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62|回复: 12

    [筠州焦点] 筠连县将修缮“西南丝绸之路”重要驿站 打造文化名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21: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中国旅游新闻网讯(王月婷 赵蝶)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一行在四川筠连县考察了筠连段秦五尺道及道上关卡。此次主要是围绕古代“西南丝绸之路”考察调研,重点了解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对川滇沿线经济的影响,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对研究“西南丝绸之路”有很大意义。

    [img]禁止外链[/img]
    凌云关

              据了解,筠连历来为川滇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古为秦五尺道、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筠连境内的五尺道分为两路,一是修建于秦汉的南夷道,又名八亭道,起点为宜宾(叙府)南岸南行,沿符黑水逆水而上,经筠连至云南,全长约60公里。其二是筠连“五尺道”,修建于秦代,此道起点为宜宾潼关,经筠连境内入云南盐津至昆明、缅甸。此段在筠连县境内长约20公里,道路崎岖蜿蜒。



              目前,筠连五尺道及道上关卡也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筠连“文化名片”,筠连县政府正着手规划,拟对“五尺道”中的凌云关和隐豹关两个关卡进行修缮。


    2010060104_brief.jpg
    寻访凌云关  


       □黄德生/图 日报记者罗志彦  张择君  实习生张茂洁/文       
      近日,10余名国内知名考古专家组成的五尺道考古探险考察团在宜宾市筠连县惊奇发现,该县位于茶马古道上上一处叫“凌云关”的明代关卡尚基本保持完整,为川南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该关卡对研究古代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方面很有价值。5月19日,记者前往进行了探访。  
      犀牛古道:
      如犀牛角一样坚硬的古道路  
      来凌云关之前,只是粗略地知道凌云关在筠连县筠连镇犀牛村,但具体怎么上山,走哪条道路都不是很清楚,只得一路询问,令人意外的是,说起凌云关,竟是没有一位村民知道,这反而让我们怀疑起来:凌云关是不是在这里?
      好在我们比比划划,让村民们终于知道了我们所想要寻找的东西,一位老者指着一条小路告诉记者:“山上有个叫御风亭的地方和你们说的地点很像,我们又叫那里做“卡子”,不知道是不是?”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记者走上了这条小道,还没有走几步,记者已经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前往凌云关的道路,它就是资料中所介绍的——犀牛古道。资料介绍,该古道位于筠连镇犀牛村凌云关起至山下莲花坝止,占地面积约1950平方米。修于明代,南北走向,全长1300米,道宽约1米至2.5米,此道为宜宾至云南的古代商贸之路,原为高县蕉村到筠连县城的必经之道,从凌云关沿山而下,道上铺的石灰岩石板,沿途经犀牛进入莲花坝大道。
      或许是临近犀牛村的缘故,道路取名为犀牛。但踏上这条古道以后,记者却认为,路如其名,上面的石灰岩石板如犀牛角一样坚硬、稳固,以至于虽然历经了六七百年的风霜雨雪,竟是没有一块出现松动,由此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筑路技巧的高超。
      同时,记者个人认为,资料中所用的“铺”字不太准确,道路更像是用凿的技术,在山上本来存在的大量的石灰岩石上凿开的,这样开辟道路的方式,避免了如运输材料等不必要的麻烦,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选线、筑路方面的智慧。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点点遗憾,那就是凿的道路确实没有铺的道路走起来那么顺畅:虽然道路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较为平滑,但是走了没几步,脚依然被磨得生疼,且上山路面较陡,一路走下来,较为费力。
      说较为费力,当然是初踏此道的记者的感受,不代表经常爬山的村民。沿途上,记者见到不少高县的村民挑着扁担回家,他们告诉记者,往日里他们经常挑着东西穿过凌云关走这条道到筠连县来贩卖货物,回家时原路返回。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很简单——很近,依照他们的脚程,半个小时就能跑一面。看来,这条明朝时期修筑的商贸通路,到了现在还发挥着促进贸易往来的功能。  
      凌云关:
      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记者一行3人终于爬上了山顶,到达了凌云关。只见一座雄伟的建筑引入眼帘,令人意外的是,此处虽然略显荒凉,但整座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基本保持了原貌。
      据资料记载,凌云关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为120.7平方米,修于明代,此关横座于高县到筠连交界处的一个山坳上,是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墙用石块砌成,长方形,外长17米,外宽7.1米,内长14.5米,内宽3.8米。关卡南北有三道门框,均用条石砌成,卷拱形,门已毁坏,现存门拴孔。1961年该关拆毁,关口北面为高县蕉村乡,南面为筠连犀牛村。凌云关两面为岩或斜坡,另两面为山峰,因此以其建设控制地带以本体建筑的墙体为四界基线,作放射状向外延伸60米;其保护范围以本体建筑的墙体为四界基线,作放射状向外延伸40米。当地76岁的村民陈永贵介绍,原来关卡的一面墙上的门框上面有“凌云关”三字,现由于风化字迹已看不清楚。
      进到关卡内部,记者看到,关卡的顶上已长满杂草,因杂草茂盛,抬头只能见到依稀阳光,通过地上黑黑的淤泥和墙上黑黑的青苔可猜测,关卡内部可能是长年阴湿。此外,在关卡内部记者还看到了类似桌子、小凳之类的石型,这样的摆设不禁让人联想到以前的收费人员在这里驻守时的模样,也大概能想到,明清时期,马帮、背帮、挑夫、络绎不绝经过关卡时的模样。可见筠连被称为“南丝绸之路要津”、“出川入滇门户”确实是名符其实。  
      相关链接:
      保护凌云关古迹 公路改道
      5月30日,记者从宜宾高县宣传部获悉,为保护五尺道上的著名遗址———凌云关,高县日前决定将原本设计经过凌云关的一条公路改道修建。当地文化部门已将凌云关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不久,我国在宜宾高县等地对秦朝五尺道古迹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综合考古,凌云关被文物专家确定为明代建筑,其被认定为目前宜宾乃至川南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个古代关卡。该关楼遗迹以石块砌成,是一个长17米、宽7.1米的长方形建筑,“卡”在筠连和高县交界的山坳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令人担心的是,在距其不到50米远的地方,长约4公里、宽约3.5米的裕丰村至筠连县莲花村的快速通道已修了一半,正在逼近该遗址。当地村民介绍,这条公路将从凌云关“身上”经过,通向莲花村接通至筠连县城的公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该关卡对研究古代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方面很有价值,堪称古代山区道路设计选线修筑的典范。经过文物保护专家的紧急呼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紧急协商,高县最终决定将公路改道建设,决不容许公路从文物古迹上经过。
      30日,高县蕉村镇人大副主席赵仕龙告诉记者,公路为文物让道的决策,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赞同。虽然公路改道建设将超出预算20多万元,但政府、群众及企业将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缺口,保证公路年底前建成,打通蕉村镇到莲花村的便捷通道,结束两地村民赶集、寻亲翻越凌云关或辗转绕道川云公路的奔波之苦。目前,公路改道的修改方案正在加紧完善中,新线路的勘察、遴选程序已启动。
      宜宾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宜宾近期派出考古专家到筠连县等地,对五尺道古迹考察团专家新发现的100余处文物点进行逐一梳理、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落实“五尺道”遗迹的后续保护、利用工作。宜宾将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支持,尽快将其中的重点文物古迹申报为省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关.jpg
    分享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凌云关随想

                         深深山人

       凌云关的名字,就是很久很久的历史,若不是某一天这里出现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还在与历史的烟云相伴,人们熟知它的名字仅是“玉风亭”。

      站在关门内,阵阵山风从北面高县境内的代家沟扑面而来,因为是深冬,山风有些刺骨。觉得它以风得名是不是还有深意?我想,它在山脊上,高坳中,地势令其终年山风不断,从而便有了与风相关的以上名字。何以叫玉风亭?是不是该为“浴风亭”、“遇风亭”还是“御风亭”?或者为“玉峰亭”吧,因为它所在的山高而直,有临风玉立之感。但我还是认为它是“遇风亭”好。它失去险隘防御的功能后,终年行走于此的,多为山民。他们肩着沉沉的担子一步一步行进在坎坷的山道,汗流满面,定然期盼着舒爽的凉风,这里经年不息的山风总让他们爽心,与山风相遇岂不是一种暂时的解脱。至于“浴风亭”或“玉风亭”或“玉峰亭”全是文人雅意,它与释担而坐,从那满面沟豁与汗水浸渍中流出的临风快意相较要逊色好几分。

      这是一个破落得让人感叹的处所,它是在用破旧来诠释历史吧!人们称它为“亭”,因为它有着亭的简陋、小巧,最美的是它有着亭那种让人轻松的惬意。可惜它是破旧的历史,让你在它之前对沧海桑田有着无言的深悟。房顶不知是在何年的大风或何月的大雨中飘落。于是风雨在其关墙上便尽情的写意,留下的印迹越来越浓,愈加清晰。墙头上何时已长上高高的枝桠,内壁上早已爬上了灰色的清苔。细细的看,细细的想,好像它们正在诉说着悠悠的历史。曾经是险隘要塞,曾经是一方平安的管钥,曾经是远方游子的一抹乡愁,还是一壶苦酒后将军的叹息和手抚长剑后的长久沉默,它留给世人的感叹何其沉重。历史的足音远了,唯有这扑面的山风依然。

      凌云关,一个豪情万丈的名字,它在山之高脊,于山下仰目,它总是白云齐肩,谓之凌云,名副其实。史载它建于明代,是如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古关,在秦时开始的被称为“南丝绸之路”的五尺道上,长江以南分别有石门关、凌云关、豹突关、豆沙关……而它处于旧时的高州与筠州的交际处。出此关往北,山越渐平缓,原野越来越开阔,城池越来越繁华。出此关,豪情与梦想与关名无异,从这里走出的筠山定水之人有老同盟会员曾省斋、黄埔出身的少将罗世珊、革命烈士林见龙、 经济学博士郭士沅、石油地质专家尹伯传……他们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充当着一颗颗流星,曾照亮些许的黑夜。我想他们追求人生梦想时,如同夸父一般执著,他乡落寞时,凌会关在他们的记忆里一定是那般的高大与巍峨,有好几个难眠的夜晚,便神游在我身边的凌云关。此关往南是茫茫的云贵高原,高山峡谷,地僻蛮烟,猿啼鸟语,让人愁肠寸断,举步不前。出此关的流放者,视死如归;使节者,疑虑万千;经商者,提心吊胆;落魄者,泣啼呜咽。出此关南没莽莽群山者,当以酒为伴,以酒相劝——劝君更饮五粮液,南出此关故人稀。送别之人止步于此,从此无限的牵挂,便从这关门中绵绵伸延。

       立于关前,我仿佛又看到顶胄持戟的兵士,对过往行人例行检查,其中有本地熟识的乡民者,便是一声老表熟悉的问候。那危情时产生能产生浓烟的楼头湿木,那墙上悬着的弯弯号角……在这三道关门和厚厚的关墙上,那斑驳的烟雨印迹里,我仿佛觉得历史的足迹并不遥远。瞑目之中,秦汉时那轮清辉弦月还是那样清晰地悬挂在凌云关的夜空。守关军人挂在墙上的那个葫芦中的酒还是那样的清苦与绵长,风从秦汉而来,冬天还是这般刺骨,夏日还是这般爽心,但在风中却裹着悦耳的马队铜铃。

        哒哒的马蹄,沿着五尺道从秦代延伸而来,让中原与西南边陲不再遥远,穿越关门时如此的清越。五尺道是中原文明向南生长的神经,马帮在长久的岁月中是这神经上流动的血液。五尺道在两千多年的穿越中,将凌云关和其他的的要塞串连起来。而在这流动的血液中有丝绸、磁器、火药、纸张、玉器、象牙、梦幻、爱情、欲望、野心、圣旨、恩泽、逆反。南越、南昭,吴三桂,还有蔡锷,都曾经让这条五尺道上的脚步纷乱,马蹄的疾行,马嘶的长鸣,还有那沙沙的草鞋声,踩着关内关外的神经,而五尺道傍的人家又将彻夜难眠。

      此时,五尺道就在脚下。它太崎岖,在现代社会中它退出那曾经拥有的喧嚣了。向远眺望,它不再是昔日那般缈远伸延,但它曾经承载的厚重,不逊今于当今的欧亚大陆桥。

    真感谢这个有几分暖和的冬日,让我与这历史如此的贴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遥望凌云关

        作者:秋水长天
        2012、5、28

        吃完晚饭,离约定的出门时间还有四十分钟,便泡上一杯绿茶,坐在阳台上那个小巧精致的玻璃茶几旁边的矮板凳上,遥望正对面的凌云关来。
        阳台很适合观望。当初,我保留了阳台上的铁质栏杆,只是把它从黑色变成了银灰色;没有加设防护栏、更别说防盗网了,只是在栏杆的上边沿做了一排花架。
        凌云关同自己眼睛之间的约莫五公里的距离中隔上了一层淡淡的暮霭。因为这,所以凌云关并不是很清晰;因为不是很清晰,所以,想象便无绪起来。
        忽然觉得很荣幸有这样一个阳台,可以和从远古走来的五尺道上以及上面的凌云关对视,想五尺道及凌云关聚集的历史、人文,以及一袭飘逸带来又散落的一地文化珍珠,还有思考那许多不解之谜。
        想到筠连的地名。“筠连”,是因明代学者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中“筠竹满山,一色相连”而来?还是因为任乃强教授《华阳国志校补》中所说“‘连’为川南人称食盐之古语”从而“唐设羁縻州,一地产竹,名‘筠州’,一地产盐,称‘连州’,明合二州为筠连州”而来?还有就是这一方地域到处都有带“洛”音的地名,真是因为当初彝族人称虎为“洛”并且图腾虎?“落木柔”真是“彝族人聚居的地方”?“洛表”真是“彝族人居住的比较边远的地方”?这些,真的远远比“暮舂”因人们一起制备工具、傍晚换工舂谷而名,因为讹传变为“木冲”考究起来复杂得多。
        想到许多轶闻。比如,古镇平寨,1862年石达开真的率部进驻凉江坨黄家大院,并在院墙上写下了“何当痛饮黄龙府,不灭乌兀恨不消”、“策马走悬崖,弯弓射胡月。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雄血”的诗句?“僰道乐中流圣泽光昭符黑水,犀山遥拱翠神威显赫镇腾龙”真为石达开亲题?比如,当年四川总督年羹尧真的为筠连詹姓题写了“两榜元魁知有自,一门孝友尽无纰”的家联?比如,“义夫坊”真是四川总督赵尔丰报请朝廷御封后为曾少梅所建?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果真撰写了“仰卓卓仪型家乘犹亲承手泽,看巍巍坊表尘寰愧杀负心人”的对联?比如,蒿坝滥泥坡的莲池,的确要黄姓人出了秀才以上的人才才开花?知事张判果真发出了“烂泥破下一莲池,叶发花开未可期,适至地杰人灵出,满池红烛报先知”的感慨?比如,著名诗人李调元真的到过巡司凉风洞,并写下了“香莲碧水洞风凉,水洞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洞水碧莲香”的回文诗?……所有这些,都是子虚乌有,抑或某种文化情结的必然联系或延续?
        也想起许多古迹。不管去过与否,忽然觉得都该抽时间再去拜望或去找找了。比如该去镇舟拱猪洞。1980年,四川地质学院游天星在那里发现了后来他给其主体创名为“筠连人”的古人类臼齿化石,它证明了筠连在四万年前就有智人居住。比如该去走走五尺道,回访或寻找它上面或周围的凌云关、隐豹关、飞龙关、伏虎关、顶阳关,再感受一下百年沉淀带给自己的震撼、寻求人类留给自己的感悟。比如白塔山,也该在哪个晚上再去证实一下北平邵葆槎笔下的“塔影映冰壶,喜今日云蒸霞蔚人才鹊起;文光射斗牛,羡他年户给家丰科甲蝉联”。还有,该走路去大乐东升村,沿龙碗大堰找找有国民党蒋介石、林森、戴传贤、于右任、居正、何应钦等十一位要员题词的应氏墓碑;淌水到玉壶井中间,看看有戴传贤、张群、书法家谢无量等六人书写的曾省斋纪念碑,读读时四川大文学系主任、华阳人李植撰写的碑序;跋涉去孔雀乡收集散布于孔雀溪的“西流砥障”、“ 月白风清”、“ 东来紫气”、“ 鸢飞鱼跃”等石刻;当然,也想去孔雀乡实地看看那里出土于的万历钱法碑、去海瀛看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董绍武的墓和孝子沟的彰扬苏奎章孝行的明代教谕、文浩。
        甚至,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就在这个阳台上,就喝着这种绿茶,一起吹吹胡适先生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故国、再造文明”。吹吹在文化上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并设想最后意见高度统一着,说什么文化是民族之魂、和谐之本、经济之母;说什么关于文化有散钱、缺钱串,有潜力、缺后劲,有市场、缺商品的现状与问题;说文化良知、文化敬畏、文化人格、文化氛围的极端重要性;当然,也可能天马行空的说整合资源、整理项目、争取支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把握时机,重点扶持、突出保护、侧重利用等毫无意义的话题。
        装修的时候,楼上楼下的人都把这个阳台封闭了,把它做成了客厅的一个部分。而我,坚持把它当做了阳台,并与客厅相对隔离。一者是因为我的阳台正好面对凌云关,不能漠视这段这一方土地上于自己的认知来说最久远的历史;当然,另一个原因,也是想在这个栖身的地方,留一片完全与自然一体的空间,不想把自己完全囚禁在钢混结构的桎梏里。
        我觉得,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尽管阳台让我产生很多困惑甚至迷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五尺道凌云关

    作者:阜丰山人

    五尺道中驮马走
    凌云靓影看雄关
    僰人勋绩未澌灭
    汉吏功劳竹简诠
    石板清晰蹄迹窄
    陡崖真切錾痕宽
    千年关隘苍苔染
    草树繁生绿盎然

    注:横亘于五尺道高县与筠连县交界处
    山坳上的凌云关,建于明代。
    2013年8月11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寻访川南茶马古道“凌云关”                    
                                                                                    作者:黄德生 罗志彦 张择君 张茂洁  来源:宜宾日报  日期:2010-06-01                       
                                                                                             近日,10余名国内知名考古专家组成的五尺道考古探险考察团在宜宾市筠连县惊奇发现,该县位于茶马古道上上一处叫“凌云关”的明代关卡尚基本保持完整,为川南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该关卡对研究古代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方面很有价值。5月19日,记者前往进行了探访。

    犀牛古道:
    如犀牛角一样坚硬的古道路

      来凌云关之前,只是粗略地知道凌云关在筠连县筠连镇犀牛村,但具体怎么上山,走哪条道路都不是很清楚,只得一路询问,令人意外的是,说起凌云关,竟是没有一位村民知道,这反而让我们怀疑起来:凌云关是不是在这里?
    禁止外链

      好在我们比比划划,让村民们终于知道了我们所想要寻找的东西,一位老者指着一条小路告诉记者:“山上有个叫御风亭的地方和你们说的地点很像,我们又叫那里做“卡子”,不知道是不是?”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记者走上了这条小道,还没有走几步,记者已经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前往凌云关的道路,它就是资料中所介绍的——犀牛古道。资料介绍,该古道位于筠连镇犀牛村凌云关起至山下莲花坝止,占地面积约1950平方米。修于明代,南北走向,全长1300米,道宽约1米至2.5米,此道为宜宾至云南的古代商贸之路,原为高县蕉村到筠连县城的必经之道,从凌云关沿山而下,道上铺的石灰岩石板,沿途经犀牛进入莲花坝大道。


      或许是临近犀牛村的缘故,道路取名为犀牛。但踏上这条古道以后,记者却认为,路如其名,上面的石灰岩石板如犀牛角一样坚硬、稳固,以至于虽然历经了六七百年的风霜雨雪,竟是没有一块出现松动,由此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筑路技巧的高超。

      同时,记者个人认为,资料中所用的“铺”字不太准确,道路更像是用凿的技术,在山上本来存在的大量的石灰岩石上凿开的,这样开辟道路的方式,避免了如运输材料等不必要的麻烦,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选线、筑路方面的智慧。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点点遗憾,那就是凿的道路确实没有铺的道路走起来那么顺畅:虽然道路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较为平滑,但是走了没几步,脚依然被磨得生疼,且上山路面较陡,一路走下来,较为费力。

      说较为费力,当然是初踏此道的记者的感受,不代表经常爬山的村民。沿途上,记者见到不少高县的村民挑着扁担回家,他们告诉记者,往日里他们经常挑着东西穿过凌云关走这条道到筠连县来贩卖货物,回家时原路返回。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很简单——很近,依照他们的脚程,半个小时就能跑一面。看来,这条明朝时期修筑的商贸通路,到了现在还发挥着促进贸易往来的功能。

    凌云关:
    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记者一行3人终于爬上了山顶,到达了凌云关。只见一座雄伟的建筑引入眼帘,令人意外的是,此处虽然略显荒凉,但整座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基本保持了原貌。

      据资料记载,凌云关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为120.7平方米,修于明代,此关横座于高县到筠连交界处的一个山坳上,是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墙用石块砌成,长方形,外长17米,外宽7.1米,内长14.5米,内宽3.8米。关卡南北有三道门框,均用条石砌成,卷拱形,门已毁坏,现存门拴孔。1961年该关拆毁,关口北面为高县蕉村乡,南面为筠连犀牛村。凌云关两面为岩或斜坡,另两面为山峰,因此以其建设控制地带以本体建筑的墙体为四界基线,作放射状向外延伸60米;其保护范围以本体建筑的墙体为四界基线,作放射状向外延伸40米。当地76岁的村民陈永贵介绍,原来关卡的一面墙上的门框上面有“凌云关”三字,现由于风化字迹已看不清楚。

      进到关卡内部,记者看到,关卡的顶上已长满杂草,因杂草茂盛,抬头只能见到依稀阳光,通过地上黑黑的淤泥和墙上黑黑的青苔可猜测,关卡内部可能是长年阴湿。此外,在关卡内部记者还看到了类似桌子、小凳之类的石型,这样的摆设不禁让人联想到以前的收费人员在这里驻守时的模样,也大概能想到,明清时期,马帮、背帮、挑夫、络绎不绝经过关卡时的模样。可见筠连被称为 “南丝绸之路要津”、“出川入滇门户”确实是名符其实。

    相关链接:
    保护凌云关古迹公路改道

      5月30日,记者从宜宾高县宣传部获悉,为保护五尺道上的著名遗址———凌云关,高县日前决定将原本设计经过凌云关的一条公路改道修建。当地文化部门已将凌云关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禁止外链

      前不久,我国在宜宾高县等地对秦朝五尺道古迹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综合考古,凌云关被文物专家确定为明代建筑,其被认定为目前宜宾乃至川南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个古代关卡。该关楼遗迹以石块砌成,是一个长17米、宽7.1米的长方形建筑,“卡”在筠连和高县交界的山坳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令人担心的是,在距其不到50米远的地方,长约4公里、宽约3.5米的裕丰村至筠连县莲花村的快速通道已修了一半,正在逼近该遗址。当地村民介绍,这条公路将从凌云关“身上”经过,通向莲花村接通至筠连县城的公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该关卡对研究古代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方面很有价值,堪称古代山区道路设计选线修筑的典范。经过文物保护专家的紧急呼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紧急协商,高县最终决定将公路改道建设,决不容许公路从文物古迹上经过。

      30日,高县蕉村镇人大副主席赵仕龙告诉记者,公路为文物让道的决策,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赞同。虽然公路改道建设将超出预算20多万元,但政府、群众及企业将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缺口,保证公路年底前建成,打通蕉村镇到莲花村的便捷通道,结束两地村民赶集、寻亲翻越凌云关或辗转绕道川云公路的奔波之苦。目前,公路改道的修改方案正在加紧完善中,新线路的勘察、遴选程序已启动。

      宜宾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宜宾近期派出考古专家到筠连县等地,对五尺道古迹考察团专家新发现的100余处文物点进行逐一梳理、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落实 “五尺道”遗迹的后续保护、利用工作。宜宾将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支持,尽快将其中的重点文物古迹申报为省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凌云关在当地又名御风亭,位于宜宾筠连县筠连镇犀牛村一社,该关古城墙用石块砌成,外长17米,外宽7.1米,内长14.5米,内宽3.8米。关卡南北有三道门框,均用条石砌成。由于该古关占地面积120多平方米,横跨于川滇交界的一个山坳上,是古代由滇入川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对研究川滇秦“五尺道”沿途交通、防务、商贸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今年户外时,旅摄影山水二闲人到此一游。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68.58 KB, 下载次数: 0)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193.37 KB, 下载次数: 4)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55.25 KB, 下载次数: 0)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307.6 KB, 下载次数: 4)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50.86 KB, 下载次数: 1)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69.4 KB, 下载次数: 3)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51.26 KB, 下载次数: 2)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323.02 KB, 下载次数: 3)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13.5 KB, 下载次数: 0)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61.78 KB, 下载次数: 0)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11 KB, 下载次数: 0)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63.93 KB, 下载次数: 8)

    [img=593,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64.86 KB, 下载次数: 0)

    [img=593,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24.5 KB, 下载次数: 8)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35.43 KB, 下载次数: 0)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56.55 KB, 下载次数: 3)

    [img=890,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91.47 KB, 下载次数: 2)

    [img=593,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196.91 KB, 下载次数: 0)

    [img=593,0]禁止外链[/img]

    nEO_IMG_IMG_禁止外链(207.7 KB, 下载次数: 5)

    [img=593,0]禁止外链[/img]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http://www.禁止外链 2012-6-16 14:23:16 来源:宜宾日报】
    筠连将修缮秦“五尺道”上两关卡
    日报记者:何川、罗强(文),罗志彦(图)

    近日,记者在筠连县文化广播影视和旅游局了解到,该局于525日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公开遴选该县秦五尺道上凌云关和隐豹关修缮设计单位,拉开了修缮两个关卡的序幕。
    [img=501,0]禁止外链[/img]
    凌云关

    位于川滇交界的筠连县,历来为川滇重要的物资集散地。20104月中旬,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教授、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研究员等10余名专家组成的考古探险队,对起于四川宜宾、止于云南曲靖的历史古道秦五尺道进行了考察。

    在筠连县境内,专家们发现了总长7000余米、用石板和鹅卵石等铺就的一段秦五尺道,其道路上残留的马蹄印痕等,见证了这条道路昔日的繁华。在五尺道的一些关卡上,还发现了目前川南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古代关卡凌云关、隐豹关等。考古专家们根据考察情况,向当地政府提出了保护意见和建议。

    20105月,筠连县政府决定将该县境内的秦五尺道及道上的关卡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古道旁设立保护碑,为古道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创造有利条件。20112月,筠连秦五尺道及道上关卡凌云关被宜宾市政府批准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此次公开遴选修缮设计单位后,修缮设计规划一经相关部门通过,整个修缮工程将立即启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川南罕见考古专家盛赞筠连“凌云关”

     宜宾新闻网2010年4月21日讯(冯勇 罗强 记者 蓝荣杰文/图) “大家快来看,又有新发现!”近日,由10余名国内知名考古专家组成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探险考察团队,在筠连县就古道、古镇、土司衙门等进行了考察。其中一处古道上的雄关,让专家们兴奋不已。
    [img]禁止外链[/img]
    宜宾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道关卡——凌云关   筠连地处川滇交界,是古时云南通中原的交通要地。筠连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道有两处,分别位于筠连镇、巡司镇,连通高县蕉村,全长约6800米,均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道路上残留的马蹄印见证了古代该路段的繁华。
    [img]禁止外链[/img]
    考古专家测量古道尺寸   在筠连镇柏杨村至巡司镇巡司村的古道上,专家们发现了一枚古铜钱,据初步考证,该铜钱为明朝的钱币;在筠连镇犀牛村与高县蕉村交界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道关卡“凌云关”更是引起了专家门的极大兴趣,采用石块砌成,长17米、宽7.1米的长方形建筑卡在筠高交界的山坳处,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说,这个关卡经初步考察为明代建筑,是目前宜宾乃至川南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个,对研究古代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方面非常有价值。
      在筠连期间,考察团还对具有川南民居代表性的民国时期沐爱县(今沐爱镇)县衙、沐爱古镇、腾达僰人土司衙门遗址、镇舟镇古寨遗址及县城明二十孔桥等进行了考证。
      (编辑 侯云春 责任编辑 王晓翔)(宜宾新闻网)
    ----------------------------------------------------------------------------

    城北莲花乡犀牛村玉峰亭凌云关


    作者:面朝大海筠连

    正北方向两山之间的垭口就是连接筠连和高县焦村的犀牛村五尺道和凌云关
    [img=512,0]禁止外链[/img]

    宜宾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尺道

    [img=750,0]禁止外链[/img][img=700,0]禁止外链[/img][img=700,0]禁止外链[/img][img=700,0]禁止外链[/img]

    脚踩五尺道,一步三千年,梦回先秦,筠连高县两地的先民用汗和血开劈的五尺道千年后依然在造福于后人,此路是筠连县城到高县焦村距离最短的路程。五尺道迎来了千栽花开花落,凌云关送别了悠悠春夏秋冬。问五尺道今后的岁月你是否能记住,在龙年的冬季我曾经来过。


    [img=512,0]禁止外链[/img]




    [img=688,0]禁止外链[/img]
    [img=700,0]禁止外链[/img]
    [img=700,0]禁止外链[/img][img=523,0]禁止外链[/img][img=512,0]禁止外链[/img]

    五尺道上的马蹄印,经千年风雨依然相伴于五尺道,马蹄印犹存,马帮却消失于厉史的长河中。

    [img=700,0]禁止外链[/img][img=700,0]禁止外链[/img]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我国对五尺道进行最大规模综合考察的五大成果
      2010年4月11日,由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探险考察团由成都启程,展开为时12天的考古调查与探险之旅。
      此次考察的起点与终点均为秦五尺道起点宜宾,途经庆符、高县、珙县等16个古道经行的市县,行程合计约900公里。这是我国针对五尺道进行的最大规模,同时也是最高规格的综合考古调查行动。考察团集中了1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其主要研究方向涵盖秦汉考古、艺术考古、交通史研究、民俗研究、文物鉴定等多个方面。
      在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之间几百公里的五尺道遗迹上,专家们共发现100余处文物遗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首次发现,包括一些石质的关隘、古桥、古镇等等。这表明,这条古老的道路不仅是一条军事道路,也是一条文化大路。此次考察,为探明不同时期五尺道的本来面目、解开与之相关的众多历史疑问奠定了基础。
    成果一:五尺道是一条道,而不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划
      考察团认为,五尺道是一条连接四川与云南、贵州三省的交通要道,而不是行政区划。理由有四:第一,我国汉代之前,没有设“道”这一行政区划的先例;第二,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没有任何相关记录;第三,历代史学家中没有人将五尺道理解为一个行政区划;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实的考察发现,五尺道前后贯通,沿途文物遗迹众多,符合道路的所有条件。
    成果二:五尺道不逊于古罗马大道,可申报线路文化遗产
      考察团专家一致认为,五尺道是中国古代山区道路设计选线施工的典范。它兼具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多种功能,建筑技术高超,且文物遗存众多,所以,它是与长城、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古罗马大道一样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为此,在进一步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对五尺道进行整体保护,并申报线路文化遗产。
    成果三:宜宾对昭通存在贸易顺差,应该是“搬不完的叙府,填不满的昭通”
      一直以来,在民间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说法,其意是说,昭通资源丰富,而叙府(宜宾古称)交通发达,是产品争相流入之地。通过此次考察发现,当时宜宾水路交通非常发达,对昭通应该是贸易顺差。从四川经五尺道运抵云南的,都是云南人必需的茶叶、食盐、白酒、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而昭通则以煤炭等矿石居多,相比之下,这些沉重的商品很难通过狭窄的五尺道运到四川,所以,应该是“搬不完的叙府,填不满的昭通”。但这一说法,尚待进一步考证。
    成果四:保护凌云关,公路绕道建设
      在四川宜宾,考察团发现了保存比较完好的古道关卡凌云关。经初步考察,凌云关为明代建筑,是目前宜宾乃至川南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个古道关卡。然而,在距其不到50米远的地方,一条修建中的公路正在逼近,关楼遗迹面临消亡的危险。为此,考察团呼吁尽快将其列为文物保护点,保护五尺道上的文物遗存。对此,当地政府立即给予回应,将凌云关古道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表示积极保护五尺道上的遗迹。(文/梁现瑞、钟晓晴)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五尺道:见证秦朝对云贵高原的开发
             2010-08-27 14:24  来源:中国民族报         禁止外链  禁止外链
                    在气势磅礴的乌蒙大山里有一条路,绵延1900公里,跨越了2200多年。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古道漫漫,许多重大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这里上演。这里有唐袁滋题名摩崖,“皇木”晋京、银铜外运的碑刻,石门关前残留的39个深深的马蹄践踏的痕迹,神秘的僰人悬棺……五尺道是连接云贵高原与内地的古老官道,也是秦朝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贵高原的历史见证。
    设郡县、治道与凿渠,畅通政令
      秦王朝对云贵高原的开发,始于秦始皇。其开发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后世影响甚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在陆梁地置象、桂林及南海三郡。其中,象郡包括了不少原属夜郎及滇国之地,如毋敛(今贵州独山)、谈指(今贵州贞丰)、谈稿(今云南富源)、漏卧(今云南罗平)、漏江(今云南泸西)、同并(今云南弥勒)、宛温(今云南丘北)、镡封(今云南丘北、砚山西)、都梦(今云南文山西)、毋单(今云南弥勒、泸西西)、进桑(今云南屏边)、西随(今云南金平)、句町(今广西西林)等。
      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前219年)修建了从秦都咸阳直通今湖南衡山县境的衡山道。不久,秦始皇为对岭南(即陆梁地)一带用兵,又将衡山道延伸到湘南、桂北的九嶷山北麓。
      所谓凿渠,指的是凿通灵渠。灵渠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湘水、漓水源头相近,因隔着一道九嶷山而南北分流。秦朝军队平定陆梁地前,受东部瓯骆越人袭扰,连给养都供应不上,以至将士3年之内无法解甲弛弩。为此,秦始皇下令凿通两河,使北舟逾岭,南舟北上。灵渠上可通衡山道与京师连接,下连漓水可直下番禺。汉武帝时,唐蒙出使南越、汉朝军队入南越平叛,其中一路走的正是这条通道。灵渠的凿通,不仅密切了中原同岭南的经贸、文化往来,也沟通了云贵高原特别是夜郎同中原地区的联系。
    修五尺道,沟通四方
      秦王朝建立后,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
      在五尺道开通之前,约在战国年间或更早的时候,西南地区就有一条以成都为起点的商旅之路,其中一条支线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汉阳(今贵州赫章可乐)、味县(今云南曲靖)、滇县(今云南昆明)、安宁(今云南楚雄)至叶榆(今云南大理),与另一条走临邛(今四川邛崃)、笮都(今四川汉源)而来的支线相会合,一路往西,经永昌(今云南保山)出瑞丽而抵缅甸八莫,再到印度、阿富汗等国。这条商旅之路,就是后来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其中所经之朱提、汉阳、味县、永昌、滇县、安宁、叶榆等都在夜郎及滇国境内或近邻。
      常頞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道虽宽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炸药,只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用这样的方式筑路,历数千里之遥,其艰难可想而知。衡山道及五尺道的修通,使秦王朝将当时的夜郎及滇国纳入了大一统的范围。
      开通五尺道后,秦朝在沿途也设郡置县,派遣官吏,推行郡县制。秦在夜郎及滇置县的情形,主要是“因国置县”,如且兰、夜郎(今石阡)、鼈(今遵义)、存阝马阝(今云南宣威)、铜濑(今云南马龙)、收靡(今云南寻甸)、味县、汉阳等十余县。
      秦始皇死后,秦灭县废。五尺道成了云贵高原与巴蜀、南越民间通商往来的道路。巴蜀一带的商人将铁器、麾牛、盐、枸酱等生活必需品运至南方贩卖,也从南方购买药材、兽皮等转卖到巴蜀、南越市场。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唐蒙听蜀商说,南越曾“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桐师即今云南保山,已近滇西。可见,在西汉初年由两广经贵州西部往北可达成都,于水路从南越可通向夜郎之外,从广西经夜郎、滇中可至滇西。云贵高原特别是夜郎正好处在南北、东西这两条道路的交汇点。这一特殊交通地位的形成,无疑与五尺道的开通有着密切联系。当代贵州的省会贵阳是川黔、黔桂、成昆、湘黔诸条铁路的枢纽站。可以说,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奠定了贵阳作为交通枢纽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