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浙江一化工厂打工担任配料员的胡天均,返乡后带着村民打通断头路、修建规范化养牛棚、带头养殖能繁母牛……他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并当选为组长。他的格言就是:患肾病的人也照样能“牛气冲天”。
4月7日,面对记者,筠连县武德乡胜利村4组组长胡天均说,修路养牛,其实都是为了要印证自己心中的一句话“疾病不可怕,关键是无论什么样的人生,都要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
筠连县武德乡胜利村四组,海拔900余米。因为山高路陡,当地村民租农用车拖载农资最高的运费达到一车800——1200元(每吨要200元左右)。
“村里的路,以前就是两条‘火车轨道’:整条路就是路两侧两条深槽,农用车只能沿着这种火车轨道式的深槽爬着走。”说起村里的路,胜利村支部书记母前敬说,生产物资、生活用品等运输,让村民吃尽了苦头:运费高达200元左右一吨,并且很多车主还不愿意接单。2013年,随着扶贫项目的支持,村里的泥巴路逐渐修成了水泥路,但是部分组道依然是断头路,这成了胜利村干部群众心头的疼。
“2014年农历三月,拖了一车10吨的酒糟准备当喂牛的饲料。结果,到村道分岔处车子翻了,全组的人都来帮忙,整整背运了一天才背完。”胡天均说,这仅仅是他萌发要修通组道断头路的诱因之一,“路通了一切都有希望。”
当晚,胡天均就开始挨家挨户进行接通组道的集资、投工投劳的动员工作,信任胡天均的村民很快达成了修路意愿。随后,身患肾病的他又整天忙碌在修路的工地上。“在修路的时间里,他都在工地上忙碌。因为肾病不能晒太多的太阳,实在忙不动的时候,他都坚持‘藏’在树荫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胜利村驻村干部杨培 江说,因肾病而全身肿着的胡天均带领群众起早摸黑地忙碌着,最终用3天时间就修通了3公里多的组道毛路。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当选为 4组组长。
“已经有两头母牛快要产仔。养殖黄牛,我希望能为村民找到一条致富路。”现 在,胡天均又开始带头养殖能繁母牛。“我最先养牛,就是想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目前,胡天均在相关部门的扶贫政策支持下,修建起了15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 养牛圈,喂养了13头西门达尔牛能繁母牛。胡天均说,在自己的带头示范和对口帮扶部门的帮扶下,目前全村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已有20多户。(来源:宜宾日报 周万刚 本报记者张择君 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