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宜宾的陆路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县或拓宽了要道上的险要地形,或修建关隘,或增修桥梁,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驿站铺递
在清代,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
“铺兵之设,所以传递公文”,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后,清廷在包括叙州府在内的西南边疆地区广泛开辟驿路,设立驿站、兵站和铺递等一系列设施,从而组成一个覆盖各地的驿传网络,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的交通开发事业。
“铺”不尽设于冲要之地,而是遍布冲僻各处,叙州府各县均建有铺。铺递系统虽是以步行走递寻常公文,但铺之为数甚多,而且分布广泛,在叙州府各厅县的铺递,从交通开发的作用上看,铺递系统比之驿站具有更大的普及与开发意义。无论冲僻各处,莫不有铺相通,即使是深山密箐,羊肠小道,亦多有铺之设立,对于交通开发的影响当在驿站之上。
其铺递线路的构成,大抵是以每一厅县的行政衙门所在地为起点,呈四向散射状与周围毗邻州县的铺递线路相联结,再与驿站系统的要道相互贯通,因此组成一个覆盖全叙州府的交通网络。
清代叙州府作为川滇黔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其主要交通路线具有开放性,力图打破封闭和叙州府区域外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云南和四川凉山的交流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交通线还充分利用秦“五尺道”、汉“南夷道”、唐石门道等前人所筑道路进行拓展和延伸。主要交通线依托已在叙州府形成网络的塘汛和铺递,与县道和乡道相交,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建关设隘
清代的叙州府不但疏通道路,还大量建设关隘。
如庆符五尺道上的石门寨,“仅有石穴可通人行,不容车舆,至康熙间知县石如金始凿其道,今则坦途矣。”
而建设关隘,在交通要塞屯兵把守,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另方面也是征收关税的需要。长期以来,这些关隘还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关门、城堞等,蕴含着宜宾先民的智慧和技巧,蕴含丰富的建筑文化。
叙州府关隘不仅数量多,而且设在交通要道上至为重要的地方,系天然险阻之处,往往是商人、旅客必经之地。其中在交通线上处于水陆要冲仅次于县城的次中心地位的有横江镇、宣化镇(宜宾县)、南广镇、怀远镇(庆符)、赵化镇(富顺)、江口镇(高县)、罗星渡(珙县)石角营(屏山)、烟峰城(马边)等。这些地方处于交通要道或军事要隘上,由设置的关隘而发展为城镇,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是商业贸易中心。清政府在这些地方设巡检,严加控制。
堡寨是人口聚居处,如宜宾县的万全寨、庆符的石门寨等皆是有自卫能力的军事据点。
唐、宋、明三代,宜宾县、兴文、珙县、长宁县的关隘是在宜宾地区发生的少数民族战争中留存下来的。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石门、龙腾、泥溪、开边、平寇等11关为戎州防御马湖蛮而修建。长宁县宁远寨、清平寨、梅洞堡、石笋堡等是宋代泸南少数民族战争中设置。珙县罗星渡堡、上罗计堡、下罗计堡、罗星隘、盐水坝、何安国营、黒帽营等为明代改土归流时官军所筑,石头大寨、铜鼓大寨、何家寨、天堂寨等数十个寨子是僰人居住地。明代官军和僰人对峙,双方都戒备森严。兴文县大营关、百二关、酉阳关、虎踞关为明代剿灭都掌蛮时官军驻军处,而内官寨、落豹寨、轮抟大寨、石头大寨等为都掌人据守的核心山寨。这些原有的山寨在清代得到维修和利用,和新建的山寨一起成为交通线上的重要据点。
关楼兴衰
关楼是关隘上修建的防御性建筑。乾隆二十年重建了屏山城东望龙山险隘处的龙关和城西凤凰山凤关,“西南屏障称天险,浪说秦关百二雄”。修复龙关和凤关,有效地拱卫了屏山县城。
高县十三关建于道光二十五年治西黄水口,为“阖邑门户,北锁三川,南通六诏,羊肠一线,商贩肩摩”。筠连县地处川滇交界处,咸丰年间为防范农民军筠连县知县张奋翼在筠连大修关楼,计有咸丰七年建的黑雀关、咸丰八年修的伏虎关、豹隐关、鸣凤关、飞龙关等十余座。
凌云关(2012年7月公布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县东北十五里(华里)莲花坳与高县交界处,筠连习俗“山曲曰坳”,此处“峰峦稠垒,簇簇如莲瓣”。自嘉庆以来县里的热心人就在推动修建关楼的事。到同治十二年知县程熙春方才建成,“銶石作墙,厚一丈九尺,高一丈四尺,两峰相连,长约四丈有奇,上建层楼,排列雉堞,重关扼险,缓急并可资守御,绅民捐助至千有余”。凌云关经周、程县令推动,历经六十余年才由百姓捐资修成。而修关的一个原因却是“接续”筠连文风。清代所修关楼,有关名,关上的建筑物有楼名。“凌云关”是关名,有门额“凌云关”三字,关楼叫“延英楼”,关楼上挂 “延英楼”匾额。
到咸丰末和同治初官府不堪重负,已不能拿出钱来进行关隘建设,遂由民间富户和知名人士人士集资来修关隘。计修筑了真武山寨、景阳山寨、南华宫寨、文昌宫寨、石龙庙寨、天堂寨、尖山子寨、火星山寨、马鞍山寨、筹关楼寨。民间又修筑了更为机动的防御工事碉堡,计有玉清楼、萃英楼、函芬楼、景星楼、砥柱楼、拱辰楼。屏山龙关,关楼称“回澜”,凤关关楼叫“桂阁”。
修桥辟渡
叙州府濒临长江、岷江、金沙江,南广河、淯江、越溪河等在境内流过,山高涧深,河网纵横,溪河须以桥梁为渡,故桥梁和渡口也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光绪《叙州府志》,清代新建 渡口: 宜宾县9个,南溪县3个,长宁县11个,庆符县10个,高县19个,筠连县3个,富顺县16个,屏山县15个,雷波厅8个,马边厅8个、珙县渡口1个。渡口的设置和县境内河流有关,县境内河段长,且水流平稳则渡口较多。
从以上可以看出,清代宜宾的陆路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乾隆、嘉庆、道光朝在叙州府南部各县、厅修建了大量桥梁,部分地方增设了渡口,有效地改善了山区交通。其中在山高流急涧深处还因地制宜地修筑了铁索桥。筠连大塘口是通高县、筠连蒿坝的要道,这里的七星桥是同治十年贡生叶腾瀛等倡修,两岸都是坚硬的石岩,在石岩上凿孔,安装铁链,修成铁索桥,工程量很大。屏山杨村乡洋溪河上铁索桥建在“悬崖千丈的山涧上”,其工程量可想而知。屏山盛产良材巨木,清代在建桥时,用“桥上架梁,梁上竖屋”的方法来保护木制桥梁不被风雨侵蚀,有效地提高了桥的寿命。修桥款也和修关梁款一样为募捐所得。叙州府形成了视踊跃参加修桥补路的公益行为为荣的地域文化风尚,捐资者得到了社会足够的尊重,往往刻石纪念其功德,遂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现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