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2|回复: 1

    [筠州焦点] 康定6.3级地震 网民为何如此“淡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6 0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11月22日16时55分,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截至24日10时,地震造成5人死亡、55人受伤。


          这次地震发生后,网络舆论相较以往“淡定”很多。内容方面,以官方发布和媒体报道的灾情以及救灾信息为主。情绪上,媒体多了专业信息,少了煽情催泪;网友更为理性,基于事实转发关注,更多加油鼓励。无根据的质疑和谣言等乱象减少。


      这样的“淡定”从何而来?
      经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网友在面对大的灾难时,变得更为理性。如《中国青年报》所说,以往,震灾之后,第一时间,网络舆论场呈现的总是一片慌乱:援助与拥堵齐飞,求救共谣言一色。如今,在甄别和传播信息、关注和质疑、参与言说和行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更好的舆论素养。这种进步是不言而喻的。


      震后第一时间出现在各大权威媒体的微博账号上的,是“实拍康定震后一分钟画面”,媒体强调:“从震后一分钟手机拍摄画面显示,市民纷纷上街躲避,建筑物未出现较大破损,交通也没有中断。”透过类似这样的消息,网友关于震情就有了初步判断。


      当然,网友的进步离不开政府网络舆情素养的提升。以往,政府触网不多,经验不足,官方的权威信息发布往往存在缺位。现在,随着“网络舆情应对”概念的不断强化和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普及,官方第一时间发声意识明显改善。


      一名舆情分析师在其微信朋友圈表示:这次四川舆情发布堪称完美。大的层面反应迅速,立即启动应急措施,积极救灾,该做的基本上已经部署。后面只需要发布细节即可。人民网舆情分析师何新田也表示:网络时代的政务舆情应对也在提速。


      在最容易产生信息真空的时间段,政府各部门连珠炮般的信息公开,就铲除了绝大多数谣言的生长土壤。还只有43个粉丝的“共青团康定县委官方微博”,也在11月23日一天连发5条微博:“康定志愿者在行动!”


      此外,舆论的“淡定”相当程度上还是来源于地震应急机制和救援水平的提升。康定地震的疏导、救援水平并不低,消化了很多之前的经验。此次地震等级6.3级,与10月7日的景谷地震、8月3日的鲁甸地震震级相近,但就目前消息看,伤亡人数则要低于前两次地震的同期数字。在《京华时报》看来:救援与转移安置在迅速且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灾后情绪上,“群众并不慌乱”。经历了汶川、玉树、雅安等一系列地震灾难的磨砺,中国社会在灾难面前紧急动员、整合资源、分工配合的能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对此,美联社23日评论说:四川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下方的盆地,2008年5月曾遭受一场7.9级地震打击,造成近9万人死亡。自从那时起,建筑标准明显加强,中国的灾害应急能力也得到提升,配备了更好的设备和训练有素的救援队。


      面对大的突发自然灾害,事后救援是一方面,事前防范和应急演练同样重要。平日里做好充足准备,建立完善应急机制,才会让舆论更加“淡定”。这方面,进步不小,需要做的还很多。如《京华时报》所说:一个社会的紧急动员能力固然重要,但这种“非常态”说到底还是对各领域日常运行的考验,紧急动员的水平也终究要以储备的资源为限,类似校舍加固、训练紧急疏散这种需要久久为功事情,是一种长期建设、日常建设,应早着手、早布局、持之以恒,唯此,防灾抗灾水平才能突破木桶效应,得到真正意义的提升。文/董晓尚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11-26 19:2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经历多了也就麻木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