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8|回复: 1

    苗岭的播火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16: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

    作者:田雨佳

    [img]禁止外链[/img]
    关爱(张择君 摄)

    我想用最华丽的辞藻、最唯美的诗行,来赞美心目中的一群人。他们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是春蚕,奉献了自己,温暖了别人。他们是坚守三尺讲台,以自己微弱的身躯,高举文明的火把,让巍巍苗岭跳跃着希望的火苗,沐浴着文明的阳光……


    事情缘起于一部电视专题片:《启蒙光华》。该片由筠连县广播电视台拍摄,分为《发现:苗岭深处的光华小学》《探访:从王武寨到牛坡坎》《朝圣:说不完的石门坎》三集。它用录制口述历史的方式,叙述了20世纪上半叶川滇黔边区苗族早期教育的过程,以及对四川筠连、珙县一带苗族同胞的影响。《启蒙光华》让我怦然心动,重温一段久远的历史,想起那些令人感动的苗岭播火者。 在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中,由于统治者的镇压和民族歧视等原因,苗族同胞长期栖息于深山密林,过着鸡犬相闻、与世隔绝的生活,刀耕火种、贫困落后。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他们有深厚的文化,但很古老……不过,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这一切有了根本改变。 1905年,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来到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开展传教活动。当时的苗族同胞,头盘长辫,身穿粗麻布衣,披着蓑衣,穿草鞋甚至打光脚,生活极其艰苦,卫生条件较差。对此,柏格理毫不在意。他感动于苗族同胞的忠诚老实、艰苦朴素,路上遇到他们,就像看到长者一样谦让。柏格理进到苗寨去的时候,身着苗族服装,说苗语、住苗家,和苗家人同吃洋芋、包谷、荞麦饭,同宿臭虫跳蚤成群的麦草堆。有两次,他竟在牛棚里,与一头母牛及其牛仔同睡于一捆干草之上…… 柏格理用他的真诚与大爱,叩开了苗族同胞的心扉,取得了苗族同胞的信任。当地苗族同胞,不仅视他为老师和医生,还视他为最可信赖的人,甚至称他为“拉蒙”(苗王)。“以苗传苗”,柏格理在苗族同胞的信任和参与下,传播宗教、创制苗文、兴办教会学校、开办西医药房,首次将现代文明带入了川滇黔三省的苗族聚居区。 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介绍柏格理的:“英国来华传教士,创制苗文并极大地影响了苗族的历史发展。”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着希望的火苗!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着文明的曙光……”柏格理的事迹,让我想起了雪莱的《普罗米修斯赞歌》。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火,还很负责的教会了他们许多知识。柏格理和普罗米修斯一样,给巍巍苗岭带来了文明的火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柏格理在苗族聚居区兴办学校、教育学生、传播文明,而他的弟子和学生又来到其他苗族聚居区,兴办学校、教育学生、传播文明,让文明之火在巍巍苗岭熊熊燃烧。 在柏格理去世后的1917年,川南有了第一个苗族小学——邱家山光华小学。邱家山光华小学由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主办,校址在今四川省筠连县高坪苗族乡麻园村邱家组。邱家山,因原为邱家拥有的山林而得名,而光华小学,实为“光复中华”之义。 光华小学的教师由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委派,教学以汉文为主,苗文为辅,教材用国民政府统一的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课本。每周上两三堂神学课,主要讲圣经。无论苗族、汉族子弟,只要每期交五至七升包谷的“学费”,就可以入学读书。家境困难的教徒,也可减免。 据记载,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先后在筠连县的几个苗族聚居区,创办了银厂湾、格篼坝、晏家坪、李家湾、鲁班山、红春坝等七所光华小学。光华小学教育改变了苗族以往整个民族目不识丁的状况,培养出了苗族的第一代知识分子。苗族子弟通过接受教育的途径,走进知识殿堂,走向工作岗位,甚至领导岗位。 以邱家山光华小学为例,开办之初就招收了以苗族为主的学员35人。其中的苗族学员,成为了筠连苗族第一代识字的文化人。筠连县第一位苗族副县长艾新华、筠连县第一代苗族女知识分子代表艾新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艾新秀,在邱家山光华小学学习后,先后就读于贵州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云南省昭通国立第二中学附小和昭通国立第二中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四川珙县、贵州威宁、云南威信等地任教,桃李满天下! “当时是熊庆元老师在这儿办学,我们有二十几个学生在这儿读书,其中只有几个汉族学生,其他都是苗族学生……”格篼坝光华小学的学员熊富良说。他虽然年逾古稀,但对当时自己读书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杨明清牧师来察学,我们排成一个队来迎接他。走时,唱着歌送他走:牧师来为我们办学,教我们读书学文化,牧师胜似父母……”听着熊富良唱着久远的苗族歌谣,我眼前浮现出一群牧师。他们爬山涉水、顶风冒雨,一个苗寨一个苗寨地走访,一个苗寨一个苗寨地劝说,艰苦办学、教书育人!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一批又一批目不识丁的苗寨子弟走进知识殿堂,走向现代文明……

    “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送来光和热,送来人类新的纪元……”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的牧师们,在巍巍苗岭辛勤播火,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播火者。




    “我的梦很简单,我只是希望我们大山深处的苗汉孩子,能像山外的孩子一样识字读书!讲台,就是我的天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筠连县龙镇乡金狮村小的苗族教师刘光本。他以朝圣般的坚守留在海拔1100余米的大山深处,培育出一茬又一茬的苗族子弟。 刘光本任教的学校,地处筠连县海拔最高的山——老君山,山中苗、汉杂居,学生多是苗族子弟,这所村小只有一名老师,就是刘光本。尽管他只读过3年小学,却通过自学成了山里的文化人,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山里孩子的启蒙之责。1972年春,20岁的刘光本在家人的支持下,在自家的茅草屋里办起了“鸡婆学校”。 开学第一年,刘光本的“学校”来了20个苗家孩子。由于自己只读了3年书,20岁的刘光本只能晚上自学,白天教书。遇到教学中的难题,就用笔记下来,周末到乡小学找老师一一解答。这一位苗家汉子,有一股冲劲和犟劲,干啥就想干好。没有黑板,就用墨汁在堂屋板壁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白石灰代替;没有桌凳,就把自家的楼板撬下来,自己动手制作。事实上,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刘光本要吃透小学教材并不容易。晚上改完学生作业后,他便点起煤油灯看书,恶补知识。什么教材教法啊,教学参考啊,从中心校拿来的报纸啊,只要是有字的材料,他什么都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考出了优异的成绩。1977年,金狮村小的首届小学毕业生12人参加当地的小升初考试。结果,10人考上了初中,成为当地最大的新闻。 后来,“鸡婆学校”成了公办学校,办学条件也一次又一次地改善,刘光本也由代课教师转为了公办教师。可学校仍然只有刘光本一个人。由于大山的阻隔和条件异常艰苦,一直没有教师愿意到金狮村小上课。刘光本只有继续坚守。语文、数学、品德各科教学,教务、后勤、财务各项工作,都由他一个人负责。教学的方式,既是典型的“双语授课”:刚入学的苗家娃娃听不懂汉语,刘光本只能采用苗、汉两种语言交替讲课;还是典型的复式教学:4岁到11岁的苗、汉娃娃坐在一个教室里,一年级上课的时候三年级做作业,三年级上课的时候一年级做作业。上午9点钟之前赶到学校上课,语文、数学,一年级、三年级,轮番上阵,直到下午3点放学,刘光本忙得不亦乐乎。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光本坚守了40多年。“在这段漫长而单调的执教生涯中,开心、落泪、难过、酸楚,啥滋味都有过,但我心中从没有后悔过……”一个人的学校是寂寞的,一个人的坚守是艰苦的,更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一批批苗家子弟在刘光本的培养下,成了识文断字的“明白人”,还有几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当地40岁以下的村民,几乎全是刘光本的学生!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烈日如火,暴雨如注……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躯,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刘光本,以一个苗家汉子的坚韧和执着,把教育的阳光撒向了苗岭,让文明之火在苗汉儿女中代代相传!


    几年前,我曾拍摄过一部电视专题片:《桢楠林中的学校》。桢楠树高大挺拔,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木质坚硬致密,不腐不蛀,散发淡淡幽香。筠连县联合苗族乡中心校,就座落在一片桢楠林中。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仲秋的早晨,我走进了这所环境优雅别致,书声朗朗的学校。当时,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近千名学生,其中苗族学生三百余人。联合苗族乡没有乡场,学校距最近的乡场落木柔近二十里地,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学校一共有三十九名教职工,大部分属于80后,年龄最大的也只有四十岁,三十岁以上的只有七人。就是这群年轻教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却教出了优异的成绩。当年春期,初三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二,初一、初二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 这群年轻教师爱岗敬业、热爱教育,是我在采访中最大的感触。与他们交谈工作的感受,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少数民族教育、为山区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熊启秀,年轻的苗族教师,承担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熊壮志,代课两年后转正的教师,承担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谈起教育教学,他们都能各抒己见,侃侃而论。程世云,丈夫在云南楚雄工作,小孩在丈夫那里,她却不从因此向学校请假,每学期都是放假后才去看看丈夫和小孩……无需一个个地例举这些年轻教师的名字,苗岭的父老乡亲已经永远记着了他们! 中午,我们在学校的教师食堂就餐。一盘回锅肉,一盘炒猪肝,一碗土豆丝,一盆白水南瓜。教职工及他们的家属聚在一起,足足五桌。看着他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想起了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他们投身教育、坚守苗岭,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做个播火者,很有意义。据统计,2014年,筠连县有中小学苗族学生1600余人,其中小学生900余人,初中生500余人,高中生200余人。当年,筠连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有59人,本科上线17人,其中重本1人、二本6人、三本10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无数中小学教师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不,你给予我们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勇敢、坚强、博爱、无私……”高山峻岭、平阳大坝,无数的人民教师,犹如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正在用自己心中的火,点燃苗族儿女心中的火!正在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为苗族同胞的文明与进步播火传薪!


    (来源:筠连新闻网)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9-28 11: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人美文美{: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