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筠连新闻网 原载于: 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筠商》 作者:王成
医疗,是救死扶伤,不是生意,但经营好医院也得要有商人的头脑。中医秦先觉是筠连第一家民营医院的创始人,听说笔者的来意,他觉得自己与那些叱咤风云的成功筠商相比有很大差距,不愿接受采访。经我多次上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一番诚意。 秦先觉生于1944年10月,从14岁多到城关中医联合诊所(今中医院)跟师学习中医至今,秦先觉已有50多年的从医经历。从最初的迫于生计学医,到后来立志创业,开办筠连第一家民营医院,秦先觉几十年风雨兼程,用他的刻苦精神和聪明才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自幼丧父,秦先觉与体弱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这让他很早就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小学毕业不久,他就到城关中医联合诊所,开始了中医生涯。也许是自身的处境激发了他的刻苦精神。每天早上,他总是很早就一个人背诵中医汤头,阅读经典中医学著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询问,指导他的老师都非常喜欢这个刻苦的少年,对他悉心指点。不到两年,秦先觉就有了独自处方看病的能力。 就是一个“勤”字,伴随秦先觉的一生,使他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多年以后,无论秦先觉在哪里开诊,中医院附近的老居民仍有很多人患病时喜欢找秦先觉,这些人最初就是循着他诵读医书的声音前去找他看病的。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秦先觉拥有了一定的名气,他于1966年正式出师,被分配到古楼公社卫生院当中医医生。 在古楼的13年,是秦先觉积累经验,走向成熟的时期。那时,他经常走村串户,调查地方流行病,他发现有很多农村家庭存在有病难治的情况。就在那些时候,他的心里会模糊地冒出一个念头:自己开办一个医院,为群众看病提供方便。不过,他跟家人聊天谈起这事时,都认为他的想法很荒诞。毕竟,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想法确实有点异想天开。
1979年,秦先觉调回县城,先后在县卫校、中医院工作,成了县内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医。虽然工作忙了,但他从未间断过学习。他每年都订阅了《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报》等10来种中医专业报刊,利用诊断空闲仔细阅读,并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心得。几十年里,秦先觉坐在办公桌前,要么给病人诊治,要么专注地看书刊报纸,似乎是定格在熟悉他的人脑海中的画面。 秦先觉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这是我的理念,中医是我们国粹,需要在我们手里得到传承、发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先觉个人开办医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时代的发展也为他提供了施展自己的机会。1990年,已经46岁的秦先觉毅然辞去公职,专心地经营起了自己的诊所。因为有稳定的工作,年龄也不小了,秦先觉走出来,着实让很多亲戚朋友觉得不划算。“真正走出那一步,还是有压力的,不过,走过那道坎,天地更广阔,实践证明,我那是正确的选择。”20余年过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秦先觉的目光依然那样坚定有神。 多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秦先觉已成为县内知名度很高的中医师,他的小小诊所总是被前来求治的患者挤得水泄不通。常会有病人说:“秦老师,你这里要是宽一些就好了。”这不经意的话语时时触碰着秦先觉多年来的那个愿望。他知道那是很美的一个梦想,也是很艰难的一条道路。 家里人并不支持他,开医院不仅资金需求量较大,更关键的是需要人才聚集,需要严密的管理,有较大的风险性。“你也不是年轻人了,现在日子也还过得不错,就这样平平顺顺过下去,何必自己找罪受?”妻子劝说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什么也动摇不了秦先觉的决心。1996年,他在定水二桥东侧购地3亩,正式迈出了他开办医院的步子。 当时,筠连还没有民营医院,面对这一新鲜事物,很多人还不理解,但是,当时分管卫生工作的县领导和卫生局领导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他们的关心下,2001年7月,秦先觉的大众医院正式开业了。
医院对专业技术人员有很高的要求,筠连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民营医院当时又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大众医院又怎样吸纳人才呢。秦先觉在网上发布招聘启事,到医学大专院校去做宣传,都没有收到多少效果。但是他没有灰心,“这可不像招餐馆服务员,招一般企业工人那么简单。”他笑着说。 随后,他向周边地区的一些医疗单位发出谋求合作的信函,得到了一些积极的反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反复考证,多方接触,秦先觉的诚意终于获得了成效,他最终与位于高县来复的八一二厂医院达成合作协议,由于八一二厂医院技术力量较强,而且由于企业重心向宜宾市转移,他们就将一批业务骨干派驻大众医院,既解决了他们人员富余的问题,也帮助大众医院走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十多年过去,这当初的一批来自八一二厂医院的医生,仍有部分仍然工作在大众医院。 大众医院逐渐走向了正轨,在县内知名度越来越高,部分科室还有比较权威的医生把关。秦先觉又切身体会到,管理成了医院的一个短板。为了使医院有更好的发展,他召回在重庆工作的小儿子前来接替他管理。 如今,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仍在运筹着医院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升大众医院诊疗水平,为筠连人民卫生健康服好务。 (作者: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