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腾达镇杨文全 感人至深 六旬翁悉心照顾百岁岳母36年 ——第四届宜宾市孝老爱亲模范杨文全事迹
[url=]禁止外链[/url] 杨文全,男,67岁,汉族,筠连县腾达镇向阳村村民 在筠连县腾达镇向阳村,生活着一位112岁高龄的老人李九连。问及老人长寿的原因,不得不提其女婿——现年66岁的杨文全。2014年12月,杨文全荣获筠连县第三届道德模范称号。从1979年至今,杨文全36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着岳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顺,感动了无数乡邻。
66岁女婿照顾113岁岳母 早上6点,天还没亮,气温只有几度,杨文全已经起床了。为老人做早餐,是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当天做的早餐,是老人最爱吃的豆花。“我妈牙齿不好,平时又爱吃豆花,我就常磨点豆花,手工石磨的豆花细腻,不伤牙龈,营养又丰富,对身体有好处。”
“黄豆需要用清水泡3小时以上,通常头天晚上半夜就要起来,先把豆子泡涨。掺卤水要把握好度,一般3次后就出现豆花分离现象,就不要再放卤水了。”杨文全一边说着,一边推磨、滤浆、烧水……经过近十道工序和两个小时的忙碌,热气腾腾的豆花饭终于端上了桌。
此时,天已经亮了。杨文全来到老人的卧室,为其穿衣、梳头、洗漱。为了避免老人被冻着,杨文全总是先把衣物用火炉烤热,再给老人穿上。看着满桌自己爱吃的菜,又看着忙碌了一早上的女婿,老人高兴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有文全这个好女婿。”不善言谈的杨文全给老人舀了一碗豆花,红着脸说:“净说见外的话,你就是我的亲娘。”
吃饭间,老人的女儿詹世堂告诉笔者,老人名叫李九连,生于1902年,早年生育过多个子女,但都没长大成人。上世纪40年代末,年近50的她又生育了两个女儿,还在外抱养了一个儿子。然而,1979年,抱养的儿子也不幸离世。年近80岁的她,老伴早已去世,又没了儿子作依靠,谁来照顾?两个女儿在一起商量老人生活的事,做工回家的大女婿杨文全一听说,立即对家人说:“没什么商量的,我现在就去接岳母和我们一起生活。”没想到这一生活就是36年。
10多里山路背着走了20多年 吃完早饭,太阳已经出来了,杨文全准备把老人带出去走走。杨文全的家距离大公路有近3公里,老人行走不便,每天呆在家里太苦闷,看不到外边的发展情况。每天上午,只要天气好,杨文全都要扶着老人出去转转。牵着走一段,背着走一段,既当她的拐杖,又当她的眼睛和耳朵,让她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用老人能懂的语言,给她讲她想知道的事情。
从杨文全家出来,是一段600米长的便民路。当地村主任向彩均告诉笔者,以前这段路没有硬化,一到下雨天就很湿滑。村上找到杨文全,给他说老年人这么大的岁数了,路修好后,就是出来走耍也很方便。杨文全听完后二话没说,当即拿出三四千元现金修公路,还和妻子义务干了60多天的活儿。
“这截路修好了,妈以后出来就方便了。”然而,二女儿住在几公里外的另一个村组,需要跋山涉水一两个小时。老人时常惦记着二女儿,杨文全就背着老人,在10多里的山路上往返,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这一背,就是20多年。
“我去打工了谁来照顾她?”
午饭过后,安顿好老人,杨文全准备去附近的水茨村给别人看看猪牛。66岁的杨文全学过兽医,闲暇时就背上包,到附近村组出诊,挣钱补贴家用。为了照顾老人的生活,也为了多一份收入,杨文全还向他人学习了农村办厨的技术。住在半山坡,家里的地不好种,邻居曾多次约杨文全外出打工,但都被谢绝了。
“我出去打工了,谁来照顾老人?但要想赡养好老人,让一家人生活得幸福,还得发展经济才行,这是保证老人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无论家境富裕与否,杨文全总是尽力让岳母生活得更好。老人牙齿不好,杨文全就想方设法弄些好吃又容易消化的饭菜,并适当给她增加营养。老人平时喜欢吃零食,杨文全就选购一些放在家中。平时赶集,看到有新鲜的水果,杨文全也总是给老人买些回来。
天黑过后,杨文全通常会放下手中的事情,陪老人聊天解闷,或者一起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睡觉前,杨文全每天都要做的,就是检查老人的床铺,不能让床铺潮湿,如果潮湿了容易生病。尽管如此,杨文全依旧不放心。夏天热了,杨文全就把老人的床放在通风、凉快的地方;冬天冷了,他又把床挪到朝阳的地方,让老人能经常晒太阳。
在杨文全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一直都比较健康。现在,113岁的李九连老人除了听力不好外,身体没有其它病症,心态也很好。2012年,老人还被评为宜宾市“十大健康寿星”。每年春节、重阳节等节日,市县有关部门和腾达镇党委政府,还会专门来看望老人。杨文全打心底里高兴,他说,老人能活到112岁,在村里、镇里都很少见,这既是老人的福气,也是他和妻子的福气,只要老人健康长寿,自己身体硬朗,再照顾她几十年都不会有怨言。
“女婿是半个儿,但我要尽全部责任”
“这样的女婿难找啊!文全是个难得的孝子!”村民们每次提起杨文全都会竖起大拇指。几十年过去了,杨文全无怨无悔照料岳母的事迹,成为当地群众的美谈,也成了长辈教育晚辈孝敬老人的“活教材”。2014年12月,杨文全荣获筠连县第三届道德模范称号。
“作为一个大男人,而且现在自身也步入了花甲之年,还要负责岳母的吃喝拉撒睡,包括梳头、洗脸、洗脚,甚至搓澡,让老人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从不感到难为情,也从无怨言,实在是难得可贵。”向阳村党支部书记唐守华对笔者说。
杨文全时常说:“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果自己都不孝顺老人,等以后自己老了,也就没人照顾了,所以孝顺老人是一定要做好的。在我们农村,女婿就是半个儿,自己虽是女婿,但赡养老人,却要尽全部责任。”
道德点评:36年如一日地倾注汗水、真情和爱心,他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道之歌。
筠连县向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航银 第四届宜宾市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张航银事迹
张航银,女,27岁,汉族,筠连县向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航银大学毕业后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但她不甘现状,和丈夫罗斌选择了辞职创业。目前,张航银夫妇创建了川南首个肉牛交易市场和我县首家自有牧场的巴氏鲜奶品牌—牛小白。
2011年大学毕业后,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张航银夫妇嗅到了新的商机,发现我县肉牛口碑较好,但没有一个较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养殖户们都是“单打独斗”。平时牛肉买卖就只有靠牛贩子,价格都由牛贩子说了算。夫妻两毅然决然放弃了当前安逸的生活,回到家乡从事肉牛养殖。
张航银说:“2013年,我们对外地的肉牛养殖模式和加工企业进行了考察,发觉家乡具备肉牛养殖基础,于是决定在家乡进行肉牛养殖。”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看牛、买牛、饲养、跑市场等等,基本上跑遍了全县各乡村,夫妻俩不仅掌握了养牛技术、买卖牛渠道,还攻克了系统性预防和治疗肉牛远距离运输的应激处理技术。
“未创业之前,我们就在关注全国的肉牛市场,觉得这是个很有潜力的产业,目前国内肉牛的需求量比较大,2000年以来10多年的时间里牛肉价格涨了346%,这个涨幅还会持续下去,所以亦然从成都辞职回到家乡来创业。”谈起夫妻两的创业史,身为筠连县川南肉牛交易市场经理的罗斌告诉笔者。
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以前上班的时候,张航银是做预算,就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走上创业这条路,她就是一个全能的女汉子,搬运工、采购员、销售员、财务等都是自己做,创业是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得做好承受心理落差的准备,还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压力。
看到今天的成功,张航银究竟有何本事能在创业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张航银在创业过程中得出四点体会:第一、有一个尽心尽力的团队。养殖是件很繁琐很累的事情,为了挑选好的育肥牛他们跑遍了云南的小山村,每天走几十里山路,饿了就吃点干饼子,困了就在车上休息,为的就是节约成本,尽可能的选好牛。第二、承受住心理落差。面对创业带来的心理落差能够承受。奋斗的青春是最美的,一旦走上创业路,就必须明白,创业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朝九晚五的事儿,也不可能每周工作5天,得时刻想着现金流、消费者、产品还有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无数细节。第三、制定计划,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以牛小白巴氏鲜奶为例,她的目标是做宜宾地区的“第一社区鲜奶生活馆”,秉承着“当地 当天 当然新鲜”的理念,打造全县鲜奶第一品牌。第四、随时做好筋疲力尽的准备,同时爱惜自己;创业往往会有各种不顺心,经常需要处理多个任务,还身兼数职,但一定要爱惜自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张航银说,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做好了准备,顶住寂寞扛住压力,创业绝对不会枉费你的青春,毕竟奋斗的青春才最美丽。
张航银先后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实践挑战赛铜奖、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四川省青年创新创业创富大赛“天府青年创业奖”、宜宾市十佳创业金点子项目(同时被聘为宜宾市青年创业导师)、宜宾市第六批农村优秀人才称号、第三届“宜宾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筠连县“感动筠州”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