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兴文“撤县设市”,凭什么?
兴文“撤县设市”,凭什么?
本刊记者 冯璐平 王文奇
继南溪撤县设市之后,坊间对下一个撤县设区(市)的“备选县”颇有兴趣,而近期网上传出的目标,可能是兴文县。
同样的话题,不少兴文当地市民都有共鸣:“听说兴文要撤县设市了,改名为石海市。”
撤县设市是空穴来风?
兴文想要撤县设市(县级市)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最初是在2010年4月于新疆城镇规划网和新疆兵团城镇规划博客网上发布。
随后,中国城镇规划网于2013年1月、2013年3月、2013年4月、2014年2月又分别发布了新的全国撤县设市名单,其中均涉及兴文。
而最新名单于2015年3月5日在网上发布,其撤县设市名单中又有宜宾市兴文县,这才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于是传出兴文要撤县设市的消息。
尽管网络上传的沸沸扬扬,但外界普遍对兴文撤县设市的评价是“一厢情愿”,这一点,在各大网站关于兴文撤县设市猜想的跟帖中有着压倒性的多数。
不过,对兴文当地的民众来说,“撤县设市”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有市民也确实参加了兴文召开的有关撤县设市的听证会。
刘先生是兴文的“土著”,他介绍,今年5月,兴文县召开了一次关于撤县设市的听证会,并邀请市民参与。
刘先生就是当时被邀请参加听证会的成员之一,“那应该是今年5月27日的事,听证会等于说是向社会公开了兴文县将要启动撤县设市工作这个事。另外,有争议的地方就是今后到底是保留原样,就叫兴文市,还是改名为石海市。”
对此,刘先生称,“由于兴文旅游业算是有名,而石海的名声可能还大于兴文。当时有人提出改名石海市,也是考虑改名后能增强吸引力,方便招商引资这些。但是,听证会上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同意改名的。毕竟改名只是从一个角度出发,关键还是要看内在。”
而刘先生对于区划地名也是有所了解的,他说,“我们国家从1986年开始,就开始试行地名管理条例,地名文化是有保护方案的,不能随意更改。”
兴文是否达到设市标准
其实,国家对撤县设市的条件和标准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从程序上说,首先必须经市、省政府同意,最后经过民政部和国务院同意,经实地考察方能批准。
目前撤县设市主要是依据国务院批转民政部1993年38号文件《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那么兴文县是否已经达到标准?
标准中,要求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而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兴文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为古宋镇,古宋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约为7.5万人,尽管这一数据并未达标,但如果加上在驻地镇的外来常住人口的数据,这一标准或许能过关。
此外,标准中要求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而2014年,兴文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30.2659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1%,也未达标,这一点要想达标则不是那么容易。
还有许多标准是硬性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80元,总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等。
与之对应的是,2014年,兴文全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比32.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64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人均达1168元;县城城市道路铺装率及自来水、天然气普及率均达100%。
所以,对于撤县设市的标准,尽管兴文县可能还有些尚未达到,但针对未达标之处未来有何解决良策,目前兴文官方渠道的消息非常谨慎,相关职能部门礼貌的回绝了采访要求。
观点>>
“设市”是道计算题
除了这些标准,要从一个县升级为市,兴文的各项条件也是重要的因素。
从房价来说,兴文有一句话比较流行:“在老城买现在,在新区买未来”,目前兴文房价并不算贵,但很多人对在兴文买房都还抱着观望心理。市和县的差别,对购房者和房产开发商的心理影响都很大。
对很多市民来说,收入问题是兴文“设市”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各类公职人员在县改市后可增加工资补贴或适当调高级别。在科室职能上可能也有细微的调整。
但是从更高层面来说,设市之后重要的是,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以前,更多的是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设市以后则更多的要管理和经营城市。
此外,关于行文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直属事业单位、纯事业单位等,一系列机关、事业单位需要更名。这些涉及到的机关单位都要变更单位名字,涉及到公章雕刻、单位牌子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人计算,如果以每个公章200元计算,此次公章更换都要数万元。这还不包括单位牌子等其他需要更名的事宜。
企业也同样需要进行更名,包括景点的名称。当然与全市的发展大局相比,这些经济上付出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兴文推动城市发展,能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是一道并不复杂的算术题。
“换个角度来看,设市不设市,其实并非主要问题。县城同样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只要把交通的问题解决好,每个县都能打造成城区的样子。”市民刘先生说道。像原来呼声很高的天柏区,不管这个区划存不存在,但是它实实在在的已经成为了宜宾城区的一部分。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将城市的资源规划利用好,建设一座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撤县设市的资本
如果认真聚焦一下发展中的兴文县,你会发现,这确实是个具备“撤县设市”潜力的一个县份。
从交通来看:兴文县地处川滇黔结合部,距宜宾和泸州均为100公里左右。随着宜叙高速、成贵高铁的修建,以及隆黄铁路、宜遵铁路的规划建设,兴文县正处于两高速两铁路中心点,恰好在宜宾、泸州1小时经济圈边缘和成都、贵阳1.5小时经济圈,是连接以上经济圈的良好节点。届时,兴文县将成为四川出海大通道的重要交通节点,以及国家南向开放战略和宜宾市通江达海战略的“桥头堡”。
从文化来看:当地市民雷先生也称,“兴文的文化厚重,本就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大坝高装、苗族花山节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兴文也是古代僰人繁衍生息和最后消失之地。加之红色文化积淀深厚,多年前兴文县就获批四川省革命老县区。”
从旅游业来看:谈及兴文,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石海。兴文县拥有分布广泛的喀斯特地貌和别具特色的山水景观,所以旅游资源也是兴文的一大优势。
据悉,兴文县每年接待旅游人数近300万人次,而每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余亿元。当地市民钟先生就认为,“撤县设市,兴文的旅游业这块应该是个特色。兴文县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随着成贵铁路、宜叙高速、纳黔高速连接线、“两海”快速通道的建成,以及太安石林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兴文县旅游将形成环线。”
对于打造旅游强县,钟先生说,“其实我个人有个想法,就是在撤县设市中提出‘宜居兴文、旅游兴文’的口号。”
撤县设市的好处
尽管兴文县的“设市”还有一段不算顺畅的路要走,但据记者从宜宾市民政主管部门获悉的消息是,有撤县设市(区)想法的县份还有不少。
众所周知,撤县设市自然是有其好处的,撤县设市第一个好处便是借此可以广泛宣传,造成舆论氛围。
兴文县城某商铺老板张女士就称,“名气打响了,有利于扩大宣传、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她印象中如曾经默默无闻的云南中甸县,在改名为“香格里拉县”紧接着撤县设市后知名度迅速提升,成为了全国甚至全世界情侣和世外桃源探寻者一生必去的地方。
并且,市比县有更优惠的待遇和更高的标准。市财政比县财政可以获得更多的周转资金;在财税分成上,市比县可截留更多的财税资金;在人员编制上市比县可以多设一些机构,多安排一些职务和人员;并且各类公职人员在县改市后可增加工资补贴或适当调高级别;当然,县改市后可以实行省级计划单列。
绕过地级市这一中间环节,直接面对省有关部门,容易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资金、政策;不过,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县一般是县城总体规划,而市为城市总体规划)只需上级地级市、地区或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即可实施,而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必须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方可实施,在要求和档次上比县要高一个级别。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设市城市更注重城市建设,即二产和三产发展是设市城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重点,县政府工作重点是农业,主要为“三农”问题,上级政府在考核市和县时,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考核市的考核分值重点在城市建设方面,而考核县的分值主要集中在大农业方面。
关键还是要找对路径
从好的方面看,兴文如果变成“市”,经济、教育、城市化进度等方面都会有所发展,但是城镇化不是“撤县改市”这么简单。改革路径对了,县城也可以很摩登;路径不对,“市”也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城中村”。
不可否认,县改市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县改市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
兴文当地的市民周女士对此称,“兴文撤县设市如果只是去充个数,没有发生质变,那么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实际意义可能就只是升级了一下名头而已。我还是期望兴文能从根本上有所进步,特别是在工业方面,使撤县设市能真正从实际上影响老百姓,让兴文向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市民说道,“县改市本来是一项经济性很强的工作,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行为。在县改市中,只重视城市的发展,对城市职能分工和配套的协调很少注意,这也是值得政府部门深思的一点。主要还是要防止城市职能分工不协调和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不协调的状况出现,要留住市民,还是先要宜居。”
如果硬件符合标准,兴文“设市”也不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县改市后,县城还是那个县城,即便拔苗助长也不一定能很快成为真正的“市”。相反,行政扩权后,市场自发力量却很可能会因之削弱,令城镇化空有其表,资源被极大地浪费。
尽管上级民政部门不愿意对兴文“撤县设市”发表任何看法,但一位工作人员的观点是,“这应该是兴文自己做的事。”
(据宜宾《新三江周刊》2015年9月17日第3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