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禁止外链[/img]
过年打鱼也是浓浓年味的体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家乡,就像连着线的风筝,无论你离她多远,始终有根线在手中,这线是家乡情怀,指引你找到回家的路。老家的路通了、街宽了、房子新修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老家的条件越来越好,但对于长期在外的游子来说,那份未变的家乡情怀才是回家过年最强有力的召唤。
家家送鱼好和谐
30岁的潇宇出生在江安县四面山镇。尽管远嫁广东,她每隔两年还是会带着孩子回家看望父母。
“这次回家变化挺大的,父母盖了小洋楼,在外打工的乡亲也挣到了钱,穿得比以前洋气,吃得也比以前讲究。”潇宇说,老家的长辈们都玩上了智能手机,家里也安装了宽带,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潇宇的父亲养了二三十年鱼,以前每年春节前夕,村里的男人们都会不畏严寒帮着下塘捉鱼,捉鱼时周围站满了围观的男女老少,十分热闹。“捉鱼那天,我母亲都会招待邻里一起团年,还要给每家送上一条鱼。”潇宇说,尽管现在捉鱼和看鱼的人少了,但给乡亲们每家送一条鱼的习惯一直延续着。
[img]禁止外链[/img]
手工磨豆腐是老家过年不变的习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妈妈的菜 不变的爱
90后的李丽平家老家在筠连县高坎乡红花村,平时在禁止外链市区上班,通常半年才能回家一次。
“每一次回老家,都能发现老家的变化。”李丽平说,以前高坎乡到处是梯田,看上去很美,但交通不便。“现在公路都修到了家门口,很多村民都从山上搬到了山下的公路边,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聚到一起打牌,村子变得热闹起来。”李丽平说。谈到老家的年味,她感叹确实淡了不少。以前春节前夕,都会请人到家里写对联,现在都是买来贴。李丽平说,虽然很多东西都在变,但不变的是家里的父母一直在操劳,只要回家,总会给她做好吃的。
“我们回家了,爸妈便开始忙着杀年猪,做扣肉、粉蒸肉、酥肉,买鱼……”李丽平说,她很喜欢农村的味道,也怕失去,每次过年回家她都会去田间挖竹笋、刨折耳根,用石磨推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