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禁止外链[/img] 乡村九大碗
“花生香,黄糖甜,火炮响,要过年,过年又好耍,萝卜煨嘎嘎,调羹舀汤汤,筷子拈嘎嘎。”
眼下正值我国传统佳节——春节,也是怀揣喜悦心情,伴着浓浓年味,引领万千游子回乡团聚的重要节日。
在这举国上下洋溢喜庆祥和之时,2月11日,川师大文学院教授黄尚军和他的“年俗”摄制团队一行七人,前往宜宾县双龙镇黄葛堡郑启友家,开始了为期十天的纪录片拍摄。该片以记录一位百岁老人眼中的年味年俗为主线,展示宜宾一个世纪以来乡村里的年俗·年味。
穿越世纪的年味
纪录片中的百岁老人,名叫陈兴元,已是101岁高龄。老人一生经历了从民国初年至今的时代变迁,见证了她所生活的地域里有关过年习俗的百年发展历程。如今,陈奶奶身体依然康健,不仅能绘声绘色地讲起当年的事,还能娴熟地制作炒米糖、枕头粑等当地传统美食。
陈兴元老人出生于1914年,据她回忆,当自己还是个小姑娘时,家里生活十分紧张,物资也很匮乏。虽然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她仍对一年只能吃两次肉和过年才能吃上一次白米饭的生活感到满足。到1931年以后,条件稍有好转,家里过年可以杀一头猪,但那些猪肉却要匀着吃上一整年。而到1960年生活最困难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家人只有捱到过年才分得3两肉;1978年之后,生活条件普遍开始转好,过年桌上菜品也多了起来,鸡、鸭、鱼等菜可以让每人都吃个饱。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这些习俗让人盼望过春节。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平时的吃穿根本不愁,每天的生活都像过年。
进入腊月,大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做炒米糖、枕头粑、醪糟、红苕丝、巴果果、黄粑等年味食物都是必备的。虽然现在集市上有卖,但陈奶奶还是坚持自己做来吃。“吃到这炒米糖,才有过年的味道。”陈奶奶笑着说,“儿孙们就爱吃自己做的。”
“那时候的年三十,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摆出九大碗、土火锅,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吃饭,在爆竹声中贴对联,在家中正的屋子里祭拜神灵与祖先。吃饭时,需等家中老人先动筷子,后辈才可以吃,一直要吃要第二天凌晨,且饭菜都不能吃太干净,总要留下一些,喻意年年有余。”陈奶奶说,不管时代怎么变,每到大年三十,除了拜祭祖先、吃团年饭,给后辈们发压岁钱,这些习惯一直没变。
到了正月初一,小孩子穿上新做的衣服,家家开始走人户。而到了正月初五,各家动手干农活,喻示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
当然,年味可不单只体现在食物上,片中也记录了像祭灶、打扬尘、贴对联、车车灯、牛牛灯等沿袭至今的习俗。
镜头里外的过年
在整个《过年》纪录片中,宜宾农村生活剪影随处可见,除了简朴的小屋,蜿蜒的小道,也有过年赶场采购年货的热闹场景,以及大家围坐在土火锅前亲切交流的温馨场面。
每逢春节倍思亲,春节意味着团聚。而对于黄尚军和他的摄制团队来说,放弃过年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却没让他们后悔。
从腊月二十九开始,黄尚军摄制团队一行人就住在陈奶奶家,在陈奶奶家过年,一直到正月初三。在拍摄过程中,最让黄尚军摄制团队感动的,是老人年轻时敢于承担家庭重任的气魄与担当,这种无私无畏的家族情怀令人感动、敬佩。老人15岁时,她嫂嫂就去世了,那时尚未成家的陈奶奶便担负起了抚养两个侄儿的责任。如今,陈奶奶一手带大的侄儿已有87岁高龄。大山人那种博大的胸怀和善良的美德让人感动。在离开那天,陈奶奶还亲自喂黄尚军饺子吃,令他禁不住潸然泪下。
不论如何,春节总是一个最能体现亲情的节日,它代表了中国人最喜欢的一个词:团圆。老人盼着团圆,从小姑娘到出嫁,从母亲到奶奶,在这朴实的乡村,过年的温情暖意,过年的喜庆热闹,过年的点点滴滴,全在镜头下一一呈现。
黄尚军说,以前拍过纪录片,但以《过年》为体裁拍摄纪录片还是首次。作为此次纪录片的主要创作者,之所以选择宜宾作为拍摄地,不仅因为这里山好水好,风景秀美,更因其传承了古代的家风,保留了诸葛亮等历史文献的记载,这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具有非凡的价值意义。
整部纪录片以百岁老人的过年情作为故事主线。黄尚军表示,虽然目前已完成拍摄工作,但后期仍需要整理剪辑思路,制作周期大约需要二到三个月,整部纪录片时长初步定为四十分钟左右。《过年》纪录片完成后,将作为今后教学研究使用,同时还将有机会参加全国美育成果展评比赛。(本文图片均由当事者提供)(来源:禁止外链 记者 周兰 实习生 王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