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20|回复: 0

    [筠州焦点] 仅仅因为这个药,要了宝宝的命,糊涂妈妈们注意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9 09: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宝宝感冒,很多人都有给宝宝冲泡腾片喂服的经历。对不肯吃药的儿童,泡腾片再适用不过了。然而,近日这粒小小的药丸却夺走了一个一岁半幼儿的性命。

    除了泡腾片,喂宝宝吃药还有许多误区,稍不慎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悲剧。小编为大家总结八大险区,为了孩子的安全,一定要看!

    [img]禁止外链[/img]

    一颗夺命泡腾片


    18个月大的小牧浩,如果有记忆,这个世界留给他的最后记忆应该是一粒会冒出很多气泡的美丽小药丸。

    因为这粒小小的药丸,导致小牧浩窒息并最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稍早前,小牧浩因为感冒发烧,在一家省级医院挂吊针。除了输液,医生还配了两盒药,一盒“娃娃宁泡腾片”,药盒上有一张医院贴的服用标签,上面写着“口服”;同时配出的还有一盒“柴黄颗粒”,服用标签上写着“冲服”。
    [img]禁止外链[/img]
    输完液后,坐在输液室里的母亲心疼地看着孩子,“吃药吧,吃完药宝宝就好了。”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由母亲掰开嘴,母亲从标明“口服”的“娃娃宁泡腾片”盒子里拿出一粒直径约6毫米的药丸,塞进宝宝嘴巴,“嘴巴张开,再喝点水下去。”母亲在喂完药后,习惯性地轻轻拍打着孩子。
    [img]禁止外链[/img]
    过了10多秒钟,孩子的手脚突然抖动起来,紧接着开始剧烈地咳嗽,嘴边也慢慢变成了青色。看着儿子表情异常,摇晃他的身体也没有反应,年轻的母亲一下子懵了!“当时就感觉他肯定是噎着了。”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年轻母亲变得十分紧张,手足无措。在一旁的孩子父亲牧华还算清醒,立即抱起孩子喊来医生。用力拍打背部,催吐,很多方法试过后,小牧浩的症状还是没能得到解决。

    而此时,孩子的心跳和呼吸都已经十分微弱,被送进抢救室进行手术。切开气管后,医生终于取出已经化为一摊水的泡腾片残迹。折腾了好几日,但小牧浩还得继续留在监护病房观察。

    原本以为东西取出后,儿子总该脱离危险了。可几日后,仿佛晴天霹雳,医院发出通知:牧浩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孩子意外夭折教训惨痛


    牧华说:“我们以前没有用过这种药,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服用,看医院在上面那么清楚写着‘口服’,而且另一个又标了‘冲服’,肯定相信医院是不会搞错的,哪知道……”牧华哽咽了,再也说不出话。


    药剂师说,一般来讲治疗感冒的泡腾片都是需要放入水中冲服的,很适用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吞服药丸困难的患者。但如果直接放入口中,就需要特别小心了,特别是对小孩子。因为这类药片在化解时需要大量水,而且同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如果孩子在服用时,药片进入喉咙,会将周围的水分都吸收过来,再产生二氧化碳,很容易导致儿童窒息。


    [img]禁止外链[/img]

    这个悲剧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牧浩的父母在给孩子喂药前仔细看了说明书;如果,药房工作人员标明“冲服”而不是“口服”……没有那么多如果,悲剧已经发生。


    18个月的鲜活小生命,就因为一次本不该发生的意外而消失了。

    你真的会用泡腾片吗?


    泡腾片主要由药物与泡腾崩解剂压制而成,当它放入水中后,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泡搅动水体,帮助药物快速分散和溶解。常见的有维生素C泡腾片、维生素E片及阿司匹林、双黄连、板蓝根。
    [img]禁止外链[/img]
    [img]禁止外链[/img]
    [img]禁止外链[/img]
    由于崩解产生的大量泡沫增加了药物与病变部位的直接接触,更好地发挥其疗效作用,所以泡腾片还用于阴道疾病等的防治用药,像洁尔阴、妇炎平泡腾片等。
    [img]禁止外链[/img]
    [img]禁止外链[/img]

    泡腾片的泡法是很有讲究的,正确的用法是:


    先取半杯凉开水或温开水(100~150毫升),将一次用量的药片投入其中,待气泡完全消失后,即药物全部溶化,摇匀后服下。

    服用泡腾片要注意几点:

    ①要现喝现泡,放置过久,溶解于水中的药物会因氧化而失效。

    ②用水不能超过80摄氏度。水温过高会使药物有效成分部分或全部失效。

    ③不能用茶水或饮料泡服,因为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的物质。

    ④儿童要在家长的看护下服用,切莫让儿童自行服用。

    ⑤严禁直接口服或含服。

    ⑥本品保管中密闭不严、受热或受潮,泡服时会出现不溶物、沉淀、絮状物等,不宜再服用。


    [img=0,28]禁止外链[/img]

    喂宝宝吃药的八大险区,你都知道吗?



    是药有三分毒,但宝宝生病不得不吃药,家长大意用药、错误喂药方法,后果可以很严重,所以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以下是给宝宝喂养时常见的8个错误做法,快快自检有否落入喂药误区。


    [img]禁止外链[/img]

    1.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宝宝怕苦,特别是中药难闻的气味总是让宝宝死活不张口。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

    2.给宝宝干吞药片。

    一般吃药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妈妈眼见宝宝水喝下去了,但药片还在嘴里,于是就要宝宝干吞药片。干吞的药片虽然不在嘴巴里面了,但药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

    所以还是喝水用药比较好,如果宝宝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就需要妈妈多花心思教导。确实困难,也可以把药片碾碎小片,有助宝宝吞咽。

    3.欺骗宝宝药物味道就像糖果 。

    妈妈想尽办法让宝宝吃药,通常会哄说药片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甜甜的。

    虽然通常宝宝吃下去以后才知道妈妈是骗人的,但毕竟有些儿童用药确实会迎合孩子口味,添加甜味。但这个善意的谎言很容易会让宝宝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4.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药箱,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自己充当“医生”来给宝宝配药。

    但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用药剂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而有些家长见几天用药没疗效,于是频繁更换其他药物,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这些都是家长们应该警惕避免的。

    5.服药时间过长。

    宝宝感冒,妈妈认为是小事,便自己找药给宝宝吃,一连吃了好几天,病情好像都没有好转。像这种情况,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不然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妈妈都不知道呢。

    6.盲目使用退烧药。

    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也会出现发热的体征,但家长千万不能因此而喂小宝宝吃退烧药,部分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都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处理婴幼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采取物理降温退烧和多喝水,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高烧不退的宝宝应立即送院就医,听从医生指示服用药物。

    7.擅自分享处方药。

    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即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所以家长不能因一时之懒而擅自分享药物。

    8.没有依照指示喂药。

    一些糖浆类药物服用前要先摇匀;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不能用牛奶给宝宝服药……这些服药原则家长应该要提前了解,如果没有按照指示服药,会对药物疗效造成影响。

    [img]禁止外链[/img]
    一滴水可以荡漾整个湖面,一篇文章分享可以触动整个心灵。
    感谢你的转发!
    [img]禁止外链[/img][img]禁止外链[/img]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