤销冒水村村民委员会,设立冒水社区村民委员会;大雪山镇撤销五河村村民委员会,设立五河社区村民委员会;武德乡撤销鱼池村村民委员会,建立鱼池社区村民委员会。全县置9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4个农村社区239个村1576个村民组。
    2010年,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筠连镇撤销莲花村村民委员会,设立莲花社区村民委员会。全县置9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5个农村社区238个村。
    2011年,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4个村民委员会,设立4个社区村民委员会。7月7日,巡司镇撤销新街村村民委员会,设立新街社区村民委员会。10月12日,筠连镇撤销联络村村民委员会,设立联络社区村民委员会;巡司镇撤销盐井村村民委员会,设立盐井社区村民委员会;塘坝乡撤销木映村村民委员会,设立木映社区村民委员会。全县置9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9个农村社区234个村。
    2012年11月11日,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3个村民委员会,设立3个社区村民委员会。筠连镇撤销水塘村村民委员会,设立水塘社区村民委员会;双腾镇撤销走马村村民委员会,设立走马社区村民委员会;塘坝乡撤销川丰村村民委员会,设立川丰社区村民委员会。全县置9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12个农村社区231个村。
    2013年7月12日,经筠连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3个村民委员会,设立3个社区村民委员会。筠连镇撤销垫泥村村民委员会,设立垫泥社区村民委员会;沐爱镇撤销棬坪村村民委员会,设立棬坪社区村民委员会;塘坝乡撤销幸福村村民委员会,设立幸福社区村民委员会。全县置9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15个农村社区228个村。
    2013年末,筠连县行政区划为9个乡9个镇14个城镇社区15个农村社区228个村1576个村民组。9个乡是武德乡、塘坝乡、龙镇乡、孔雀乡、乐义乡、高坎乡、团林苗族乡、联合苗族乡、高坪苗族乡。9个镇是筠连镇、腾达镇、巡司镇、蒿坝镇、双腾镇、沐爱镇、维新镇、镇舟镇、大雪山镇。14个城镇社区是筠连镇河西社区、中城社区、城南社区、景阳社区、玉壶社区,腾达镇平寨社区,巡司镇光明社区、七星社区,蒿坝镇蒿坝社区,双腾镇黄桷树社区,沐爱镇荷花社区,镇舟镇兴徙社区,大雪山镇民主社区,武德乡龙华社区。15个农村社区是筠连镇白鹤社区、莲花社区、联络社区、水塘社区、垫泥社区,腾达镇冒水社区,巡司镇新街社区、盐井社区,双腾镇走马社区,沐爱镇棬坪社区,大雪山镇五河社区,武德乡鱼池社区,塘坝乡木映社区、川丰社区、幸福社区。228个村1576个村民组(含农村社区所辖的村民组)是筠连镇28个村224个组,腾达镇15个村119个组,巡司镇20个村151个组,蒿坝镇15个村111个组,双腾镇14个村92个组,沐爱镇17个村140个组,维新镇15个村112个组,镇舟镇7个村30个组,大雪山镇21个村89个组,武德乡16个村128个组,塘坝乡4个村45个组,龙镇乡8个村60个组,孔雀乡11个村57个组,乐义乡8个村62个组,高坎乡8个村42个组,团林苗族乡8个村45个组,联合苗族乡8个村35个组,高坪苗族乡5个村34个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