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曾帮助过魏碧友的母灵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宜宾新闻网2月21日讯(记者 李清凌)2月20日中午,筠连县21岁的母灵燕接到一通陌生人的来电,电话来自宜宾市区。母灵燕以为,2月18日发生在大观楼公交站的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没想到两天后当事人打来了电话。
电话那头的老人名叫魏碧友,今年64岁。事情发生后,老人一直急切地想找到那天帮过他的女孩。终于,他从派来救护车的那家医院找到了女孩的电话。
“你是不是那天在大观楼公交站帮助过我的妹妹?”
“……是的。”
……
魏碧友有个习惯,每天午饭过后,都要到文化宫和老朋友们聚一聚,然后再回家。“2月18日下午4点33分,我接到爸爸的电话,他说自己身体很不舒服,然后就没了声音,后来换了一个女孩说话。”魏碧友的女儿魏晔说,有一瞬间还以为对方是骗子。可接下来听到的内容,让魏晔不敢再有更多的怀疑,因为电话里说老人意识模糊,呕吐不止,非常危险。怀着身孕的魏晔马上打电话给丈夫张方炜,让他立即赶过去。
“我赶到时救护车已经赶到了,是那个女孩打的电话。”十分钟后,张方炜赶到了现场,容不得多想,他立刻帮着医护人员把老人送上了救护车,转头对女孩说了声谢谢。“当时实在是太慌乱了,来不及留下她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再回头时,已经找不到她了。”
经医院诊断,老人是突发急性肠胃炎。“以前他也因为这个病晕倒过一次,那次是刚从亲戚家出来,家人们都在身旁。”魏晔说,那次发病以后,父亲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这次要不是那个女孩及时拨打120,后果真的不敢想象。
“后来我们了解到,在等待家属和救护车的过程中,那个女孩一直陪伴在我爸爸的身旁。”魏晔说,那个时候,父亲已经意识不清,身上到处都是呕吐物。
那天,老人坐在公交站的座位上,女孩怕他摔了,就一直扶着他,帮他提着水杯和在超市购买的酸奶。临走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完好无损地交给了老人家属。
“这几天,我们一直想要找到她,想对她说一声谢谢!”魏晔夫妻表示,他们一直以来都相信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女孩的行为让他们深受感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碰到同样的事情,也会像她一样去做,我们希望这样的正能量能继续在社会上传播。”
母灵燕大三的学生,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次举手之劳,会让魏晔一家如此记挂在心上。“接到这个电话,我已经感到很满足了。”母灵燕说,在帮助老人之时,心中确实有一些顾虑。“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的家人,我也希望有人能在这时伸出援助之手。”母灵燕帮助老人的时候,周围的市民也赶过来帮忙……
“我也是做会计的,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告诉我。”电话那头,魏碧友很高兴找到了帮助自己的好心人,他还准备在开学以后,带着家人当面感谢母灵燕。“写一封感谢信、送一面锦旗,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认识认识这位帮助了爸爸的好姑娘。”魏晔说道。
记者手记:
写这篇稿件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宜宾新闻网几年前一篇名为《十年前 你是不是生了一个女儿》的报道。71岁的邓俊辉从成都赶到宜宾蜀南竹海,只为寻找十年前借了一张毯子给她老伴儿的好心人。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受助之人对这“举手之劳”念念不忘,很难说这二者间,谁是“予”,谁是“受”。
陌生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故事一直延续着,于是我们看到了,在下雨的街头,路过的市民为孕妇撑起一间“爱心产房”;爱心人士为身患尿毒症,却相互扶持的母子募集爱心善款;爱心面馆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碗“待用面条”……
或许,不应该把他们叫做陌生人。就如同发生在公交站的故事一样,在母灵燕扶起昏倒的魏碧友时,他们之间就已经建立起割舍不掉的关系,在魏碧友多方寻找好心人的时候,这份联系再一次加强。双方当事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换位思考”一词,在受困者急需帮助的时候,“换位思考”让故事的结局走向了好的一面。这份“换位思考”,打消了心中的顾虑,消除了陌生人间的隔膜,冷漠少了,这世间又多了一个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