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感言 “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以来,走过了三十多年的行程。如今,她完成了历史使命,画上了一个圈。 这“圈”,好似湖水的涟漪。微风吹来,湖面泛波,平添几分景色。涟漪虽退去,仍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建国以来,我国有两个人口增长高峰期。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共和国刚建立。由于战争中人口锐减,人们便卯足力量“添丁”,多产妇女甚至被冠以“英雄妈妈”光荣称号。当时的家庭,子女三四个常见,八九个也不稀奇。 二是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举国上下停工停产“闹革命”,人们没事干,也只好生孩子。“文革”一结束,人们清醒了:人口高速增长,国民经济上不去!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独生子女”政策应运而生。 客观地讲,独生子女这一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困难和矛盾,对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国民经济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以来,留下的“后遗症”也不少。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家庭方面。 不利于儿童科学的成长。从儿童心理学讲,幼儿时期、少儿时期是培养其个性、性格的关键时期。儿童有儿童的“天地”,儿童有儿童的语言,儿童要有“儿童朋友”。一个独生子还是“娃娃脸”,说的却是老成持重的话,赞叹乎?悲哀乎?不得不承认,不少独生子女父母有担忧:“一个‘独苗苗’,保险么?”。不得不理解,一个独生子,咋不会父母爱、爷爷奶奶爱、外公外婆爱!爱来爱去,娃娃身体长棒了,可性格呢、脾气呢,不敢恭维。 二是社会方面。 家庭的宠爱,使得不少独生子女缺乏自立能力,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的独生子女,即使长大后有了工作,也很难独当一面。 “啃老”现象严重。几千年来,孔孟宣扬的是“养儿防老”。父母辛劳一生,晚年有儿女照料。而今来了个颠倒,慈父慈母一生操心不完:子女读书、工作、找对象、办婚礼、买房、购车。都操办完了,还得带孙辈…… 国策根据国情而定,符合国情的国策得民心,利国利民。 一项重大的国策,延续了30多年,影响了整整两代人。 独生子女政策,给曾经的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母,留下了几多思索。 别了,独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