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微友朕岗老师的来稿,老师十分幽默,说朕岗就是皇帝的岗位,这篇原创稿件让小编看了后都想摆上两种白肉好好品尝分析一番,新三江鼓励原创来稿,这就是大家的舞台,给你一个诉说自己故事的地方。
记得那年闹文革,老妈还是酒城宾馆的财神(出纳),宾馆里的蒜泥白肉在川南颇有名气。我和老爸一次能吃一斤(熟的,1.3元/斤),真能吃到嘴角(格)流油。后来得到了石师傅的真传,我把川南蒜泥白肉带到了川东。
川东人真奇怪,腊肉都要炒熟(加佐料)吃。这白生生的肉,端上桌子,他们还真的下不了筷子。可就着佐料一滚,白肉进口,还没尝出味道,肉就滑了,他们还真的停不下筷子。
忽然间有一天,李庄人把李庄白肉馆子开到了川东(大竹),于是乎我的粉丝们开始质疑:李庄白肉与川南蒜泥白肉到底哪个更巴适呢?
初次到李庄那还是刚刚下海的2000年。有幸认识了何老大(何一刀的大哥),那年那月我们就有了李庄白肉与川南蒜泥白肉的对话。选材都是正宗(猪)二刀,加热火候很重要。据说李庄白肉要在90℃的开水中沐浴24小时;川南白肉水开后5分钟关火浸泡至常温(二者都是冷水肉下锅哈)。李庄白肉的刀工据说在旧社会要学三年(第一年给师娘泡洗脚水;第二年给师娘带小师弟,第三年也许就看会了)。
说实在的,这李庄白肉大如人面,薄如油纸,透过肥嘎嘎能看到对面的美女窃笑。一张肉经过几番折叠送入口中也能还没尝出味道,肉就滑了。论刀工,李庄白肉先得一分。
再说佐料,川南蒜泥白肉主打蒜泥和白糖,这符合江南人家的口味(记得两广填四川的典故吧),而李庄白肉是典型的川南苗家的口味(生海椒小米辣)。故而品口味各有千秋。现在蒜泥白肉有所改良,选材有用五花肉的了,说明我们的生活在提高,追求嘴角(格)流油的生活已经过时。
两种白肉都是四川人的最爱,李庄白肉具有宜宾男人的细腻艺术,蒜泥白肉更有四川男人的豪放性格。两者都是我们四川人热情待客的美味佳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