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日报金江网讯 (本报记者 罗友莉) 如果说山区教育是一块贫瘠的土地,那体育教育更是这块土地中耕耘的空白。从筠连县城开车出发,经历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川滇交界处的蒿坝镇。途中,路窄弯急,坡陡谷深,交通十分不便,然而蒿坝中心校的语文教师范钦刚却在这里坚守了23年,还带出了一支名震川南的学生女子篮球队,为山里的女孩插上了飞出大山的翅膀,给了她们走出大山的自信与勇气。 “我首先是一位语文教师,上课是我喜欢的工作” 1992年,范钦刚从原高县师范学校毕业,怀揣梦想,来到蒿坝中心校。“当时我傻眼了,校园破旧,四周都是高山,很失望。”范钦刚回忆道,由于山村的生活不便,很多年轻人大多没有呆上几年便寻机会离开了,而他最后留了下来,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师。 范钦刚的课讲得好,这是教师和学生公认的。1992年,初上讲台的他担任初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当时还没提课改、减负、素质教育,他率先大胆地把语文融入生活,亲切生动的课堂,轻松愉快的活动,他得到了学校老师与学生的认同。由于工作出色,从1998年起,学校安排他担任了语文教研组长,并长期成为初三语文的把关教师;1999年春,他成为了蒿坝中心校的教导主任。 “我首先是一位语文教师,上课是我喜欢的工作。”范钦刚说,虽然教育管理工作也非常熟悉,但一线教学更是他热爱的事情。因此,2002年,他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辞去教导主任的职务,专心教学,在他工作的23个年头中,有17年都在给学校最为重视的初三毕业班上课,学生的语文成绩在筠连县的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 [img]禁止外链[/img]
学习先进模范—范钦刚 曹鹏摄
“我想为她们找到一条走出大山的路”
2004年,范钦刚班上的一名女生因为成绩差和家庭的阻挠,最终辍学,这触痛了范钦刚的神经,“‘三间瓦房一群猪,数亩烤烟一片林’成为绝大多数蒿坝农村女孩真实生活的写照,我想为她们找到一条走出大山的路,让家长支持她们完成学业。”范钦刚说,当时学校与学校之间经常组织篮球友谊赛,这让他萌生了组建一支女子篮球队的想法,让学生走体育特长生这条路。 “山里孩子每天翻山越岭,身体素质好,吃得苦,搞体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说干就干,学校把篮球队的组建与教练工作交给了范钦刚,2005年9月,蒿坝中心校首支女子篮球队组建了起来。 “我是非专业体育教师,而且身处偏远的山区学校,困难很多。”范钦刚介绍道,由于家长认为参加篮球队不务正业,报名参加的队员寥寥无几。而师范毕业的范钦刚,对体育并不在行,对篮球更是业余,为了让一群没有一点运动基础的山里女孩掌握规范的球技,进行系统的训练,他从网上下载了全套的《篮球课堂》和其他一些女篮训练的相关资料,自己先学习、理解、摸索,再根据队员的情况进行训练。“多次训练实践后,逐步探索出一整套循序渐进、适合山区女孩的训练方法。”
“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 “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除了语文教学,2005年起,范钦刚担起了训练女子篮球队的任务。从2007年开始,组队只有一年多的蒿坝中心校女子篮球队开始连续参加每年一届的宜宾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到2015年,他们夺得7次冠军。2014年,蒿坝中心校还成为宜宾市青少年篮球训练基地。从组建女子篮球队到现在,免试进入了重点中学的队员就有20多名。“如果不是因为您带着我们打篮球,我可能早就辍学了。” 2010年考入宜宾学院体育本科专业的李有平对范钦刚说的话犹在耳边。 山里女孩的生存轨迹因为篮球悄然改变。如今,女子篮球队的队员们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体育老师,有的在重点中学读书......而作为首届蒿坝中心校女子篮球队队员的李有平,2014年,从宜宾学院毕业后,怀着感恩和热爱之情回到母校担任体育教师,“这一切让我更有动力。”范钦刚说,“这是一种传承,都是希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在蒿坝中心校,女子篮球队队员们的梦想大都和体育有关,而范钦刚的梦想只与学生们的未来有关。梦想,让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梦想,让大山的老师坚守大山。
作者:罗友莉 来源:宜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