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新闻网讯(周德琼 陈旭波)耿文英,女,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7月生,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7年8月调入筠连县公安局,从事档案管理工作14年。14年来,耿文英同志以一颗责任心、事业心、平常心坚守岗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即将退休之时将机关档案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达到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一级标准,成为宜宾市公安系统第一个到达省一级标准的机关档案室,被宜宾市公安局党委记个人三等功。
岗位由“热”变“冷”,始终热情不减,源于一种操守
1981年9月,耿文英参加工作,在兴文监狱上班。1987年8月,调到筠连县公安局,负责财务会计工作,她所从事的财务预算、决算和资金安排、统计等工作多次受到县局表彰和领导的肯定。 2000年,由于工作需要,耿文英调整到办公室,具体负责档案工作。从此,她离开了所学的专业,离开了从事接近20年的财会工作岗位,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一个在人们看来很热的岗位到一个冷清的岗位,耿文英没有任何怨言,她想:档案工作也需要人干,档案工作也是公安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一个人只要能刻苦钻研学习,没有干不好的工作。耿文英带着对档案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认真钻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公安业务材料立卷归档范围》等,扎进了收集、整理、编目、装订等繁琐的档案工作细节里,建立健全了立卷归档、档案保管、岗位责任制等档案工作制度。2004年10月,机关档案室的规范化管理达到省二级标准。在此期间,耿文英还肩负局属各股室及全县18个乡镇派出所档案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对民警少、任务重的派出所,耿文英与派出所的同志一起整理装订档案,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全县18个派出所的档案工作,经市公安局考核验收全部达标,其中12个派出所达到了优秀标准。
把职业当作事业做,始终砥砺前行,源于一种执着
通过几年的努力,无论是局机关还是乡镇派出所的档案工作都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路子,在别人看来耿文英完全可以喘一口气,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家庭,照顾年迈的双亲、生病的丈夫、年幼的儿子,但她没有,在她眼里,早已把档案工作作为一种事业,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
机关档案室达省二级标准后,先后顺利通过三次复查验收。2013年12月,耿文英主动向单位领导提出,创省一级档案室。当这种想法在局机关传开后,有人嘲笑,还真把档案工作当成不得了的事了;有人关心,都要退休了,何必找这么多事来做;有人讽刺,档案工作再怎么干也就这样,没有名没有利没有位……面对这些冷嘲热讽,耿文英没有退缩,在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她对照《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和《公安派出所档案管理教程》,制定了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建立了分类大纲、归档范围、立卷归档制度、保密、查(借)阅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强化保管、保护、鉴定、统计、移交工作,坚持温湿度测记,对档案库房进行检查、记录。档案从未发现霉变、褪色、破损、虫蛀、鼠咬等现象,从未发生失泄密事件。注重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坚持档案查(借)阅制度,档案查准率、查全率分别达到95%、90%以上。从档案室的设备设施、组织管理到业务建设、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等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2014年12月,顺利通过省一级标准的考评,成为宜宾市公安系统第一个达省一级标准的档案室。
十四年如一日,始终甘守清贫,源于一种情怀
人们都说档案工作枯燥无味,没有业绩,没有荣誉,但在耿文英眼里,职业无贵无贱,名利过眼云烟,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耿文英的艰苦努力,档案在追逃、信访、编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在公安部部署的“清网行动”中,通过档案的开发利用,使全局提前完成了市局下达的行动任务,县局荣立集体三等功,被市局表彰。2014年5月19日,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员会撰写《中国农工民主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四川部分》提供了详实的资料。2014年10月22日,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郑云在充分查阅相关案卷材料后,在县局约访了省厅交办重点信访案件当事人,通过耐心疏导,获得当事人理解,成功化解该起信访案件。
耿文英把管好档案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来做,即将退休,依然兢兢业业、履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她对档案事业的无限热爱,崇高的职业操守,朴实的兰台情怀,真切地感动着全县档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