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1|回复: 0

    道教和佛教基础知识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2 23: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道教和佛教基础知识解析
    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曹取吴
    在当今世界,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个:
    1,两千七百多年前产生于印度的“佛教”。
    2,两千年左右产生于中东的“基督教”。
    3,“伊斯兰教”或称“回教”。
    所谓“世界性宗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教主”、“教理”和“教团”。   “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各种佛学经典就是“教理”;一代一代传承的佛弟子组成的“僧团”就是“教团”。
    “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稣;《圣经》就是“基督教”的“教理”;“基督教”的“教团”就是世界各教区的门徒和信徒。
    “伊斯兰教”(回教)的“教主”是穆罕默德;《可兰经》就是“伊斯兰教”的“教理”;三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就是“伊斯兰教”的“教团”。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属于印度的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我们中国的“道教”,属于中国的本土宗教,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宗教。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盘龙区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寺院——“盘龙寺”。它的内部共有七个台阶:最高三个台阶(七、六、五层)依次是“元始天尊”、“老子”和重要的道教尊长。第四、三两个台阶分别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以及曾子孟子等五个儒家圣贤。第二、一两个台阶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及“佛教”寺院的“菩萨”、“天王”等。这样的安排,把本土宗教“道教”安排在最高位置,然后是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也当做宗教圣贤安排在中间。“佛教”虽然是世界性宗教,但属于外来宗教,所以安排在最下面,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崇,但又不排斥外来文化。
    A,“道家”和“道教”基础知识
    一,“道家”起源
    “道教”以战国时代流行的神仙信仰为根基,兼蓄融收我国古代流传的巫术禁忌、鬼神祭祀、民俗信仰、神话传说、和各种方术,力求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度世济人、长生成仙的一种宗教。
    修道成仙是道教的根本目的,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这种神仙幻想、旨在肉身成仙,长生久世。道教重视的是现世利益,这同世界性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大象径庭。世界性三大宗教都鼓励人们追求死后的天国生活,而已冷漠的态度对待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道教却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及早下手修仙,才能享受到神仙的凭虚御风、福地洞天,琼浆金丹、随欲所至的逍遥。
    (一),“道教”的三大源头
    中国“道教”的产生,有三个源头:原始的宗教崇拜;方仙信仰;道家学说。
    1,原始的宗教崇拜: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大地、草木鸟兽,在他门的心目中,全部都有神奇的力量。他门有限的认识能力导致了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敬畏,并因此对其进行了神化。对“神”的敬畏和崇拜,使其对“神”层出不穷的纷繁祭祀中形成了一整套“巫文化”、“巫舞”、“占卜”、“禁忌”、“兆验”、“谶纬”、“符咒”,是每次祭祀的主要方式,并被“到觉”“符篆派”所承袭。先秦巫术的祭神法器,在道教斋醮时也经常使用。巫术中驱鬼避邪、捉妖治蛊、呼风唤雨、招魂送亡、是道教斋醮的主要内容。巫师跳神的风貌、祭祀的仪式和心理、都为斋醮所吸纳。
    2,方仙信仰:重视生的快乐,拒绝死亡,是方士对生命的思考。他们相信,世间会有仙方、仙药、以及各种秘术,能够让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这样的信仰、主张、陈伟“方仙信仰”,身怀秘术仙方的人就是“方士”,方仙信仰是道教的重要源头之一。“方士”们的理论和实践,对“道教”最终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打下了创造的基础。神仙信仰的价值为“道教”形成长生不老、肉身成仙的生命观奠定了基础;“神”的来源和造“神”的方法,给道教以启发;“方士”们创造的神仙也为“道教”吸收,成为“道教”之“神”。“道教”在此基础上终于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完备的“神仙”谱系。“三神山”成了“道教”创立仙境的起点,“道教”据之创造了从天上、人间、到地下的仙境系统,诸如“三十六天”、“十洲三岛”、“十大冬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神仙居住的名山胜景。寻仙药衍化成“道教”的炼制外丹,修炼内丹,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丹鼎派”。“道教”吸取神仙家修炼的各种方术,经过一代代高道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成仙的修炼体系。
    3,道家学说:“道教”与“道家”有直接关系。名称上,“道教”以“道”为教定名,思想上,“道教”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最高信仰,并据之构建了“道教”的理论体系;人物上,“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成了“道教”的教主,“道家”的另外几个代表人物“庄子”、“列子”、“文子”、“亢桑子”分别成为“道教”的“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和“洞灵真人”。  ,         (二),老子的思想核心释义: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必须遵循的规律。“道”的性质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政治与人生观上所提倡的“无为”、“不争”、“贵柔”、“守弱,都是其自然本性的引申和推演。
    “道家学说”以了“老子”之“道”论为基础,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天地万物的宗祖、宇宙的总要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的法则是自然,因而“道法自然”。“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决定了“法自然、宗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亦是“道家”“道教”学说的纲领。“老子”“道”的思想即其宇宙演化论虽是“老子”学说的基础和前提,但它的主旨却在于探讨天地与人类的关系,探讨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普遍规律。
    二、秦汉道家
    亲汉道家首先是“寻仙”,失败后迷恋“修仙”。在当时,人们遇到凡是自己不理解的、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归之于神灵,人们的“神灵崇拜”逐渐发展成“神仙崇拜”。他们相信,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之外的蓬莱三岛上住着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的“神仙”。“神仙”饮玉液琼浆,食玉屑灵芝,住琼楼玉宇,观奇花异卉、美人仙姑、金童玉女、天上地下、任意遨游。这一切,令世人梦寐以求。人们渴望见到仙人,成为仙人。据说只有通过“方士”去请求、仙人就肯与凡人相见,,因为“方士”都有神奇的法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掀起寻仙的如潮,到了秦汉,这股热潮更加热了起来。
    秦始皇24年、亦即“秦始皇纪年”元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推翻“封建制”、实行“专制独裁制”的第一人——这也是易中天的独家见解。当代那些“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总给我们灌输一个错误概念——把“封建”和“专制独裁”搅在一起。首先,只有周朝及以前才有分封诸侯制度,那时讲究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独裁、没有皇帝,只有“天子”和诸侯。其次,秦始皇及以后,没有了思想自由,要受皇帝和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所以“封建”和“专制”是不能划等号的。。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第一个迷恋“神仙”和“长生不死”的皇帝。他在统一中国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在“方士”的鼓动下,巡游郡县,到山东泰山,琅琊等地封禅祭神。随后东游海上,一路上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寻找仙人。“秦皇岛”就因为秦始皇在此驻侯“神仙”而得名。当时、山东一带有徐福等“方士”上书,说还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在哪里可以采刀长生不老的仙药,秦时光便令徐福等人斋戒、率三千童男童女钱昂三神山丘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虔诚地从琅琊送船队到成山头(今山东半岛成山角),还想在成山头修建一座通往仙山瀛洲的大桥,为日后经常求取长生不老药提供方便。
    秦始皇还多次使燕人卢生求“仙人”羡门、高誓,“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他还听信“方士”之言,不再称“朕”而自谓“真人”。为了让“仙人”降临,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200里内行宫270座,皆以甬道相连,围以帷帐。自己深居简出,行踪诡秘,人皆不知其行之所在。
    秦始皇35年(秦始皇纪年12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目的仍然是寻仙觅药,他上茅山、登琅琊、浮东海,但无论“方士”怎样建言,怎么挖空心思,神仙还是不曾找到,他也在返回咸阳途中死于河北沙丘。
    西汉的皇帝、没有不信奉神仙的。其中要数汉武帝刘彻最为著迷。“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无数“方士”来到汉武帝身边,汉宫从此乌烟瘴气。汉武帝一生沉溺于神仙方术,四千还在封禅通神。
    三,成仙梦想和修炼
    寻取神仙失败,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修炼能够成仙,于是出现了好多修仙“方士”和炼丹家,“修仙派”有幻想类(如《庄子、逍遥游》)、传说类(如黄帝首阳山采铜、荆山铸鼎炼丹)、历史类(如春秋“风歌笑孔丘”的楚狂接与)。
    亲、汉时术士们修仙的方法出了当时流行的“服食”、“行气”、“房中术”三大方术外,还有“辟谷”、“导引”、“外丹”、“心斋”、“胎息”。
    “服食”:指通过服食丹药、自然界的某些矿石、草木仙药(草木菌果)、鸟、兽、来求得场上不老。
    “行气”:指导引内气运行、调理心理状态、以达到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是指一般气功方法。
    “房中术”:指专门研究男女性生活的作用、技巧、方法和宜忌的一种方术。
    “辟谷”:有名“休粮”,“却谷”、“绝粒”,包括服用金石药物、服用草木药物、服药养食、服气(练气功)、服用符咒。
    “导引”:以动作配合呼吸的功法。
    “外丹”:方式们认为,以丹砂等矿物多次烧炼、可以怯病驱邪。
    炼丹术没有给方士们练出“长生不老药,却促进了医药和化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就是一本原始的化学书。被国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既是药物学家,也是化学家,陶弘景、葛洪等有名炼丹家不但是有名的丹道医家,更是中国历史上贡献巨大的化学家。
    四,黄老学派和黄老道
    “黄老道”是“黄老学派”和“方仙家”结合的产物。“黄老学派”产生于“稽下学宫”,“稽下㛑宫”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那里集聚了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列举了六大稽下先生,黄老学派就詹了四位。
    “黄老学派”的“老”意思是该学源于老子和黄帝。其托名黄帝,实则战国人编撰的《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黄老学派”善采众家之长,吸收儒家、墨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克服道家消极隐退思想,根据“道常无为”原则,主张“无为而治”。“黄老学派”作为“君人南面之术”,受到汉朝初年统治者的青睐,成为汉朝初年朝廷治国的基本国策。
    到了汉武帝时,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儒术”——并非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儒学,而是吸取了“法家”的严刑峻法和“黄老之术”的“董氏儒术”后,“黄老学派”失去了依靠,逐渐与“方仙道”合流。皇帝、老子、南历史人物变成了修道成仙的人物,民间形成了对“黄”、“老”的祭祀仪式、并影响到上层、最后形成宗教“黄老道”。
    B,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这一古老的宗教一向被人们误解为迷信;从它的外貌看它的确带上浓厚的宗教色彩。有极左思潮的人看见了金装的佛像、听到了钟磬的梵唄,硬说是“崇拜偶像”,看见寺院里僧众的生活,硬说他们是“社会寄生虫”。其实、“佛教”里的一事一物都有理论依据,而这些理论太高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所以要有相当佛学基础的人、才能听懂。
    另一个被人们误解的原因是,我们身边的寺院里那些穿着僧装的“比丘”和“比丘尼”(和尚、尼姑)们的做作;民间那些披着“佛教徒”外衣的迷信职业者们的营生的确是迷信的,但那不是真正的“佛教”,正统的“佛教”称它们为“附佛法外道”。
    其实“佛教”可以说它是宗教,也可以说它不是宗教。按照“宗教”的定义:“崇拜一神、或多神的教派叫做‘宗教’”来衡量,“佛教”是不主张神权的,所以可以说“佛教”不是“宗教”。若按广义的“宗教”定义“凡是教有所宗的教派,皆可谓之宗教”来衡量,“佛教”是“宗教”。
    在原始的“佛教”时期,——也就是释迦牟尼在世的时期的“佛教”,是非常朴素、朴实的“宗教”,释迦牟尼反对祭祀的迷信,反对偶像的崇拜,他主张人们应该按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定的戒律去行,而鄙视把个人当神来崇拜。释迦牟尼圆寂后三四百年以后,佛教的思想逐渐产生地域性、思想性的变化。不同的老师各化一方,他们为了适应当时、当地社大众的需求,产生了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部派佛教”,这当中,重视个人解脱、只求个人自了,自度自利的叫做“小乘佛教”。反之、叫做“大乘佛教”。不过、两者地劝人修行,同样传播佛法。“大乘佛教”产生于释迦牟尼圆寂后500到1000年之间成型,它一开始就强调为普度众生,法光大的菩提心,愿众生皆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
    “佛教”从印度产生后,向北方传播分两个系统——中国中原的汉民族文化圈、和中国边疆蒙、藏文化圈。
    中国的“佛教”有大小乘十宗,“小乘”的“俱舍宗”和“成实宗”,后来“俱舍宗”并入“唯实宗”,“成实宗”并入“三论宗”,于是只剩“大乘”八宗。它们是:“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浄土宗”、“密宗”、“禅宗”、“法相宗”。在这八个宗派中,以“禅宗”和“净土宗”势力最强大。实际上,中国的佛教寺院多属于“禅宗”。但只修禅而不唸佛的寺院很少,故又开“禅”“浄”双修的阀法门。“天台宗”、“唯实宗”、“华严宗”、多半属于学问的研究,专修寺院而且徒众不多。所有出家人统统都要受戒,解放前真正的“律宗”寺院全国只有几所,“密宗”从唐朝传入中国后又传到日本,中国就没有“密宗”了。
    一,佛教的基本概念
    (一)“佛教”就是以(释迦牟尼)“佛”命名的宗教。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四圣谛”
    1,“三宝”——“佛”、“法”、“僧”。
    (1),“佛宝”——释迦牟尼的伟大精神和光辉形象。
    (2),“法宝”——释迦牟尼的教导河思想——成“佛”过程、修行方法、修行的道理。
    (3),“僧宝”——传播释迦牟尼思想和教导的、受戒的“出家佛弟子”叫做“僧”,“僧”有“圣僧”和“凡夫僧”。
    初地以上的 “菩萨”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称为“圣僧”。“圣僧”在凡夫群中出现,也当以凡夫身、凡夫相来接触凡夫,化导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称为“菩萨”、“佛”、“圣僧”的,都不是他们自己所说,都是后人给他们封的。
    一般出家人称为“凡夫僧”;住持佛法主要靠“凡夫僧”,“凡夫僧”包括“比丘”(和尚)和“比丘尼”(尼姑)。
    没有出家的释迦牟尼信徒(“在家佛弟子”)叫做“居士”。
    2,“四圣谛”
    (1),“苦”的事实:人生在世,从生到死,有苦有乐。不过、“乐”是“苦”的代价,也是“苦”的开始,所谓“苦尽甘来”、“良宵苦短”。都说明了“乐”的本身是   用   “苦”换来的。“乐”不能持久,这就叫“坏苦”,而人的省、老、并、死角做“苦苦”。人生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种类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身心互相交迫而又生死的连续)。
    (2),“苦”的原因:因为自己不理解时间的一切都是假的而厌苦欣乐,求得了“乐”还要求安全,于是永远觉得不安全,,就会贪得无厌;迷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拼命的赚钱,有了钱又舍不得用,又拼命的追求。于是产生“造作杀”、“盗”、“邪淫”、“妄语”种种“孽”,在因缘回合时产生各种“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苦”的原因。
    (3),灭苦的方法——八正道:要离苦就要修正道,必须具备正知正见,要深信世间一切现象均不离因果定则,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相信因果就不会贪便宜,护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相信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无常的,就能胜勿骄、败勿馁、;成功靠大家帮忙,是众缘所成,二团缩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变。比如你现在是凡夫、有烦恼,将来可能成佛,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慧启发一切众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缘、善福德尔去度众生。新因果、明因缘就是正知正见。
    (4),有了正知正见之后,要有正切的修行:一要有正当的职业,凡是与杀、盗、淫、妄、酒五事有关的职业都应该尽量避免。二要有正当的生活方式,不要沉迷于吃、喝、嫖、赌等糜烂生活。三要有正当的谚语行为,不妄语、不良舌、不恶口、不绮语。
    除此之外,还得努力吃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损于人的事不干,凡是有利于人的事非做不可,这就是“菩萨戒”的精神。持戒清净,并一禅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经常处于平衡状态,才能信心坚固,努力诵读经典、听闻佛法,如法修行,便能开发智慧、有了智慧,方能灭苦。
    二,佛教的特色
    1,涵容而又层次:“佛教”以“法”救人、普度众生,“佛法”不排斥其他“宗教,以及哲学、知识、技能,这是其包容性。”佛教“把善法分为五个层次——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所谓“人” 是具有完美的人格,尽人的责任和义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山天下。
    2,正信而不迷信:迷信的四个特点是: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佛教”的“正信”是以“佛”、“法”、“僧”三宝为信仰;信“佛”而不崇拜“佛”的肉身,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给我们的恩惠。
    3,神圣而非神秘:“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干觉到它的威力,“佛”是伟大人格慈悲与智慧的究竟圆满者,“法”是除烦恼、证菩提的道理河方法,“僧”上求无伤正觉,下化无边众生修行者。
    三,怎样做正确的的“在家佛弟子”?
    所谓“在家佛弟子”,就是普通人说的“居士”,是信奉佛教,但没有出家做
    “比丘”或“比丘尼”。是一个普通的俗人。
    1,作为一个普通的俗人,虽然你信佛,但毕竟是普通人——居士。首要的任务就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尽孝、对子女慈爱敬、养和教育,不能因为信佛而影响家庭生活,要把家庭生活搞得更好。
    2,家庭和乐要体现在“夫和妻从”、“夫唱妇随”的关系上,因为信佛,更要夫妻恩爱,家庭安定,才能潜心礼佛。
    3,要从事正当的职业,假若古是公教人员,和企事业人员,要搞好本职工作;没有固定职业的,尽量不要从事屠宰、盗业(含赌场、走私)、淫业(含舞场、妓院)、。
    4,做好家庭理财,家庭正当收入主要分配途径为:供奉父母(公婆)长辈、养育教化子女、舟楫亲友仆从、社会慈善、必要积累,。一定要量入为出。
    5,礼佛、敬奉“三宝。
    总之,正因为你是“居士”,要比非佛弟子的家庭更幸福。
    C,我对“宗教”的认识
    只要不是反人类的“邪教”,只要是“宗教”,就是教人为善,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宗教信仰”就是有信仰,有信仰就有追求,就不会扰乱社会宗比没有信仰好。有“左派幼稚病的人说“宗教”是“麻醉剂”,“麻醉剂”有什么不好?假若没有“麻醉剂”,医生能做大手术吗?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