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迹王国”丐帮探秘
作者: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曹取吴
民国时期,我在小学《国语》中学过一篇课文《兴学的乞丐》,课文介绍了武训这个用乞讨的钱兴办学校的“义丐”,心中对武训充满了敬意。
但是解放后直至改革开放前夕,却批判武训是反动的,使我心中充满了疑惑。改革开放后,我才从《炎黄春秋》看到肯定武训的文章,心中的疑惑得到了澄清。
在国外,电影《巴黎圣母院》中那个衣衫烂褛、蓬头垢面、古道热场、嫉恶同仇、玩世不恭的独眼龙敲钟人,他是世界文化名人维克多——雨果笔下的人道主义的化身。
在电视剧《天龙八部》中,却塑造了一群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复杂的人群,其中有正面人物(乔峰、虚竹,段玉),也有反面人物。所以“丐帮”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主体是流氓无产者,其中也不乏英雄人物、刑事犯罪分子、特务间谍和恐怖分子。
(一)乞丐与四川
乞丐这一历史性的复杂人群一摆到四川,居然也染上了“川味”——染上了四川人特有的坚韧、乐观、诙谐和幽默,给他们图上了一层戏剧色彩。
(1)俗话说的好:“戏上有、世上有”,“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作为艺术形象的乞丐在川剧舞台上非常活跃。这类剧目有《绣襦记》、《归正楼》、《花子骂相》、《双拾黄金》、《收烂龙》......而“乞丐”还给川剧开创出别开生面的丑角行当——“襟襟丑”。如已经作古的川剧艺术大师王国仁(绰号“红灯教主”)和川剧名演员刘金龙就是“襟襟丑”中的姣姣者。
“忍把浮名,换作浅鳟低唱”。借剧中之口,“襟襟丑”们时作新词,嬉笑怒骂、针砭时弊,淋漓尽致地数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诉说穷苦人的无限辛酸和满腔愤懑。比如《归正楼》的主人公邱元瑞有这么一段唱词:
“......那高楼住它做啥?ku桥洞免得漏渣渣;那牙床睡它做啥?趴地铺免得跘娃娃;高头大马骑它做啥?打狗棍杵遍千家;那绫罗穿它做啥?穿襟襟挂绺绺,风流潇洒;那嘎嘎(肉)吃它做啥?喝稀饭免得垰牙巴....”。
这段唱词的喜剧色彩中,蕴含着那段深沉、悲凉的愤世嫉俗之情,是在堪与《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相伯仲。
(2)乞丐这一社会存在,还给四川方言提供了不少精彩的谚语和歇后语(俗称“言子”)。比如:“再穷不过讨口,不死总要出头”;“讨口三年,给官都不想做”;“贬得脱叫化子,贬不脱讨口子”;“丢了棒棒受狗气”;“讨口子捡到黄金,找不到搁处”;“叫化子争干檐口,还是别人的”;“讨口子买米,只有这一身(升)”;“讨口子嫁女,光讲吃、不讲穿”;“讨口子要黄连,自讨苦吃”;“叫花子画眉毛,穷打扮”;“叫花子打围鼓,穷作乐”......
这些与“叫花子”有关的语言材料,构成四川方言的一大特色,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宝库。我们儿时不懂事,一见叫花子,就和小伙伴们齐唱当时流行的一首儿歌:
“叫花子,没娘没老子,上天去,雷打你,下地来,火烧你,钻洞洞,蛇啄你,钻草草、鸡蛤你......”。后来发现,在闻一多先生的《西南采风录》里,也收集了这首儿歌。
(二)“奇迹王国”的国主——叫化头
俗语云:“蛇无头不行”,乞丐是一个人口众、成分复杂、生活习惯和处世态度特殊、敢于“戳烂天不补”的社会人群。因而需要有一个能够统帅他们的人,才能把他们统一成一个整体,这个人就是“叫化头”。
1、成为合格的“叫化头”,首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首先他必须是一个乞丐;要具有天生的“乞丐性”,这是作为“叫化头”必须具备的“硬件”; (2)要具有在乞丐群体中出人头地的本领和双重人格。
所谓“乞丐性”,就是要突出一个“穷”字,而且要有“既然变成了泥鳅,就不怕泥糊眼”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穷”是叫花子身上的长处,是求生的本钱。对于乞丐而言,越穷越光荣(跟抓“阶级斗争为纲”年代选拔干部的标准差不多)。我在而儿时听见一个长者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某城市丐帮的叫化头老了,而且“赚”够了,准备“金盆洗手”、退下来安度晚年,要把“叫化头”的衣钵传给后人。但他有三个亲信徒弟,究竟传给哪个恰当呢?有一天他把三个徒弟召到面前,就像前些年开“讲用会”选拔干部那样,对三个徒弟进行考评,看哪个徒弟“乞丐性”的“硬件”最硬。
他首先对三个徒弟说:“我吃这碗饭全靠一个‘穷’字,你们各自说一段四言八句,看哪个说得最穷,我就把打狗棍传给他”。
大徒弟说:我“吃的在肚皮头,穿的在身上,住的‘桥公馆’(意思是桥洞),睡的是八足床”(意思是两根长板凳搭成的床)。
老乞丐头皱着眉头说:“吃是吃的,传世穿的,有住处又有床,不算穷”。
二徒弟说:“穿的在肚皮头(意思是衣服卖来吃了)吃的在身上(意思是再要吃还得卖衣服),垫的是裳衣,盖的是裳是衣裳”(意思是更本没有铺盖)。
老乞丐头说:“哪里来的那么多衣裳?也不算穷”。
三徒弟说:“穿的‘千家衣’(从千家万户讨来的小布快块缀成的千疤衣),吃的万家谷(意思是吃的是人家的残汤剩饭),盖的肚囊皮、垫的背龙骨(意思是衣服铺盖洋洋都没有)。
老乞丐头听了三徒弟说的,他太满意了,他的“穷”的“硬件”实在太硬了,他把“打狗棍传给了三徒弟,两位师兄听了也口服心服,自叹不如。
在我的记忆里,刘包篼是沐爱地区的总“叫化头”。他晚年除“赶酒”时出马——因为要为众乞丐领头和主家打交道、并为乞丐们分配宴席酒肉。平时已经不再乞讨,以编包篼卖谋生。下一代也只是在逢年过节“松送宝”、“挑挑柴”,逐步告别乞讨了。民国后期,他在沐爱猪市坝大麻地的赶场大路边(朱海云房子上面)修了一向四列三间茅草屋居住。其余乞丐集中住在川主庙苏楼下面、水府庙坝坝戏楼下面,或者漕田湾、癞子坡的岩洞内。他们经常也自力更生,做些拨浪鼓、针筒之类的小工艺品卖钱。好些“叫化子”很懂礼貌,比现在好多“二杆子”文明得多。儿时我和小伙伴们有空经常到癞子坡的“叫化洞”看他们做拨浪鼓,他们对我们也很友善,总之比现在好多中小学生的行为礼貌得多。
(3)“乞丐头”还要具备的“超人”条件;
俗话说的好:“要当狗大王,也要几个狗儿子给打旗旗”。要做“叫化头”,除了必备的两条硬件,还必须具备在乞丐群体中出人头地的本领和乎众望。
(1)要能够维护乞丐群体的利益:乞丐都是一些“自由公民”,而且独有“泼倒坛坛冲罐罐”“戳烂天不补”的潜意识,你要当“叫化头”,要得到众多同伙的拥戴,就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这个群体利益哦的维护者,谁也不敢摆“绝对权威的臭架子。
(2)要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乞丐散落四方,性格懒散、而且品类繁多,内外矛盾不少,“叫化头”必须成竹在胸、一目了然、处置得当,才能“一碗水端平”。
(3)要具备比一般乞丐更高的思想境界、文化和道德修养,比同伙更有眼光和魄力。并能从乞讨技术、乞讨艺术方面给乞讨乞丐以具体指导:乞丐都是些畸零人,“叫化头”还须不时给他们灌输古今乞丐的“发迹史”,给他们鼓勇气、树信心。比如孔夫子周游列国;晋公子重耳“乞食欲野人”;韩信“乞食漂母,受辱胯下”;唐睿宗李旦如何一度混迹于乞丐;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怎么从讨口到当皇上;鲍超如何从叫化子从军到当上将军等等,以此来建立“奇迹王国”臣民们的“荣誉感”。
(4)“叫化头”必须深谙人情世故,熟悉社会动态:比如:一般人家的婚丧嫁娶、大人物的喜庆、寿诞;市面上新商店的开张、以及一切必须乞丐介入的意外事件、四时八节的常规活动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乞丐赖以生存的支柱活动。
2、叫化头的产生途经
(1)叫化子们自己发现并推举出来的;一般绅粮大户有红白喜事的宴席场中,最担心两件事——一怕没有叫化子来赶酒(没有叫化子来赶酒,别人会说主人不是积善之家),二怕叫花子在酒席上闹事(叫化子闹事不吉利,而且不敢弹压,害怕别人议论是非),如若遇到吝啬的主家,往往乞丐们得不到最大利益,这时乞丐中就必须有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出面闹事。
据说在刘包篼没有来沐爱前,沐爱的几十个叫化子没有头儿,他们到某“土佬肥”家赶酒时遭到怠慢(叫化子到达赶酒的主家后,主家或宴席总管要主动出面给“叫化头”打招呼,安置他们在僻静的地方休息,告知到时候专门给他们安排宴席)。一是可能这家“土老肥”不懂规矩而且吝啬,本身有点歧视叫花子,没有料理赶酒的叫化子;宴席总管不知是不懂、还是有意装猪吃象、给主家摆坨坨,对叫花子们出言不逊。这时一个提着一个烘笼子的年轻叫花子偏偏倒倒撞到大门口,手一甩,烘笼掉到了人情桌子上。大家惊赫之余,幸好主家一个有点面子的贵客出面,招呼大家安静,然后走到这个叫化子旁边,和他耳语几句,叫化子点点头回到伙伴们身边,这个贵客立即吩咐总管前去给叫化子们道歉,专门安排他们到一旁休息,事情才算结束。
事后,总管专门吩咐厨房,打发了叫花子们丰厚的饭食。从此,这个年轻叫化子就成了沐爱叫化子的临时“叫化头”。刘包篼来到沐 爱后,他凭资历和众望,当上了沐爱的“叫化头”,这个年轻人主动担任他的助手。
(2)破落户子弟中产生:一般不是世家的财主,富不过三代,俗话说的好:“一代兴家,二代守业,三代败家”。这些(尤其是暴发户)纨绔子弟和不肖子孙到把祖传的家业败光后,不得不加入乞丐的队伍。由于他们往往嫖、赌、烟、酒五毒俱全,有些“烂账”功夫,靠了旧固有的中、上层社会关系,加上多少有一些文化知识,打起烂滚龙来,自然比普通乞丐略胜一筹。社会上一般人怕他的“烂”而不惹他,上层嫌他“臭”怕沾上他、也“敬鬼神而远之”。乞丐们则乐得利用其势头,拥护他们担当牛耳,从中讨得好处。
相传民国时期成都出过三个有名的破落户 “大少爷”——“冯大少爷”、“魏大少爷”和“曾烂龙”“曾大少爷”。三人中,只有“冯大少爷”有点艺术细胞,后来下海唱川剧,他就是有名的川剧名角“天籁”。可惜他的鸦片烟瘾太大,正当年富力强,艺术造诣处于巅峰时期却倒了嗓,贫病交加而逝。其余两位“大少爷”文不能文,武不能稍息立正,只好当“伸手大将军”,混迹于乞丐阵营、终老一生。川剧大师王国仁的《归正楼》主人公邱元瑞就是以”曾烂龙“为原型来创作的。
(3)世袭的“叫化头”:乞丐王国也有世袭的,说来不令人 相信,其实、时间硬是有。据说我们四川渠县有名的“叫化头”“邱二爸”,他的父辈就是渠县有名的“叫化头”。据传这个“邱二爸”乞讨很有派头,他身着长衫马褂,手柱龙头拐杖,昂首凸肚走在前面,身后一左一右两背背篼的跟随,他属于那种“武讨”的恶丐。
(三)“奇迹王国”的一麟半爪
我这里介绍的是民国时期的乞丐,和当今的“职业乞丐”有本质上和意义上的区别。当年的乞丐绝大多数是一些可怜人,而今的乞丐大多数 是一些好吃懒做的“刁民”和“贱民”、以及江湖骗子;有的甚至是黑社会成员。
民国时期及以前的乞丐王国里,有家有室的乞丐头毕竟是少数。像渠县的“邱二爸”那样乞讨致富的更是凤毛麟角。山东那个“兴学的乞丐”武训,那就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据《炎黄春秋》介绍,武训也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小康之家,不知什么原因沦为乞丐。他之所以乞讨兴学,可能出于切身的体会)。绝大多数乞丐都是各种社会原因流离失所的可怜人。这些可怜人虽然表面上逃脱统治集团的直接压榨,然而,他们是“离却阎王殿,又入虎狼窝”。他们落入“丐帮”这个“奇迹王朝”,仍然要受专制枷锁的羁縻。
1、乞丐头(叫化头)实际上就是“鸡脚杆上刮油”的专制把头,哪个叫化子不臣服于他,你要讨口也讨不成。
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我读小学六年级,曾在《新新新闻》看到一篇报道:有一个叫温宾的“叫化头”,他沦为乞丐前做过壮丁贩子、当过小偷、因为偷东西被抓着,被宰断了左手、后来加入乞丐的队伍。由于他有一套行走江湖的功夫,而且胆大、善言辞,适应性强,后来做了成都东门外一带的“叫化头”,他 的领地在成都东门一带。
民国时期这里是成都有名的乞丐营,经常有百多个乞丐在此营生。做了“奇迹王国”“国王”的温宾并不亲自上街乞讨,每天除了出门巡视领地里的“臣民”们的活动情况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桥边一个吊脚楼下面,由两个“皇后”——叫做“二姐”、“三姐”的乞丐婆陪着烧鸦片烟。吃的到时候有“臣民”捡美味送来供他享用,鸦片烟前也有“臣民“给他支付。每天黄昏时候,过足鸦片烟瘾的温宾,坐在墩子上翘起二郎腿聆听乞丐们汇报一天的情况、理抹乞丐们行乞的收入。映证与几个“贴心豆瓣”乞丐秘密监视的情况是否相符,看是否有人“打掌心雷”(瞒扣乞讨收入的钱钞数目),哪个敢于隐瞒乞讨收入,就有乞丐用鞭子抽打,直至清查完毕,才能聚在一起温热讨得的残羹剩饭。当然,好吃的首先要敬奉给“叫化头”。而老弱病残乞丐,这时也可以分得一份饭食,维持生命。
当然,小地方——比如沐爱,“叫化子”不多,“叫化头”并没有那么威风和可恶,他们大多只是为乞丐伙伴们出出头,维护一下共同利益。比如沐爱的刘包篼,只有在“叫化子”们到大户人家赶酒等重大场合为乞丐们领一下头,其实他早已脱离乞讨生涯,以编包篼自食其力了。
2、封建意识的触角也一直深入到乞丐们的头脑,在物质生活已经彻底崩溃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靠“精神鸦片”来麻醉自己,在心造的幻影中挣扎求生。
——根据传说,唐朝时期,武则天登上皇位后,重用武氏集团,大肆剿杀李氏皇族,太子李旦逃亡到民间,匿身于乞丐流浪四方,幸免于难。武则天被大臣张柬之等逼退位后,李旦回到皇宫,得登大寳,他就是唐睿宗。乞丐们尊唐睿宗为 祖师爷仿照“青帮”和“洪帮”组织形式,拈香拜把,称兄道弟,也成立香堂。不过,由于资格不够等级,不能像“青帮”和“洪帮”那样“烧三把半香”,只能烧“半把香”,只敢称“半把香的香堂”。
在中国漫长的专制社会里,“半把香的香堂”不但没有断过香烟,而且香烟缭绕不断,世代流传、有增无减,成为历朝历代棘受的社会问题。虽然好多明智的统治者抽检“账贫司”、“栖流所”,任然无补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以为“消灭了乞丐”,是不是近年来不但乞丐没有绝技,还出现了亘古未有的“专业乞丐”。1994年我到南京旅游,顺道看望在南京军区打工的女儿女婿,有一天女儿衍艺陪我去 “鸡鸣寺”参观,看见几米宽的百级石梯两旁坐满衣冠楚楚的人,女儿悄悄叮嘱我:“那些人全是叫化子,你招呼一个,其余的人全部围上来就像抢人一样,千万理不得”。
好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沐爱街上有一个独眼中年人十分可怜的在街上乞讨,因为对这些考乞讨行骗的事早有所闻,我没有受他蛊惑。果然下午看见这个乞丐身上搭一块毛巾,坐在茶馆里喝茶。
时代真的变了,过去食穷到无路可走才当乞丐,现在公然有“万元户乞丐”。一翻感概,又离题了。话说回来,一个人沦为乞丐,无异于进入死途。然而、乞丐们抱着“再穷不过讨口,不死总要出头”的信念,置之死地而后生,从事着“无业之业”,栖“无家之家”,走“无路之路”,求“无法之法”。
3、乞丐们的生活和乞讨规律
(1)常年乞讨:对照正常人的生活规律,乞丐们的一个特点就是“懒”。他们差不多每天都要睡到八九点钟,一般九、十点钟才会次第登场。按照乞丐们的说法:“半晌午正是每家把饭煮好的时候”,这才正式讨饭的时间。所以每天上午十点左右(中小学课间操的时候)正是“叫化子”上班的时候,在每一个“叫化营”里,除了老弱病残,“年富力强”的乞丐这时都必须出门乞讨,哪个壮劳力敢于窝工在营,是要被理抹的。
路讨:乞丐们称这种乞讨叫做“找娃娃”,适用于没有什么能耐的,或者体力差的乞丐,就是人们戏称的“伸手大将军”。他们一般在“通衢大道”路旁坐下,面前摆以篮子和讨饭碗,伸手向路人乞讨。
(2)艺讨:有“靠门神”(又称“清册子”)——沿街挨家挨户乞讨。“钻格子”——专门在茶馆、酒店、旅舍乞讨。这类奇台花样多且富有特色,如“莲花落”、“绺连绺”,(“柳连柳”、连枪)猴戏,这都是“文讨”和“善讨”。
(3)一些恶讨和骗讨,利用一些使人厌恶、恐惧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乞讨,如“泥人倒”、耍蛇,吞刀、脑门钉钉....
(4)“唱善书”、“说财神”、“送宝”(一对红袍柑)“送柴”...
(5)帮人掩埋死娃咡,祭祀时“背毛人”....
(四)、乞丐乞讨时“打狗棍”的用法
每一个“叫化子”乞讨时都有一根“打狗棍”,它不是打狗的(因为“打狗欺主”,乞讨本来就不应该得罪主家),是防身的,但只要“打狗棍”使用得当、合乎规矩(体现“自卫”)。就算“叫化子”在主家的狗威胁到他的人身安全时,误打了狗,也不算失礼和失理。
(1)进门时打“凤点头、”:因为“叫化子”进门时,主家的狗大多是从前面扑来,这时“叫化子”把“打狗棍”前伸,随着狗的来向上下打在地上,目的是吓跑主家的狗,避免咬上自己。这时、明事理的准会出来帮助把狗驱赶开,达到了防身的目的。叫遇到不明事理的“土老肥”没有出来驱赶开狗,狗又是会咬人的恶狗,只消“打狗棍”挥动高点,i可以打跑狗的,就算这样打了主家的狗,主家也没有理由找麻烦。
(2)到达门口打“磨盘扫地”:“叫化子”到达主家门口后,一般会占据有利地形——紧靠大门一侧门方(所以过去骂人出身低贱是“傍们占户”),这是防止狗进攻前、左、右三方,“叫化子”只需在这三个方向来回挥动“打狗棍”,就达到了自卫的目的。这时主家出来把狗驱赶走了当然好,假若遇到不懂道理、没有修养的主家不出来驱赶狗,误伤了狗,也占了道理。
(3)离开时打“龙摆尾”:“叫化子”乞讨结束后,明事理的主家会护送出门、或把狗招呼好。假若狗不听招呼追了出来,是从背后发起进攻,“叫化子”将打狗棍伸向背后,左右甩动,就可以达到自卫的目的。就算误伤了主家的狗,也占有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